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水墨艺术

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水墨艺术

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人观察自然、抒发情感的独特方式,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术格局中的独特一极。千百年来,水墨艺术的形式、技法、观念不断革新,其自由挥洒的品格,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11月,上海开启了繁忙的艺术月,多个重磅艺术展轮番向公众开放。当代水墨艺术家郑重宾也携他的作品回到故乡,在位于陆家嘴的大华银行艺术画廊举办“正在成为什么样的空间”个人艺术展。

郑重宾常驻美国加州和中国上海,在3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融通中国传统水墨和西方抽象绘画,在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形象感知及观察方式在质感、空间、光影、材料、几何形态这些东西方艺术所共有的语言范畴后,通过作品直观地传达出物质的生命力。

“正在成为什么样的空间”是一个多媒体装置及绘画水墨展,所选10幅作品全部是郑重宾近几年的艺术创作,包含绘画、影像及装置,分别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艺术机构展出或收藏。此次他将作品重组,跳脱之前对水墨作为媒介的探索,而着眼于用光、影以及几何体等元素营造的空间感,构建新的叙事,探讨有形世界与无形空间的连接。

郑重宾表示:“每个展出我都将其视为对空间生物体的实验。此次展览是我首次在各个创作集合中择选作品,在同一空间内展出。这次尝试,我希望通过作品间所展示的不同空间的对话及呼应,给观众带来多种诠释的可能性,以这种感知来激发观者的思考。”

事隔多年,郑重宾再度回到上海开办个展,也缘于大华银行艺术画廊的邀请。谈到此次画展,大华银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叶杨诗明表示:“郑重宾先生既是从中国走向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也是卓有成就的前卫水墨艺术家。他的作品融会东西,展示他独立的探索与思考。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从我行举办首届‘年度水墨艺术大奖’开始,就一直担任此项赛事的评委。我们很荣幸邀请他,通过个展形式,向公众和艺术爱好者展示水墨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水墨艺术

去年11月,大华银行大厦一层的大华银行艺术画廊正式向公众开放,定期展示东南亚以及大中华区艺术家的创作,并开展多项艺术活动与公众对话。郑重宾艺术展是其呈现的首个个人艺术展,在此之前,为期两月的“隽永墨韵”大华银行上海水墨艺术展在画廊正式落幕,向公众展示了十余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写实的街景,抽象的城市,气韵生动的笔法……从新加坡大师的经典作品,到高中女生的天才创意,全面呈现水墨艺术在当代的演进与流变。

1935年,当全球还处于经济大萧条后的不稳定期,华商黄庆昌及六位福建籍商人创办了大华银行,历经80余年风雨,发展成为亚洲银行的翘楚,在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50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80多年前由海外华人开设的银行,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传承文化,并将它推广到全世界。”叶杨诗明告诉第一财经。

作为中国画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水墨艺术传承中华文化、历史与传统,也是当下国际艺术界的重要创作媒介之一。在叶杨诗明看来,从传统的黑白水墨、彩墨、泼墨,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作画材料从布、绢、宣纸,再到今天的数码新媒体,水墨艺术如今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蕴藏着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叶杨诗明希望能够借此展览,让更多人认识水墨艺术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为新锐艺术人才提供发挥创意的平台,丰富公众对水墨艺术的实践:“我觉得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应该推广我们的水墨艺术。”

东方墨韵

自上世纪70年代,大华银行通过收集新加坡大师早期艺术作品的方式支持本土艺术,迄今收藏了2300多件艺术作品,并将藏品与公众分享,通过工作坊、民间艺术特长班等公共项目的发起与设立,培养儿童与市民的审美意趣。

“隽永墨韵”展览,一部分作品便来自大华银行典藏的华人艺术家作品,次第勾勒出水墨艺术的源远流长、承传有序。这些画作注重笔墨表达和传统文人意趣,比如新加坡画家林子平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街景》系列,通过实地写生的方式,用苍劲笔墨和淡雅色彩捕捉了社会变迁中逐渐消逝的老城街道,赋予生活气息;新加坡国宝级画家陈文希的《猿猴》,则结合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构图技巧,画作生动传神。

另一部分展品则出自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往届获奖作品。这项2017年设立的奖赛,以增强公众对水墨艺术的认知,发掘、培养和扶持新一代水墨艺术人才为己任。此次展出的作品当中,有抽象、具象,有泼墨写意,也有工笔线描,形式多元,且颇具个性,直观反映了当下水墨艺术的面貌和当代艺术创作者生态。

整个展览呈现出水墨艺术的传承与革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水墨艺术的语言与精神在新一代亚洲艺术家的笔下获得新的拓展。水墨大师的经典作品给予后辈充足而厚重的精神滋养,当代水墨艺术家则从西方绘画技法、新媒体艺术中汲取灵感,融入水墨艺术的创作之中,作品既有对传统水墨精神内涵的继承,又融入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与当代人的生活、情感连接,展现出更丰富的现代性。

比如,获得2017年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的画作《夜姿舞》,作者派瑞芬以抽象水墨的形式描摹了黄昏河岸灯光雾霭中原野和山峦的景观。策展人江梅对这幅画作展现出的张力感到惊叹:“年轻艺术家对水墨、宣纸肌理的处理非常厚重,近看是笔触、速度,笔墨运动的轨迹;远看是山水的韵律,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感觉。她用水墨的语言将自然的瞬间表现出来,非常有力度。”

来自90后中国香港画家赖韦林的作品《无题》同样备受瞩目。这幅获得2018年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的作品,以创新手法展现了水墨语汇的魅力。写意的基底之上,有着丰富的色相和图形,工笔描绘的山峦、花卉与随机喷墨产生的写意肌理互为映照,虚实相生,气象宏阔。江梅认为,今天的年轻水墨艺术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段,观念自由无拘束。

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水墨艺术

在叶杨诗明看来,年轻的水墨艺术家要真正成为国际级别的大师,一定要汲取中国的精神养分,并且走到更广阔的艺术天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不同的艺术家有更多交流,才能更上一层楼。

因此,大华银行邀请赖韦林作为驻地艺术家在画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创作。其间,艺术馆工作坊、艺术空间参观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对深入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地方特色很感兴趣,创作出有当地特色的作品,是他此次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我希望能够看到有本地特色的街区,从中找到属于上海这座城市的质感,再用传统水墨的方式将它创作出来。”

传承与革新

赖韦林出生于中国香港,六岁习画,少年时代接触到的是西方系统的绘画技法。大二那年,他选修了工笔花鸟课程之后,对国画产生浓厚兴趣,自此走上了水墨艺术的创作之路。

这位个性儒雅而谦逊的年轻画家认为,相较于偏向写实风格的西方绘画,工笔花鸟更适合自己的绘画风格,因此选择它作为主要的创作媒介。“西方绘画追求真实,而工笔花鸟并没有要求画作与实物的相似性,反而追求一种气质,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工笔和我的性格很匹配,比较贴近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赖韦林着迷于水墨层叠晕染的笔法,在他看来,水墨作为一种绘画媒介,轻薄上色是它很鲜明的特征,这是其他颜料无法给予的独特体验:“工笔画的绘画程序,不允许一次性将很厚的颜料涂抹上去,而要求你一层一层地上色到画纸上,每一层都很薄很薄。”

他过往的画作往往以传统工笔画的方式呈现,表达他对当代人处境的观察,作画常有大胆的空间布局与叛逆笔触。“当代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感觉,我们生活在水泥森林,很多的高楼大厦,这是一个非自然的人工建造的世界。”他通常以物体空间、大小的对立制造视觉的反差感。比如《保护色》中,放大的麻雀和微型的窗,隐喻城市中的人的处境。再如《充电中》,他用电线替代鸟巢旁逸斜出的树枝,展示自然与人工痕迹的对立。

“科技发达的城市,很多东西唾手可得,我们开始不太珍惜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希望能够通过作画的方式将它们放大,让更多人留意到我们生活的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每天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小麻雀。”赖韦林告诉第一财经。

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水墨艺术

观看赖韦林的画作,能够看到他的创作受到中国水墨画家的影响。北宋时期的画家崔白是赖韦林欣赏的画家之一。“他并不是当时的主流画家,但是他的工笔画很有趣,与宫廷拘谨严格的方法不太一样,更贴近现实生活。”崔白尤擅表现秋冬季节花鸟的姿态,手法细致,富于野趣。他的工笔花鸟画作打破了宋代百年沿袭的宫廷花鸟的格局,开创北宋画坛之新风,最负盛名的《寒雀图》描绘隆冬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眠的景象。

此外,现代水墨大师王无邪画作中的设计元素,日本江户时期画家伊藤若冲在工笔花鸟中独树一帜的色彩运用也对赖韦林的创作有深刻影响。在前辈们开创的绘画语言当中,赖韦林也一直尝试突破,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和语言。

在很多人看来,水墨因趋于传统而保守,在探讨当代主题时多有障碍。但在赖韦林看来,水墨只是绘画的工具,本身并没有指向,唯有作者才能赋予它们生命与意义,传统的技法同样可以诠释当代议题。“西方的油彩,被使用了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认为它是传统的?我不认为水墨难以与当代结合,重要的是它的主题、概念和作品的内容。”

此次展览中,获得水墨大奖的《无题》便是他近几年寻找的一种新的水墨绘画方式。他将宣纸揉皱对折,喷洒墨液吹干,反复数次后将宣纸摊开铺平,观察自然形成的褶皱和纹理,在随机形成的画作基础上,结合个人的视觉经验与图像对话,将观察和想象的结果用工笔的方式作渲染处理。赖韦林觉得,这是一种与作品对话的有趣方式:“将宣纸揉皱对折,留下纹理和痕迹,从中看到山的形状,再加一点黑色让它突出,在原有的肌理上,添加植物、藤蔓、叶脉,加的时候要很小心,不能脱离自然形成的纹理。”

在结束为期一个月的驻地计划之后,赖韦林将作品《晃晃》与《纷纷》赠与大华银行艺术画廊。他的创作不拘泥于创作工具,而是让色彩随意晕染,自由而典雅的水墨语言展现出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理解与感受。

艺术的滋养

艺术之道,也是银行经营之道。“大华银行和老百姓一起成长,除了财务方面,对教育与艺术的培养都是一样的。艺术应该是面对所有人的,引发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的兴趣,彼此间更多交流。”叶杨诗明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华银行首次在新加坡举办大华银行年度绘画比赛(POY),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从新加坡起步,逐渐将大赛推广至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影响力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如今,这一赛事已成功举办37届,并成为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赛事之一。数十年间,许多默默无闻的年轻艺术家从这一平台走向世界。

如今,繁华的金融地带陆家嘴,大华银行艺术画廊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文化空间。一家华人创办的新加坡银行返回中国,在陆家嘴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投入一家永久的艺术空间开办展览,令叶杨诗明非常自豪。

作为一家始终关注艺术、儿童、教育的金融机构,他们希望将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推广至大湾区乃至更深远的角落,支持与鼓励新锐青年崭露头角,为世界艺术贡献新锐力量。

在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水墨艺术

2018年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最具潜质艺术家奖授予一位高中女生王芳天,足见奖项对新锐艺术家的肯定与支持。王芳天创作的名为《雾罩》的双面水墨作品创新而大胆,运用拼贴的方式将绢、宣纸两种水墨绘画材料并置,通过墨色深浅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北京这座宏伟壮丽的城市。

叶杨诗明告诉第一财经,很多评委对王芳天作品感到惊讶:“她的画作几乎可与成名艺术家媲美,她有这样的潜质,如果能给她提供平台,让她继续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作为大华银行高管,叶杨诗明一直致力于将艺术与教育的理念推广至更广泛的人群。2015年,在她的主导下,大华银行在中国香港成立“艺·坊”,通过艺术展览、年度艺术比赛等活动,推动艺术至社会不同阶层,让公众有机会接触艺术,分享艺术的乐趣。

在叶杨诗明看来,艺术从来不只是富人的项目,艺术应当连接社群,让更多人能够享受艺术的滋养,激发他们创作的潜能。在面向公众的多项艺术工作坊活动中,大华艺术比赛获奖者会与来自基层家庭的儿童互动,让这些孩子通过参加艺术工作坊的形式,对水墨艺术产生兴趣。

2019年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即将揭晓,一如既往将比赛分为初级学生组、高级学生组与公开组三个类别,支持有艺术天分的年轻人,培养和扶持新一代水墨艺术人才。“如今,很多已经成名的艺术家,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奖项的鼓励,才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今天,我们希望能够给年轻人机会,支持他们去更多国家接受艺术教育,拓展视野,激发创作的灵感,发展得更好。”叶杨诗明表示。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居然有“北极光”?老天爷也玩冰火两重天?

下一篇新闻

胡书琴:学习是生命的常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