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加达安全旅行锦囊
“印尼又有骚乱了,你还好吧?”
“看样子雅加达的局势不稳定哦,你近期还是不要去印尼了吧?”
……
每次新闻里出现一些关于印度尼西亚的“风吹草动”,我的微信都会不停地收到这样一些问候。朋友和家人们关心让人感觉暖暖的,妻子看到这样的消息也会忍不住问:你去了雅加达那么多次,感觉会很危险么?在我看来,这样“不稳定”和“有些危险”的状态不是雅加达的典型状态么?
雅加达空气污染严重,偌大一个城市常常被烟雾笼罩着。 (杨鹏/图)
就在一年多前,一家印尼的大公司成为了我的客户,在那之后的12个月里,我要每个月都去见客户,频繁往返北京与雅加达的日子就这么开始了。
直到第一次坐在了飞机上,才有时间打开电脑里公司发来的“雅加达安全旅行锦囊”,满满地十几页纸,把各种注意事项和遇到不同事件时的应对方法都写得很详细。最高等级的一项应对措施是:找xxx保安公司,安排装甲车来护送我到机场,尽可能找机票离开。看到这里,摇摇头暗想:真到了那个时候,坐在装甲车里才是最大的目标。不过,我也不由地有些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呢?
由于飞机到达时间在晚上,为了安全起见,出发之前在酒店预定了一个接机+便捷落地签服务。飞机一落地雅加达,我就体验到这项“非典型”服务了。一般国家的这类服务都是在提行李处或者机场到达层有人在等, 可是我一出机舱门就看到一个西装笔挺的小哥儿举着一个大大的IPAD pro,上面有我的名字。后面的经历就更加“非典型”了,小哥儿一路陪我走到了入关的地方,要走了我的护照,然后指着大厅一边的一个小通道说:“你先从那边出去,我帮你办这里的所有手续。”
听到这个我有些将信将疑,不过还是把护照交给了他,就这样有点心虚地走过了入境处。理论上这时候我已经顺利入关了,但是没有护照没有签证,在这几分钟时间里,我没有任何合法的身份,这种经历还是头一次体验到。眼前的一排柜台前,等待入关的人排着长长的队,看样子没有个把小时是很难排到的。那位小哥儿拿着我的护照和落地签也跑了出来,找到一个“特殊”的窗口,在这一侧只花了一分钟就把所有手续都办完了。就这样,在大部分人还排着长队等着过关查验的时候,我已经坐在酒店派来的奔驰车上,从走出机舱们到车子出发,只花了20多分钟。在感叹这样的“非典型”效率之时,我忍不住在手机上翻出酒店的订单,原来这服务只要几十美元,真是物超所值啊!
印度尼西亚不仅仅人口很多(2亿6千万,排名全球第四),国土面积也排在全球第7,应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国。在殖民时代印尼一直是荷兰的属地,雅加达在那个时候就是这里的首府,和众多在美国和澳洲的荷兰殖民地一样,也被称作“巴达维亚”。很多华人称这里为“椰城”,可能因为是热带地区椰子多的缘故吧。雅加达只在北面老城保留了一些荷兰殖民时期的建筑,但是很多都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根本就没有人住,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可惜。从旅游的角度来讲,雅加达确实乏善可陈,除了独立广场及周边的几个博物馆以外,就没什么亮点了。
这里的物价倒是很便宜,街边的小吃只要几千印尼盾(人民币几毛到一块钱的样子)。美国来的同事Anthony执意要品尝一下最“local ”的美食,结果很快就由于食物中毒被送到医院去了。这件事之后,我只敢在酒店、商场和客户的员工餐厅吃饭了。
雅加达的有名美食中,属于本地的并不多。名声在外的有GadoGado,一种放了很多种香料的蔬菜沙拉(里面有时候会有豆腐和鸡蛋),还有一种叫SopBuntot的牛尾汤也比较有人气。最合我口味的是另一种牛尾的做法,叫做BuntotBakar,翻译过来就是烤牛尾,味道有点儿像中国北方吃的烤牛肉,牛尾连骨的地方肉筋比较多,烤得火候比较到位的话,口感既弹又糯,这是我每次必点的美味。
牛尾烧烤Buntot Bakar,作者最推崇的本地美食。 (杨鹏/图)
这里真正有名的餐馆,很多都是中餐、西餐和印度餐,由此可见,雅加达其实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每次和客户开会,办公室里就飘着各种“味道”的英语,总结起来有美国味、法国味、比利时/荷兰味、印度味、新加坡味、中国味、雅加达味、东爪哇味(和一般印尼人英语有些不同)……简直比餐馆里面的“花样”都要多。
大家一起聚餐在这里是个很大的工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宗教的人,口味差别太大了,最终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每人从家里带一盘菜来,这样总是有可以吃的东西。
各国人在一个办公室里合作,工作效率难免向效率最低的“那一队”看齐,交活儿总是有人拖拉、做报告总是有人喋喋不休、讨论问题总是有人居高临下、分配工作总是有人偷奸耍滑。这一点突出地反映在会议当中,每次开会都会默认晚15分钟开始,会议开始30分钟后仍然会有人不断走进来。晚来的人大多会说一句:堵车,交通好差,然后就心安理得地坐下来了。
说起来,这里的交通应该被很多人当作过失“借口”。雅加达市区人口有1000万,大首都圈人口大概是3000万,属于全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道路的设计却够奇葩,几条快速路把城市分成了很多块,上下快速路,或者越过快速路都是让人抓狂的事情。第一次去雅加达,住在客户办公大楼的对面,就隔了一条快速路,直线距离也就一公里的样子。早上高峰期出来坐车竟然足足走了50分钟,相比之下觉得北京的交通也没那么差了。在路上,汽车在爬行,摩托车嗖嗖地穿梭其中。这里还有一种计程摩托车,一般穿着绿色制服,在早晚高峰的车流中尤其显眼。汽车上的乘客,被堵得实在受不了了,会下车坐这种摩托车飞驰而去。
雅加达的交通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混乱的,摩托车和汽车混在一起,拥挤不堪。 (杨鹏/图)
我被堵得太久了,忍不住下来步行到目的地。我这样做被当地的朋友听说后,会埋怨我鲁莽行事,告诫我一个人在外面行走不安全,尤其是在晚上。但在雅加达谈及社会局势话题时,本地人一般都是三缄其口,就算是很相熟的朋友之间,这个话题也是个禁忌。尽管不愿多说,自己多个心眼看看周围,就会明了。主要的商场、酒店和写字楼都会有很严格的安保措施,进去要先过各种检查;车子进入酒店前,都会有保安进行炸弹检测;酒店的门口也会有荷枪实弹的保安在巡逻,总让人感觉会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有一次,本地最大国企的CEO要换届了,反对前CEO的一方竟然组织了一大群人在公司的门口游行示威,穿着整齐的制服打着巨大的标语喊口号,那阵仗确实有些吓人。碰到这样的事情,本地人总是不以为然,他们应该是习惯了吧。时不时地也会有些炸弹威胁,冲击警察局之类的事情发生,大家也都还照常工作。只是有一次,雅加达南部发生了暴乱,当天吃过午饭,本地的同事立刻建议我尽快去机场,否则晚上宵禁后,就不能走了。
关于印尼的业务,公司HR和员工安全的同事会跑来找到我说:“这个建议还是要慎重,你看美国政府把印尼的状态设为‘不稳定’。”东南亚分公司的老大看到这个反馈不由得大笑起来:“那个‘不稳定’的状态已经很久没有变过了,大家还不是照常去做生意。保护好自己,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要做愚蠢的事情,没啥啦。”
杨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