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新加坡:中企投资世界的新跳板
傍晚,新加坡克拉码头路边拐角的肉骨茶店外依旧排著长龙,马路对面,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上班族井然有序地随着路口的行人绿灯穿过马路。
在新加坡,金融区的都市繁忙、乌节路的现代时尚与牛车水的热闹喧嚣、小印度的生活味道,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活的缩影。
这里演绎著东西文化最好的碰撞和融合。
这个只有719平方公里、561万人口的城市国家,曾经以飞速发展的新加坡速度,扮演着东南亚经济和商业中心的重要角色。
9月19日,在2018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测评结果显示,新加坡位列“一带一路”投资环境指数第一,国家投资环境指数最高,报告分析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动力强劲、营商环境优质、对华关系友好,是排名靠前国家普遍具有的特点。
带着对“一带一路”的好奇和关注,第一财经记者跟随大华银行,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走访了东南亚多国,首站抵达新加坡。
6.5亿人口的东盟从来不缺商机
新加坡坐落在马来半岛的最南端,马六甲海峡的入海口,连接着东西方的海上咽喉要道,这里被称为东方的十字路口。
一条新加坡河蜿蜒穿越整个城市。坐船,从上游的金声桥到河口,沿河而下,在3.2公里的河两岸,莱佛士坊(RafflesPlace)金融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克拉码头、加文纳桥,新加坡开埠历史的画卷沿河展开。
今天,为了激活古丝绸之路和古老的欧亚大陆通道,“一带一路”贯穿了亚欧非大陆,连接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是广大的腹地国家,还有横跨欧亚大陆的海上部分。
在隧道股份(600820.SH)位于新加坡的办公大楼里,环顾四周,从落地的玻璃窗看出去,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脚手架、吊车耸立,不远处一幢正在整修的大厦外墙上,还挂着某中资企业的巨幅海报。
“今年是隧道股份进入新加坡开展业务20周年,20年来,隧道股份已经完成了近15个地铁车站的建设,在新加坡累计推进隧道的里程超过50公里。”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新加坡)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金爱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德勤报告显示,2014年到2017年的4年间,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一带一路”相关融资规模最大,累计约109亿美元。
其实,不只是新加坡,“一带一路”上庞大的市场空间,也让中资企业“垂涎不已”。
最新公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3.4%,高出中国整体外贸增速5.9个百分点。
东盟地区也是最有潜力的新兴战场。数据显示,2017年,东盟地区GDP超过2.5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东盟在未来一年的增长率将超过5%,东盟有可能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庞大的市场机遇下,各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优势却截然不同,“新加坡,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更具金融、法律、税收优势;泰国,产业优势是汽车业,印尼有非常丰富的天然资源;越南正在积极发展科技制造业。”大华银行集团外国直接投资咨询部主管张志坚称,这种巨大的差异性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庞大的商机。
新加坡跳板
新加坡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交界处,是欧洲、非洲到东南亚各国和大洋洲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会点。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中,有近1/3是先进入新加坡,而新加坡对中国的投资也占到“一带一路”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85%。
“借助实体互联互通,空运、海运连接,金融和商业服务的完善体系网络,新加坡为国际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交通与物流司司长饶忠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金爱平在向记者回忆当年选择新加坡落地时的主要考虑,首先是企业的战略。“在新加坡,能和国际一流的企业展开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和竞争,这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是新加坡独特的社会环境。新加坡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并且,这里独特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非常适合中国的企业发展;第三是新加坡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完备,能够保证一个企业从进入市场到深入发展,长期生根。
更重要的是,以新加坡作为跳板,整个东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需求庞大。“仅是东盟单方面,每年估计就有约2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支出需要。”大华银行集团机构银行服务部主管陈文发称。
金爱平介绍,目前隧道股份海外业务的50%集中在新加坡市场。
中企在新加坡是怎样一种体验
“通过在中国二三十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的中资企业,特别是国有中资企业,在项目实施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使得中资企业在整个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和竞争力。”金爱平称。
据他介绍,隧道股份最初是作为专业的分包商进入新加坡市场,2000年联合总承包,到了2008年,隧道股份开始独立总承包。目前在新加坡,几乎踏上任何一班地铁,都会经过隧道股份修建的车站。
如果说隧道股份在新加坡站稳脚跟,展示了中资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强大实力,那么海底捞则代表着中国的餐饮品牌在走出国门之后,坚持自身基因的同时还能深深地融入当地。
刚入傍晚,新加坡的海底捞盛港店已是门庭若市,等位区已然如国内一般壮观,一切服务和体验也都是一致的水准,眼镜布、发圈、手机套、美甲,走出国门,海底捞基因也得以坚持。海底捞员工同样非常热情,很多都是本地员工。
店内还保留了变脸、花样拉面、等国内特色。火锅菜品和口味除了保持国内的标准,还根据新加坡口味,小料中添加了热带国家喜欢的小青柑,火锅底料也备有新加坡特色的喇沙锅,菜品也做了本地化,新加坡人喜欢吃海鲜,大只的面包蟹可直接入锅。
“中国移民走向海外主要有三把刀,剃刀、剪刀和菜刀。”海底捞集团首席战略官周兆呈在克拉码头店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及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迅速发展,中餐馆在海外已经走到了一个从移民餐饮走向品牌餐饮的阶段。“好火锅自己会说话”,已经将海底捞的品牌文化带到了新加坡。
2012年下半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出第一家分店,至今,海底捞在新加坡有11家分店,新加坡已经是除中国之外,全球拥有海底捞分店最多的国家。
进入当地市场迎面而来的困难和挑战,是每一家接受记者采访的中资企业都会谈到的现实问题,而各家企业也都在寻找自己落地的路径。
不过,他们无不总结出,与新加坡企业合作,是少走弯路的最佳选择,修炼内功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功课。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中国传统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周兆成表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积累的经济红利,创造了更多的经济蓬勃的机会,另一方面,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创造了更适合的外部环境,“这是天时。”
在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里,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在当地寻找适合的合作伙伴,“这就是地利,”周兆呈称,包括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企业的上下游,甚至招聘员工,跟企业发展有关的方方面面。
“最后是人和,企业自己的内功要练好。”周兆呈总结道。
企业在海外拓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挑战,中资企业初进市场时也会经历文化、制度、环境等的水土不服。
饶忠明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东盟10个国家里,经济发展的基础、速度都不一样,中国企业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市场的定位、潜在的能力和优势。
“如果你对东盟国家比较了解,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生活节奏会不太一样,各自的价值观也不完全相同。”新加坡工商联合总工会主席、新加坡太平船务董事总经理张松声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
各国的监管政策、当地的劳工政策、法律条规、监管条例,还有当地的文化、消费习惯,是中资企业进入新市场遇到的主要挑战。
“项目实施之前一定要经过比较慎重和仔细的市场调研,包括当地的准入机制、税务、法律、政府规范,以及当地的市场供应链的水平。”金爱平认为,合作伙伴、专业能力,各方面都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调研,“好的合作伙伴能帮你了解这个市场,解决很多企业新入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为了协助要在东盟扩展业务的外国企业,大华银行在2011年设立了外国直接投资咨询部(FDI Advisory Unit,下称“FDI咨询部”),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跨境投资和银行咨询服务。
“FDI咨询部正是为了帮助企业在跨国开展业务时,为理解当地文化和业务提供便利。”陈文发说。
大华银行FDI咨询部与区域政府机构、当地商会和专业的服务机构一起,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区域性的生态系统,银行能够更有效地提供无缝整合的咨询服务。
目前,大华银行是唯一一家同时与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中国国际商会签署合作协议的东南亚银行,“2017年,大华银行促成了从中国到东盟近200亿新元(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投资,大部分都是通过新加坡完成的。”陈文发称。
据张志坚介绍,自大华银行FDI咨询部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协助超过500多家中国企业进军东盟市场。
“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银行服务往往不是首先要考虑的事项,而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各国不同的优势及优惠政策,把企业整体投资的经济效益提高。”张志坚称,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在当地建立商业关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是至关重要的。
大华银行FDI咨询部,就是为了协助企业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目前大华银行已经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五个热点国家,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和泰国,设立了中国服务部,协助中国企业尽快融入当地市场,高效地拓展区域业务。
以新加坡为例,大华银行是新加坡历史悠久的银行,创办人的华裔背景让其更贴近当地的华人圈层。1984年,大华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2007年,作为最早一批在华成立的外资法人银行拓展业务。“大华银行在中国内地积累了大量与中国企业打交道的经验,对中国的经济环境、企业特点十分了解。同时,在新加坡当地丰富的资源、在东盟地区庞大的网络布局,对于走向海外的中资企业而言,无疑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解决方案,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选项。而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理念,更容易建立起银行与企业的互信和深入的了解。”周兆呈称。
新跳板:区域总部与财资中心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第5年,中国企业在国家战略的倡导下,已经迈出了一个很大的步骤走出去,如今不再只是大型国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拓展的脚步迈向了东盟,也将新加坡作为重要跳板之一,将其发展成一个区域总部。
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亚太地区)执行司长许仁和介绍,至今已有7500多家中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或制造基地,约110家中国企业在新交所(SGX)上市,市值约为249亿新加坡元。
“我们还协助客户在新加坡设立区域财资中心,管理向东南亚的投资。这不仅能够享受到新加坡政府提供的税收优惠,还能享受到稳定成熟的法律体系和良好的配套服务,”陈文发介绍称,“当公司更加成熟的时候,我们也会把它们带到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同时,也会帮助它们在中国香港等美元债市场进行融资,将资金来源多元化。”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苏州工业园区,到中新天津生态城,再到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在高层制度设计上予以保证。
中新(重庆)示范项目启动后,中新两国又开辟了连接重庆和广西北部湾的铁路通道以及后续通往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海上通道。“这条中新南向通道,就是要把重庆连接到广西,再连接到东南亚,以降低西部的物流成本,也使区域内园区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加快。”张松声称。这条中国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国家的便捷出海通道,将比经过中国东部地区出海节约15天左右的时间。
张松声介绍称,新加坡工商联和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还搭建了“一带一路”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中资企业、金融机构、专业机构、新加坡当地企业,通过平台在东南亚的广泛网络,各方可以展开各种合作。
新加坡在“一带一路”上的角色还体现在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上。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面,通过新加坡的枢纽地位,促进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广泛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8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2017年,在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比上,中国香港地区占比最高49.7%,之后便是新加坡占比9%。
作为全球三大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之一,新加坡能为中资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资金融通。在参与“一带一路”资金融通上,新加坡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承诺的融资总额达900亿美元;目前,已有多笔以美元或新加坡元、人民币计价的“一带一路”债券在新加坡资本市场成功发行;今年5月,由中资企业发起组建的新加坡亚太交易所正式开始交易,将在海外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商品期货品种,以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等金融期货品种。
新加坡还是全球第三大、亚洲第一大外汇交易中心,对于中资企业在境外担心的外汇风险管理,新加坡金融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部分东南亚国家货币波动性较大,银行在当地庞大的网络和当地货币储备,能够帮助企业充分规避货币风险。
“我们可以给那些在东盟很多不同国家投资布局的企业,在新加坡搭建一个资金管理中心,借用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平台进行融资与资金管理,降低融资成本,这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在当地的竞争力。”张志坚对此表示,相较其他国家或地区融资,新加坡更为便利,银行也可以帮助企业借由新加坡进行再投资。新加坡作为很多跨国企业资金运用的区域平台,可以利用新加坡与多边国家签署的经贸协定,享受协定优惠,例如避免双重缴税,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新加坡的金融机构善于运用创新的金融产品,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打造整个区域投资的资金安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