• 12月23日 星期一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刀耕火种“铁板烧”—太谷石头疤饼

太谷石头疤饼,一种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走来的特色民俗小吃。石头疤饼,也叫“石子饼”,顾名思义,就是以石子导热制成的面食。它是将擀薄的面饼放在炉鏊中加热的石子上,用慢火烤制而成的。由于面饼的表面被热石子烫得坑坑洼洼的,形似凸凹不平的疤痕,故而得名。石头疤饼带有浓厚的古代石烹遗风,可谓中国最古老的“铁板烧”食品。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据《面道本源》载,山西民间有“尧制石饼,面食流芳”的传说。尧时,有一年新麦丰收,不料天降大雨,粮仓突然坍塌,刚刚收获的麦子被砸成了面粉。雨后初晴,人们将麦粉铺于石板之上晒干以备收藏,竞无意中发现,这些晒干的麦粉发出了奇异的香味。尧乃教人们以石盘、石棒将麦子碾碎,以“燔黍”之法烙制面饼,以庆贺粮食丰收与子孙兴旺。这种远古习俗,因出于尧,故而民间又将疤饼称为“尧王饼”或“华夏第一饼”。到西汉初年,随着石磨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广泛普及应用,面粉加工越来越方便快捷,铁鏊也逐渐替代石鏊,成了民间制作疤饼的工具。这种于平底铁鏊上铺放石子烤制石头疤饼的做法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人们充分利用石子传热慢、散热慢、导热均匀的特点,所烧制的面饼既能熟透又不易焦糊,成品形状玲珑自然,口感清香酥脆,且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同时,面饼中的水分已蒸发殆尽,因而疤饼经久耐储,携带十分方便。如今,每年麦收以后,太谷县的很多人家依然会带着新麦面粉烤制的石头疤饼走亲访友,庆贺丰收。另外,不论谁家孩子满月,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要烧制崩脆的疤饼,用大红包袱包着,前去祝贺。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产妇吃后既滋补身体、增加食量,又能促进多产乳汁。这种古老的风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直流传到了今天。

盘中极品夹肉饼—寿阳南燕竹猪头肉夹饼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人说山西之美食者,莫若晋中;晋中之佳肴者,莫若寿阳。寿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其传统美食汇日月之灵气,集古今之精华,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除了家喻户晓的豆腐干、油柿子和茶食外,猪头肉夹饼同样享誉三晋。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相传很久以前,南燕竹有一位杀猪的大师傅,每次杀猪以后,他都要把猪头留下来卤着吃。有一天,隔壁面饼铺的掌柜突发奇想,想着白面饼子里夹点猪头肉是不是更加好吃呢?于是,面饼铺掌柜就去杀猪大师傅家里买了半斤猪头肉夹在饼子里品尝。果不其然,白面饼里夹上猪头肉,面香与肉香相得益彰,确是一种难得的美味。至此南燕竹的夹肉饼越做越有名,逐渐演变成了寿阳的一道传统美食。南燕竹猪头肉配方独特、用料讲究、肉色红润、香糯浓醇、咸甜适度,辅之以寿阳特有的面饼,可谓盘中极品。刚出炉的面饼散发着天然的面香,口小肚大,内里填充薄如蝉翼的猪头肉片,一口咬下去,面香与肉香合二为一,面饼温热,猪头肉清凉,面饼软硬适中,猪头肉肥而不腻。偶尔嚼到猪脆骨,味蕾又会迎来一个小小的惊喜。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当香味浓郁到化不开的时候,就一口用酸菜荞面制成的酸汤凉粉,瞬间,从口腔到胃部都散发着一种说不出的舒畅。这种肉与面完美结合的美食下肚后,若再去附近的龙栖湖转转,似乎山也显得愈发苍翠,水也变得更加澄澈透明了。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至尊品位誉天下一平遥牛肉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平遥牛肉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中,第一句就是“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随着这首歌传唱于大江南北,更使平遥牛肉驰名华夏,香飘海外。平遥牛肉的特点是色泽红润,肉丝纹络清晰可见,外观十分诱人;吃起来则肉质鲜嫩,浓香扑鼻,咀嚼不费齿力。有趣的是,刚出锅的牛肉,刀不切味不出,而只要用刀一拉,顿时浓郁的肉香便会扑鼻而来,令人口舌生津,垂涎欲滴。

据《平遥县志》载,平遥牛肉源于西汉,兴于明清。据民间传说,清朝嘉庆年间,有个叫雷金银的人,在平遥城文庙街开设“兴盛雷”屠牛作坊,因熟悉解牛技巧,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加工方法,烧制的牛肉鲜嫩味香,深受消费者欢迎,从此这家牛肉店便世代相传了下来。到了清代,平遥城内先后又有“隆盛旺”“自立成”等牛肉铺开业,平遥牛肉至此声名鹊起。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到20世纪30年代,每逢秋冬时节,各地行商纷至沓来,贩运牛肉。平遥城内人头攒动,十分繁华。1956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名产食品展览会上,平遥牛肉被评为全国名产之一。

平遥牛肉与其他地方所产酱牛肉的区别在于,一般加工酱牛肉不愿用老牛,而平遥牛肉却是牛龄越老做出来的酱牛肉越香,且保存的时间也越长。其制作工艺独特,从生牛屠宰、生肉切割、腌渍、锅煮等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再到用盐、用水以及加工的节气时令等,都十分讲究。依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人文等因素,采用考究的选料方法和独特的腌、卤、炖、焖等制作工艺,所产牛肉色泽红润、肉质鲜嫩、软硬均匀,具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清香醇厚、绵软可口、余味悠长的特点。经国家肉类食品质检中心检测,平遥牛肉钙、铁、锌含量比一般牛肉分别高出127%、59%、32%,维生素含量也比一般牛肉要高得多。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在平遥牛肉的众多品牌中,“冠云”牌最为出名。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1995年,是生产经营“冠云”牌平遥牛肉系列产品的股份制企业。平遥牛肉集团全面传承“兴盛雷”“隆盛旺”等老字号“相、屠、腌、卤、修”传统工艺,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了年产3000吨的生产能力。该企业被国家商务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方阵企业。除平遥牛肉集团,平遥县委、县政府还扶持云青、维义等民营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平遥牛肉加工业的新力量。其生产的平遥牛肉走进千家万户,甚至远销到了朝鲜、日本、蒙古、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华夏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随着平遥牛肉远销的脚步跨过崇山峻岭、越过汪洋大海,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古陶珍馐醉皇城——平遥曹家熏肘子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在古城平遥的饮食行业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平遥名吃三大宝,牛肉、熏肘、长山药。”其中的“熏肘”就是与平遥牛肉一样齐名的传统名吃—曹家熏肘子。

曹家熏肘子选料考究、工艺独特,是选取优质猪肘子,利用药料、木屑等燃烧物在不燃烧时所产生的热烟熏制而成的。这一独特的制作工艺,既能使猪肘子适当干燥和吸收熏烟,而且熏烟中的酚、醛、醇类等成分,又可防止食品腐蚀和脂肪氧化。因而,制作出的熏肘子形色兼备、味美鲜香,成了古陶平遥的又一个知名地方特产。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作为曹家熏肘子的生产厂家,平遥县延虎肉制品有限公司于1991年成立。公司董事长—曹家熏肘子传人曹延虎先生,力求发掘平遥饮食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独特配方基础上,结合成为宫廷贡品后的改进配方,推出了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更加上乘的曹家熏肘子。目前,公司日产熏肘子2吨,年产量达700多吨。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曹家熏肘子,这一昔日里唯有王侯将相才能品尝到的皇家贡品,现今香飘古陶,最终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不仅是大众婚庆宴席的一道菜品,而且作为与平遥牛肉相媲美的地方特产,还是人们馈赠亲朋的佳品。

深山飞出金风凰—太谷居来香芝麻酱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芝麻酱,也叫麻酱,是群众非常喜爱的调味品之一。它是把芝麻炒熟、磨碎后制成的酱。所用的材料——芝麻,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润五脏、止心惊、填髓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虚损、眩晕、肠燥便秘、贫血等症。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用芝麻制作而成的混合麻酱,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与矿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芝麻酱中含钙量比蔬菜和豆类都高得多,仅次于虾皮,经常食用对骨骼、牙齿的发育都大有益处;芝麻酱的含铁量比猪肝、鸡蛋黄都要高出数倍,不仅对调整偏食、厌食有积极作用,还能纠正和预防缺铁性贫血;芝麻酱还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可防止头发过早变白或脱落;所含有的油脂也有很好的润肠通便作用,能增加皮肤弹性,令肌肤柔嫩健康。此外,它所含的高蛋白和脂肪酸一定程度上还有防癌作用。可见,芝麻酱是防治百病的“香饽饽”。

在太谷县小白乡东里村的青山秀水之间,很早就有加工制作芝麻酱的传统。当地百姓选用自家生产的优质芝麻,根据芝麻颜色,经过水洗、焙炒、风净、磨酱等工序,分别生产出了黑、白两种类型的芝麻酱。近百年来,这块深山里走出的“香饽饽”以它独特的加工技艺和独有的风味特点,成了太谷、祁县、榆次一带百姓吃火锅、拌凉菜的首选调味品。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调味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也是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太谷县小白乡东里村人李居来成立山西居来香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将传统石磨水代法工艺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生产出了“居来”牌芝麻酱。这款产品,色泽金黄,口感细滑,品质纯正,质量稳定,既保留了芝麻固有的浓郁香气,又保持了芝麻酱应有的药用价值。目前,公司年生产能力已达1000吨,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香油、芝麻酱生产与加工企业,产品已覆盖山西省各大超市以及农贸批发市场。

高山出俊鸟,静水藏蛟龙。太谷县居来香芝麻酱就像深山里飞岀的金凤凰,正以它独特的风姿翱翔于金谷大地,为广大消费者所尊崇和信赖。

御口亲封贯馅糖—介休贯馅糖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山西介休,盘踞在风光旖旎的绵山脚下,尽染锦山秀水之灵气,其悠久的历史与发达的经济,自然促成了小城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介休,一种地道的地方特色小吃—贯馅糖,甜蜜了山川,也甜蜜了万千大众的幸福生活。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贯馅糖,其实应当写为“灌馅糖”,作为“介休八珍”之一,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贯馅糖营养丰富、香甜酥脆,也是山西十大名特食品之一,与浙江名产“寸绵糖”齐名。

相传,康熙皇帝到五台山朝拜后,微服私访,途经介休,见集市有卖粞糖寸条的,吃着非常甜脆,就随口说了声“灌馅岂不更好?”自此,精明的小城人将粞糖寸条灌馅,称作“灌馅糖”。后来,以讹传讹,叫成了“贯馅糖”。

小小的贯馅糖,不仅是皇家的宠儿,还是深受百姓喜欢的礼品和供品。旧时每年入冬,小城的一些富裕人家就要给出嫁的闺女家送黄酒鸡蛋;而女婿则要回赠牛骨髓和贯馅糖给岳父家,以示孝敬。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小城的普通人家一般用粞瓜蛋蛋和麻糖祭灶;而官宦、富裕人家多用贯馅糖祭灶,并借此亲友相赠,互相往来,甚至不远千里也要派人或托人馈赠,以联络感情。明末清初,贯馅糖更是跟随晋商走向全国各地,并因此闻名遐迩。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贯馅糖以小麦、小米为主料,以绵白糖、桃仁、蜂蜜、桂花、青红丝等为糖馅。皮薄、馅香,咬着酥脆,吃得绵甜,既不会甜得发腻又有清香入口的感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于2008年被晋中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贯馅糖因其主要成分为糖粞,长期坚持食用,对人身体健康有诸多益处,是小城独有的冬令季节营养保健食品。但是,贯馅糖是季节性产品,一般是每年冬季结冰时开始制作,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停产。

如今,忙碌的腊月天或喜庆的正月里,若你到小城来,那麦芽的香甜一定还会让你侧目驻足。买上一半斤贯馅糖,于凛冽的寒风中咬上一口,那慢生活的甜蜜滋味顿时就会在心头渐次荡漾开来……”

昌黎诗心巧命名一寿阳茶食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寿阳“茶食”是种三四厘米厚、状如酥皮月饼的包馅点心。成品馅厚不腻、色泽金黄、味醇香甜,食之似有淡淡之酒味。每逢春节,当地人总要自己动手做些来吃。在婚嫁、喜庆之时,也每每以其待客或作为礼品馈赠客人。有时,也当作供品用于祭祖敬神。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说到“茶食”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段佳话:相传唐代长庆年间,时任刑部侍郎的大诗人韩愈受命离京公干,途经寿阳地界时,已是夜幕低垂时分,只好就近至驿站歇息。由于韩愈长途跋涉,一路鞍马劳顿,进得驿站时已是饥渴交加,于是急令摆饭。驿站厨师何曾见过如此大的官员,早已慌得手忙脚乱,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做啥吃的才好。此时驿丞再三催饭,厨师无奈,急中生智,用中午所剩的烙饼面包上糖馅,用鏊精心烤制,随即奉上。韩愈吃着可口,便问驿丞是什么点心,驿丞随机应变,称这是“专为大人饮茶而制”。韩愈听后脱口而出“噢,茶食”,于是这种包糖馅的面饼就有了“茶食”之名。韩愈返京后,常思“茶食”味甘,便调厨师入京,向皇上及百官推荐此品。此后,“茶食”竟成朝廷贡品,岁岁进奉,供皇族享用。

再后来,“茶食”的做法逐渐流传到了民间,在当地家喻户晓了。

红火幸福万年昌—寿阳油柿子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说起寿阳油柿子,寿阳人多以为傲。它是寿阳面食中的经典,可谓与寿阳茶食、豆腐干齐名三晋。

寿阳油柿子历史悠久,到底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相传它是为供奉老寿星而创制的。据说,老寿星生于寿阳的黄岭壑。刚出生时,老寿星身体羸弱,到12岁才会说话和走步。那时,寿阳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树。老寿星从小嗜柿子如命,直把柿子当饭吃。日子久了,老寿星竟因吃柿子逐渐身强体壮起来,最后得道成仙,成了长生不老的“寿星”。老寿星飞升天界后,极少回寿阳。而乡亲们想他,于是逢年过节,便拿最好的柿子供奉他。再后来,寿阳渐渐变成“春晚无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带,不适宜柿子树的生长。寿阳百姓没有了柿子供奉老寿星,大家就用米粞和面,捏成柿状,油炸后拿绳子串起来,进献给老寿星享用。从此,油柿子便成了祭神的高档供品,也成了当地名吃。也许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寿阳的长寿者越来越多了起来。故而,油柿子伴随着寿阳长寿之乡的美名逐渐流传开来,并在1959年的全国科普大会上被评为山西名产。在寿阳,每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炸油柿子。你看那刚出锅的油柿子色泽焦黄、油香扑鼻,吃时甘甜利口、松软香酥,别有一番风味。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接神时,每户人家都会拿出炸好的油柿子敬奉老寿星与天地诸神,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接完神的大年初一,一大早,主妇就会用盘子盛了糖果、瓜子和油柿子放在炕桌上,用来招待客人。那金黄香甜的油柿子堆满盘子,晕染着五谷丰登、喜庆吉祥的年味,也映衬着农家幸福红火的生活。此时,全家团圆,围坐一桌,炒几个小菜,斟几杯美酒,再吃上一两个油柿子,间或品评一下炸油柿子的手艺,欢声笑语间,似乎连窗外纷飞的雪花都显得格外温暖了起来……

寒食时节念子推—介休子推蒸饼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子推蒸饼,俗称蒸饼,是在发酵的面团上抹上用猪板油等调好的馅料,做成饼状后蒸制而成的。它是介休流传了2500多年历史的寒食节必备传统小吃,既是食品,也是供品,由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而命名。

子推蒸饼以精粉、胡萝卜、猪板油、大葱、香油、花椒粉、碱为原料,经和面、发酵、上碱、揉面、擀面、加料、揪剂、压形、笼蒸等诸多工序制成。

子推蒸饼的产生与寒食节禁火有关。据史书记载,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后,为躲避祸害,申生之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磨难。原本跟随他出奔的臣子们,大多不能忍受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陆续弃主自顾而去,只剩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陪伴在重耳左右,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煮成肉汤给重耳充饥,史称“割股奉君”。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重耳在经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后,终于回国继承王位,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并论功封赏那些跟随他流亡的人。然而,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十分伤心,背着年迈的母亲到家乡绵山过起了隐居生活。介子推的手下人为他打抱不平,在宫门上贴了一张无名帖,上面写着:“有条龙,奔西逃东;好几条蛇,帮它成功。龙飞上天,蛇钻进洞;剩下一条,流落山中。”晋文公看了恍然大悟,回想起流亡期间,介子推对自己忠心耿耿,如今做了国君却忘记了奖赏他,心里很是不安,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封官受赏。然而,介子推却是坚不出山。深感惭愧的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找,介子推依然避而不见。无奈之下,他听从别人的进谏,下令火烧绵山,而仅留出一条小道,推想林中起火后,介子推母子定会出山避火。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人影。火熄之后,上山查看,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抱,已经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之下。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烧焦的尸体,痛哭一场,将介子推安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在山上建造祠堂供奉介子推。介子推遇难之时,正值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他是被火烧死的,晋国人为纪念他,就在那天举国进冷食而不举烟火。后来人们就干脆把那天定为了寒食节。

而今,介子推也好,“五侯”也罢,都已湮没于历史的尘烟中,消逝了往日的踪迹。唯有那暄软、香绵、层多、味美的子推蒸饼依然广泛流传于民间,滋养着那一方热土上的芸芸大众……

乡村风味亦飘香—寿阳豆腐干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寿阳豆腐干制作历史悠久,外观平整褐明而内显金黄,口感细腻、味感清香,是久负盛名的特色名吃。

由于土质、气候适宜,寿阳大豆品种多、产量高、颗粒饱满,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当地生产的优质大豆为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豆腐干,低糖、微咸,具有高蛋白质、高脂肪、高维生素、低胆固醇等特点,深受饭店、家庭欢迎,成为旅游、军需首选。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寿阳豆腐干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生产作坊遍及乡村集镇。每年秋季,丰收后的庄户人家择取优良大豆,经过磨浆、煮浆、凝固、划脑上包、浸泡、煮干等多道工序,并添加食盐、陈皮、茴香、花椒、大料等调料,精工细作,生产出的豆腐干既香又鲜,久吃不厌。

舌尖上的晋中美食

在“健民牌”“荣字牌”“赵字牌”“爱成豆腐干”等众多品牌中,“寿字牌香干王”最富代表性。该产品1993年以来连续获省优、部优奖。在1993年省首届农产品博览会和1995年第二届全国农产品博览会上,均荣获银奖。现已形成3000吨的年生产能力,产品畅销华北、东北等地,成为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大饭店的指定专供食品。

功夫小吃糕点王一一太谷饼

位于晋中腹地的太谷县,有一种誉满全国的传统功夫小吃—“太谷饼”。因其产于太谷县而得名,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太谷饼是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呈圆形,直径三寸半,厚约六分,边与心的厚薄均匀,表皮为茶黄色,粘有脱皮的芝麻仁。作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太谷饼的生产历史悠久,在清时已销往京、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后来,更因著名歌唱家郭兰英那首清脆悠扬的《夸特产》而美名传遍长城内外、大江上下。

太谷饼制作精细,工艺讲究,堪与京糕粵饼相媲美。太谷饼有四大特点:一是酥软至极,将鲜饼置于不同的器皿中,它会随器皿的不同形状而变化。二是馨香诱人,甘凉爽口,令人回味不尽。三是稍嚼即化,余味绵绵,口感极好。四是易于贮藏,存放于适当之处,半年内色依旧、味如初。

太谷饼在选料上十分讲究,都是选用上好的面粉、白糖、食油和糖稀为原料制作而成。因而,太谷饼自产生以来,一直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据传,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氏家族,人人都爱吃当时太谷“荣欣堂”生产的太谷饼。1934年,蒋介石来太谷探亲,看望连襟孔祥熙。在蒋介石的印象中,山西穷乡僻壤,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吃的东西。然而,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家乡特产“荣欣堂”的太谷饼时,其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竞使蒋介石大为惊讶。他摸着光头,连声说好,想不到在山西能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后来,孔家定居台湾,临行前,凭着孔家和“荣欣堂”掌柜的情谊,派了一名年轻厨师在太谷饼铺学了一手制作太谷饼的好手艺。到了台湾后,制作的太谷饼专供孔家享用。但凡和孔家有点关系的,听说此事都纷纷登门讨要。孔家大方,没多有少都叫他们满意而归。于是,太谷饼逐渐走出孔家门,在台湾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当时,在台湾能吃到“荣欣堂”太谷饼,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地继承并发展太谷饼的传统制作工艺,原年生产能力在10吨左右的一些小作坊,现在年生产能力都达到了100吨以上。特别是创建于1895年主要以太谷饼为主打产品的“荣欣堂”,在2006年成为山西省十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之一,其生产的太谷饼也成了中国首批重点保护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品牌,跻身于山西省名牌特产行列。2007年,又有太谷县白城太和食品厂申报的“鑫炳记”太谷饼,经过山西省商务厅审核,成为第二批中华老字号品牌。“荣欣堂”与“鑫炳记”太谷饼的迅速发展,更使太谷饼的品牌地位声名远扬,逐渐超越太谷名人孔祥熙的知名度而享誉全国,甚至远销至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

堪比龙肉醉天庭—太谷小常驴肉

小常驴肉是太谷县的特色名吃,也是远近闻名的老字号产品,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由于驴肉质细味美,所以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说法。尤其太谷小常驴肉,开包溢香、入口喷香、后味余香,具有松而不散、烂而有骨的特点。无论散吃还是拌菜,都是一道极好的下酒菜。

据传,小常驴肉的创始人是祖籍寿阳的王锦余。百年来,从选肉、配料,再到腌泡、烧煮,小常驴肉的各道生产工序都非常独特。一般选用两到三岁的小龄驴或10年内的中龄驴宰杀。再用特有的佐料腌制新鲜驴肉5—7天后,以适中的火候慢煮而成。煮熟后的驴肉呈偏黑的鲜红颜色,口感嫩软鲜香。自产品问世以来,畅销于太谷、榆次、清徐一带,甚至远销省外,也常被人们当作礼品带往国外馈赠亲友。驴肉起初是进贡宫廷的御用之物,后来才逐渐走上百姓家的餐桌。驴肉的营养极为丰富,每100克驴肉含蛋白质27克。其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牛肉与猪肉,而脂肪的含量却很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驴肉中还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驴肉性温而不燥,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壮阳、滋阴补肾及利肺的功效,尤其对安神清脑有独到效果,对气血亏虚、食欲不振也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吃驴肉还有补虚暖身、养颜滋补之效呢。

而今,作为山西省特色名优产品,小常驴肉被誉为“堪比龙肉的美味”,广泛用于省内各大宾馆、酒店的餐桌之上,深受省内外顾客的青睐与赞誉。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最浪漫的15个餐厅,据说来约会过的都脱单了~

下一篇新闻

探访5步一个美食摊的宝藏马路,藏着天津人长胖的秘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