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评价儿子李显龙:如果不是因为我曾是总理,他可能更早成功
李光耀最初知道李显龙有从政的想法,是从一封信中得知的。
李显龙从剑桥大学毕业之时,他的老师马力安曾邀请他留校任教,当时李显龙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一邀请。
在给老师的解释信中他写到:"我必须回家,我不想当一名观众,我要回新加坡扮演我的角色。"
后来,马力安把信中内容转达给了李光耀。作为一国总理,知道儿子李显龙有意愿从政,李光耀其实十分欣慰。在李光耀看来,李显龙完全有资格从政,甚至当总理。
他曾多次称赞李显龙的能力"我不是刻意夸赞他,但他会俄语、马来语、华语和一些音符,如果不是因为我曾是总理,他可能更早成功。"
李光耀还曾坚定的说:"我从不怀疑他会成功,没有人能比他好,论智商、从政经验、语言能力,都无人能及。"
能得到李光耀如此高度肯定,可见李显龙的实力确实非同一般。可能有人觉得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李光耀才会对李显龙尤其偏爱。
实际上,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在怀疑李光耀身为一国总理的客观性,而这种怀疑是带有侮辱性质的。
新加坡国父,领袖能力出众
李光耀是谁?他是新加坡的开拓者,是被尊称为新加坡"国父"的政治风云人物。
当年新加坡被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后,成为了一个漂泊的岛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是李光耀一手建立了新加坡共和国,并将其发展壮大。
新加披从1965年建国,依靠李光耀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和马六甲海峡得天独厚的优势,到90年代,已经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能把一个弹丸小国,建立成高度发达的国家,李光耀的"国父"尊称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如此出众的政治领袖,怎会利用裙带关系,将自己的儿子推上总理之位?"
从李显龙的角度来说,他能当上总理的最大优势,是他更靠近政治,并且能够较早的接触政治事件,除此之外,他依靠的更多是天赋和努力。
李光耀曾说:"我从不相信一个领袖可以指定继承人,并确定他会成功。当指定继承人的情况出现时,那个被选者绝对不是自然领袖。"
实际上,正如李光耀所说的一样,他从来没将李显龙当成总理去培养。他对子女一直实行开放式教育,而李显龙会走上从政这条路,也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执行的。
如果非要说李显龙的总理之位和李光耀有关系,大概是他们骨子里都流淌着同样的政治血液,这是命运赋予他们的责任,为政治而生的人,理所应当要站在最高位,这是宿命,也是无法违背的人生。
告别数学从政,成政治精英
李显龙如今虽是一国总理,从事着政治工作,但当年他在剑桥大学读书时,学的却是数学,他曾因为数学能力优异,被老师邀请留校任教。
不仅如此,在计算机领域,李显龙也是行家,李光耀老年学习用电脑写回忆录,电脑出问题都是李显龙帮忙修理。他自编的计算机程序,也曾让众人惊叹。
如果李显龙后来没有从政,想必他在数学领域也会小有成就。不过,李显龙显然对政治更有抱负和兴趣。
当年李显龙还在读小学时,他就曾陪着李光耀到选区访问,争取人民的支持。1964年种族暴乱发生时,年仅12岁的李显龙亲历了这场暴动。
后来,他学习马来语,也是为了了解新加披和马来西亚的关系。那时候李显龙经常看《马来前锋报》,这份报纸总是毫无根据的指责李光耀,从这里李显龙才了解真正的"政治"。
李显龙还在还在读书时,李光耀没有考虑"传位"之事,他只是尽力培养子女,让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李显龙喜欢数学,就由着他去学。
一直等到李显龙从剑桥毕业,李光耀才知道他有从政的想法。为了往政治方向发展,李显龙从剑桥毕业后,去了哈佛大学攻读公共行政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
李显龙回国后,并没有马上入职行政部门,而是加入了军部,期间担任武装参谋长一职。经过军部的多年历练后,他才转到贸工部。
因为在军中服役多年,在管理团队和执行计划方面,李显龙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为他参与行政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0年,李光耀退出内阁,38岁的李显龙任职贸工部部长,从此开始了他预备总理的政治生涯。
当时李光耀为了避免外界闲言闲语,将李显龙安排在了二号人物的位置上,等到他的从政阅历和政治名声壮大后,再将其扶正。
让李光耀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13年。当时吴作栋作为新加披总理,不仅在政绩上表现出色,其亲民作风也受到了新加坡民众的喜爱。
面对如此强有力的竞争者,李显龙的处境非常艰难。不仅如此,李显龙在1992年被发现患有淋巴癌,作为国家领导候选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也会引发民众对其从政能力的担忧。
好在李显龙在和医生的配合下,成功战胜了病魔。而经过这次病痛,让李显龙对生活、对事业,更多了一份平常心。
2004年,吴作栋辞去总理一职,同年李显龙升任新加披总理。从如今的新加披发展情况来看,李显龙担任总理之后,虽没有太大的功绩,但他维持了新加披高度发达的水平。
如果要将他和李光耀做对比,在政绩上,李光耀更胜一筹。但在国家现代化治理问题上,李显龙更具优势,在社交媒体时代,他善于利用网络影响舆论环境,这有利于新加披国际地位的巩固。
李光耀受时代环境影响,参加过政治斗争,也亲历过战争,政治耐力自然比较强。李显龙没有这样的经历,他的政治操控力会显得薄弱一些。
很多人看到李显龙不足的一面,就认为他能当总理是全凭李光耀的关系。实则不然,能当上新加坡总理的人,必定是熟悉了解新加坡发展历程,并且热爱这片入地的人,而李显龙显然最具资格。
对李显龙来说,如今他要管理好新加坡最需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公民社会,满足新加坡人多元化个人需求,以更具亲和力的形象赢得人民的理解。
二是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改变外交政策,由亲美转向亲中,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
事实上,这两件事目前李显龙都在做,只不过需要时间才能看到现实成果。
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能看到李显龙外交政策转变明显,尤其近几年他频繁倒向中国,这与李光耀时代奉行的政策有非常大的区别。
小国战略,依附大国生存
1965年,李光耀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时,为了推动经济,保证国家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采取了亲近日美的外交策略。
新加坡作为世界上华人比例最多的国家,此前在所有关乎中国的国际议题上,都是偏向美国一方。
而新加坡会采取这种策略,不是因为仇视中国,而是出于国家安全的需要。新加坡身处马来西亚、印尼两个穆斯林大国之间,加上生存资源极度依赖马来西亚,国家稳定全仰仗美国的庇护。
作为一个小国,只有亲美,才能让其他国家不敢对其领土产生邪念,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环境。2004年,李显龙上台后,延用了亲美外交政策的同时,采取了"均势主义"的外交战略。
在许多国际议题上,新加坡保持中立外交时,往往会偏向强势的一方,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新加坡为什么会在亚太和南海问题上屡屡摇摆?就是因为中美之间力量均衡,新加坡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得不到好结果。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重要,新加坡的外交态度也开始发展转变。
尤其今年疫情过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就连搁置已久的RECP经济协议也成功签署。而在RECP中,新加坡扮演了重要角色。
能够参与到这项协议中,意味着新加坡在经济上已经向中国靠拢。但在政治军事上,新加坡仍然依赖美国,不过等到美国力量撤出亚太之时,这一局势也将发生转变。
李显龙曾经说过,如果新加坡能够依附中国,这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新加坡与中国拥有共同的祖先,思想和文化也非常接近,两国能够合作而不是对立,是非常乐见其成的事。
从李显龙的外交立场可以看出,他是一名具有政治智慧的领导人,尽管在很多国际议题上,他没有空间果断决策,但能够稳定住局势,等待好时机的到来,就是他目前能做的最大努力。
2021年,69岁的李显龙将卸任总理一职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李家权势的终结,但对李显龙个人来说,他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
而那些质疑他领导能力的声音,也会因此消散。他对新加坡的奉献,也将永远被新加坡人民铭记。
文/南宫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