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 星期六

魔都棉毛衫裤简史,百年之前上海就有,曾经出口全世界

魔都棉毛衫裤简史,百年之前上海就有,曾经出口全世界魔都棉毛衫裤简史,百年之前上海就有,曾经出口全世界

经过了超长待机的夏天和打完卡就走的秋天,冷空气和立冬不约而同地到来,尽管让人有些猝不及防,倒也算是正常地迎合上了“立冬”这个节气。那么问题来了:大家“棉毛裤穿了伐” ?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邀请上海通志馆的小伙伴就此话题进行了一番有趣的探讨>

魔都棉毛衫裤简史,百年之前上海就有,曾经出口全世界

据上海通志馆不完全调查统计,长三角地区的朋友管这种针织贴身衣服叫“棉毛衫/裤”,而在长三角地区之外,“秋衣/裤”似乎是更广泛的称呼。

穿棉毛裤,一度可以看作是秋冬降温代名词。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嫌弃这种衣物,认为它影响了时尚和美观,是上了年纪人的“土味”选择。吴语系的朋友根据方言将棉毛裤“音译”成自带喜感的“me more cool”,重点在于用“cool”来反嘲穿裤人的“不酷”。于是,一句“棉毛裤穿了吗”的寒暄,更多了几分嘲唧唧的戏谑意味。

上海人爱穿的棉毛衫裤是啥物事?

在冷空气来临之际,先介绍一下,上海人爱穿的棉毛衫裤究竟是什么。

不是所有的棉毛布料都叫“棉毛布”《服饰辞典》对棉毛衫裤的定义是“贴身穿着的双罗纹棉毛布针织内衣。织物原料分为纯棉、真丝、羊毛、腈纶、混纺以及氨纶弹力丝等。”(张渭源,王传铭主编:《服饰辞典》,中国纺织出版社)

制作棉毛衫裤的布料称之为“棉毛布”,但从上述定义中可以发现,其中原料并不只有“棉”或者“毛”。根据《纺织辞典》的解释,“棉毛布”的学名是“双罗纹织物”,是“由两个1+1罗纹组织复合而成的纬编织物”。(梅自强主编:《纺织辞典》,中国纺织出版社)

所以,“棉毛布”其实是特指采用“两个1+1罗纹组织”纬编针织的布。(即“1+1双罗纹组织”,“1+1”是双罗纹组织的一种类型。)

双罗纹组织 图片来源:《纺织辞典》

这种针织物质地紧密厚实,手感柔软,弹性强,延伸性好,不易脱散,布面匀整,特别适合于制作保暖内衣。由于棉和毛是双罗纹织物最主要的原料,因此,“双罗纹组织”又被称为“棉毛组织”,其编织机械叫做“棉毛机”,而“棉毛布”自然也就成了“双罗纹织物”的通俗名称。

上海曾是生产棉毛衫裤的“宇宙中心”

谈起上海棉毛衫裤的历史,就要先捋一捋上海针织行业的发展。直到1850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台针织器械,是广州归国华侨带回的德国制造家庭式手摇袜机,中国针织业的机械化也由此肇端。

上海历来是纺织重镇,到了近代,纺织更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之一。上海的针织工业也起步较早,仅次于缫丝业和棉纺织业。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杭州商人吴季英在虹口熙华德路3123号(今西安路78号)创办云章袜衫厂,资本为5万银两,是为中国第一家针织厂。

云章袜衫厂最初的设备主要包括德国、英国制造的人力圆袜机、哈茄吊机、缝纫机,生产袜子和汗衫,聘请德国人轧拉士主持技术、设备事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景纶厂创制的锦地衫(凸纹汗衫)、椒地衫(小网眼汗衫)、桂地衫(大网眼汗衫)等新品种广受欢迎,销路渐畅。1908年,汗衫出口南洋,首开国产针织品出口历史。1910年,上海江南制造局周惠卿等4人购进一台德国手摇袜机进行仿制,并合伙设立家兴机器厂。同年,电力针织机传入上海。1916年,中华第一针织厂创立,这是上海第一家电力针织机袜厂。

20世纪初,中国针织品市场被英、德、美、日等国各大洋行霸占,民族针织业的经营极为艰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针织品输入锐减,民族资本针织厂纷纷建立。这一时期,手摇袜机和手摇小横机传入中国,也进一步助力针织行业的扩张。日商伊藤洋行创办的兴祥棉织厂于1915年从日本进口仿美汤姆金针织机(台车)。台车可编织汗布、绒布,车速快,产量高,成本也低,逐渐取代了哈茄机,为当时华商新建针织厂普遍采用。

1921年,国产手摇小横机研制成功,用横机织造的各种衫裤、帽子、围巾、手套纷纷面世,针织物产量迅速增加,上海针织品生产厂也骤增至40余家。1925年“五卅运动”后,提倡国货,华商针织业发展飞快。1931年,五和织造厂首创“鹅”牌麻纱汗衫,打破了高档汗衫市场由舶来品一统天下的局面。1936年,全市月销汗衫、卫生衫6万打,棉毛衫0.4万打。国产针织衣物慢慢占据市场主要份额。

魔都棉毛衫裤简史,百年之前上海就有,曾经出口全世界

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棉毛衫、卫生衫户外广告

20世纪30、40年代,静安寺路成都路口仙乐斯跳舞场门前草坪上,可见“僧帽牌”棉毛衫、卫生衫户外广告(上图)。

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棉毛衫、卫生衫户外广告

同样是这片草坪上,5只鹅形立牌,正是五和织造厂“鹅”牌卫生衫的广告(上图)。

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棉毛衫、卫生衫户外广告

棉毛衫的鹅形广告牌也有(上图)。这种新颖独特的广告牌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甚至在广告史上也是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虹口、闸北、南市的一些针织厂被日军炮火炸毁,被迫关闭。1938年,因南洋市场需求激增,针织业繁荣,景福、公和、五伦、盈康、启新、裕丰、大隆、沪光等针织厂在租界内开办。到20世纪40年代初,全市针织内衣厂增至100余家,袜厂及手套厂400余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针织业日渐萧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针织厂才又大量开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城乡市场的需求增长,针织业依靠技术进步,改变只能生产汗衫背心、棉毛衫裤、纱线袜和手套等简单品种的局面,变季节性生产为常年性的专业化生产。

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报刊上各种品牌的棉毛衫裤广告

棉毛裤伴随上海人已有百年历史

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棉毛衫裤”这一名称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很可能它最初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叫法,只是混迹在汗衫、背心等针织内衣的行列里,出现在了百姓日用品的历史舞台上。

上海地方志书中所能查阅到的“棉毛衫/裤”的记载年份,最早是在1916年。据《上海市黄浦区地名志》载,1916年初,某张姓商人在广东路336号设一袜摊,兼营部分日用品。同年10月,发展为商店,命名“南洋袜厂”,销售麻纱袜子和TK棉毛衫,商标为“群岛牌”,主要经营南洋群岛所袜衫。上海市民穿棉毛衫裤,也许从这时就开始了。

虽然棉毛衫裤出现较早,但刚开始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还属于“奢侈品”,并非人人都能拥有。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寻常百姓的内衣仍多以布衬衫、土布单衣为主。隆冬时节,大多数人内穿一件单衣,外罩棉袄,称“光棉袄”,没有其他御寒内衣。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棉毛衫裤才慢慢普及。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棉毛衫品牌,都是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国货老字号”。比如今天还很畅销的“三枪”牌。品牌源自上海针织九厂,其前身是创办于1928年的莹荫针织厂,今已发展为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该厂创始人干庭辉是一位射击运动爱好者。1930 年,他在一次射击比赛中两获冠军,由此注册了“双枪”商标。1936年,干庭辉又一次夺冠,为表庆贺,他申请注册了“三枪”商标。在那个战乱动荡又力争国货自强的特殊年代里,这个带着冠军光环的品牌名称格外振奋人心。到了20 世纪 80 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上海滩》结尾三声枪响,正是“三枪”牌当年冠名的广告,“三枪”也逐渐成为上海纺织第一品牌。

1936年莹荫针织厂申请的“三枪”商标批准书

除此之外,还有中华第一针织厂(1914年创建)生产的“菊花牌”棉毛衫、上海五和针织厂(1924年创建)生产的“鹅”牌棉毛衫,如今也都是“三枪”集团旗下品牌。提起棉毛衫裤,这两个品牌也是很多老上海人曾经的温暖记忆。

1933年9月4日《申报》上的“鹅”牌广告上海中华第一棉纺织厂生产的菊花牌棉毛衫。1985年曾获得纺织工业国家银质奖图片来源:《上海纺织工业志》

过去上海的冬天当然是要穿棉毛衫裤的,这在过去毋庸置疑。那种“阴丝呱嗒”的湿冷沁到骨头缝里,那种感觉这里就不赘述了,懂的人都懂。

以前上海冬天的服装“标配”什么样?资深媒体人、五星体育首席编辑周力的这段文字描述得很到位了:

上半身棉毛衫假领头,两件厚绒线衫一件高领一件圆领,再套一件老棉袄。下半身棉毛裤绒线裤,外罩一条老棉裤,有些膝盖上还预先打了补丁,“预防”磨破。脚上一双蚌壳棉鞋,头上帽子手上手套,即使这样全副武装,耳朵、手指脚趾还会生冻疮,到室内血液一流通,痒得要命。那时候谁要是宣称自己从来不穿棉毛裤,大概会被认为是疯子。衬衫和开司米假领头,石门二路北京百货商店。摄影:周力和棉毛裤功能类似的线裤,石门二路北京百货商店。摄影:周力

有人戏言,在江南的冬天,只有穿成这样才能抵御住冷空气的“魔法攻击”。

谁说老外不穿棉毛裤?

在网络上大肆讨论是否穿棉毛裤/秋裤的时候,有一个分论题也很有意思:外国人穿不穿棉毛衫裤/秋衣裤?其实,棉毛衫裤原本就是舶来品。有人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欧洲人为方便骑马所以穿两层裤子,里面的那一层就是棉毛裤/秋裤的前身。也有人说源自16世纪的英国,是当时王室贵族的时尚单品。

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

据说画像中英王亨利八世这种紧身裤就是棉毛裤的前身,是当时欧洲贵族的潮品。没错,这紧身裤就是外穿的。

由于面料舒适,到了17、18世纪,棉毛衫裤逐渐成为居家必备的睡衣,而且是连体式的。虽然保暖效果极佳,但连体衣裤毕竟不便利。1915年,加拿大人Frank Stanfield将连体衣裤改为分体式,并且为之申请了专利。供暖设施不完备的年代里,棉毛衫裤在欧美国家广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就有包括棉毛衫裤在内的针织品出口,但是断断续续,未能形成规模,且多是销往南洋地区及邻近国家。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棉毛衫主要输往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朝鲜和越南,其次是东南亚等国,远洋贸易甚少。当时棉毛衫是政府协定贸易项下的商品,用苏联卢布、瑞士法郎、中国人民币等结算。

1971年后,随着中美关系改善,出口货值开始逐年上升。1972年,针织品首次进入美国市场。1973年出口额7207万美元,1977年突破亿美元, 美国成为上海针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

1975~1983年上海棉毛衫裤出口情况表 图表来源:《上海纺织品工业志》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合成纤维的发展,上海开始生产大量化纤内衣。腈纶、锦纶、涤纶针织衫裤,都是当时的畅销品。棉毛衫裤的原料变化大约从80年代初期开始,由纯棉发展到涤棉、腈棉混纺品种,辅以绣花、印花等。棉毛衫采用优质棉花精纺精漂的高支纱织造,配以必要的后处理,“身价”提高,出口也不断扩大。

1984~1995年上海市针织品进出口公司出口棉毛衫裤情况表 图表来源:《上海纺织品工业志》

据统计,上海的棉毛衫裤出口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有日本、新加坡、韩国、约旦、沙特、阿联酋;欧洲有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丹麦、挪威、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巴西、巴拿马、智利、阿根廷;大洋洲有澳大利亚。

穿棉毛衫裤的外国模特

所以说,外国人当然也是穿棉毛衫裤的,不仅仅穿,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可能穿的还是“Made in Shanghai”的。而在今年的进博会上,据记者了解到,作为民族品牌的三枪作为第四届进博会伴手礼向世界亮相。

三枪成为第四届进博会伴手礼

经常有段子调侃说,穿棉毛衫裤是因为“有一种冷叫‘我妈觉得我冷’”。现如今,供暖设施日益完善,驾车出行与室外空气接触减少,这样的大环境下,也难怪很多人觉得不必再多穿一件棉毛衫裤。其实,每个人对寒冷的体感不一样,因人制宜,倒也不必刻意强调自己的态度。常言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魔都穿不穿棉毛裤,亦是冷暖自知。

温馨提示

来源:周到

上一篇新闻

大叔花200万收集6000件芭比娃娃,用纸巾给娃娃做衣服,美哭了!

下一篇新闻

伊朗著名连体姐妹共同生活29年,做手术改变命运,结果令人惋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