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双语教育优势不再,新加坡教育还有多少吸引力

看点 新加坡一直以中英双语并列为第一语言的教育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在分流教育的体制下,华语教育逐渐式微。究其原因,是由于英语成为认同国家身份与精英身份的重要依据,而华语只是种工具。华语教育的局限性,也使其在家校环境中遭遇恶性循环。当失去了双语教育的优势,新加坡教育对于中国家长来说,是否还有足够的吸引力呢?

“继续以特选学校母语教育,守住文化底蕴和优良价值”,新加坡教育部长王乙康在特选学校 40 周年纪念会上用中文和英文分别说了一遍,台下不乏忧心忡忡的华人家长。

特选学校是改制之后的华语学校,这里的母语指的华语。在特选学校,中英文并列第一语言,这点与主流学校以英语为主不同。

特选学校颇能代表新加坡久负盛名的双语教育,对于这几年为中文教育衰退而担忧新加坡华人,王部长的话可能是一颗定心丸。

但定心丸的效果很有限。

吉姆·罗杰斯为了双语环境定居新加坡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去年在旧金山一次活动上,他却吐槽说:新加坡人英语讲得一般,汉语也不好。

以至于在“重点学校”南洋小学,学校活动的主持人都需要他金发碧眼的女儿——小蜜蜂来出任。小蜜蜂一口播音腔跟新加坡的关系不大,她的启蒙老师是纽约的一名福建移民,中文老师也是来自大陆。

另一位新加坡陪读了两年的中国妈妈也感叹,“本来为了追求国际教育来到新加坡,没想到现在为了中文教育又回国。“

孩子在新加坡读了两年,英语确实有进步,已经能说成段的英文。但最大的瓶颈是中文,新加坡的中文课程对中国家庭来说太浅了,政府学校小学毕业生的中文水平跟国内三年级学生差不多。

新加坡双语优势没想像中强,不仅是外国家长的感受,更是新加坡社会自己的认知。

新加坡本地华文网站红蚂蚁前日晒出一张照片,是新加坡中区市长给中区社区居民的寄语。

内容应该是由英文翻译成多种语言的,照片里马来文翻译是对的,但中文翻译里却出现了“纪念新加坡建国200周年”的字眼,连“建国”和“开埠”都分不清。

早前一年一度的华文教育推广会,“听说读写” 写成了 “听说’渎’写”。官方华语水平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人。

图片来源:红蚂蚁

华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6.2%,按理说这么大比例的华人营造中文环境轻而易举,而现实却是华语日渐式微。双语教育实施了几十年,政府讲华语运动年年搞,新加坡人华语水平还是很一般。

关于新加坡人双语优势不再的原因,《联合早报》报道,南洋初级学院前院长冯焕好认为是“我们自己不重视华文话语而放弃掉的”。

这其实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在英国殖民时期,华人移民集资设立华校,逐渐形成 “小学—中学—大学”这一完整的华文教育链。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会长潘国驹说,在五十年代的顶峰时期,本地华校多达283所。

1965年新加坡独立,英语被选作行政语言。这既是因为被英国殖民已经形成的英语基础,也是为了协调多种族矛盾。把英语作为通用语言,更容易为各种族民众接受。

而且作为港口,新加坡想要发展只有开放,使用英语便于和全球交流,促进贸易往来。

为了促进英语发展,新加坡开始逐步强制实施双语教育,即“以英文为主,母语为辅”的政策。并且,李氏政府向来忌惮高等教育中的华语语文,会成为执政障碍,采取一系列措施根除中文教育。

在重英轻华的背景下,掌握好英语其实才是新加坡人在体制内和社会成功的关键。因此,华语便陷入越推广越边缘的境地。

到1978年,华人子弟上英文学校和华文学校的比例达到了8∶1,华校不断失去生源。等到1980年南洋大学被关闭,传统华校正式宣告终结。

新加坡在选择语言之时是有很现实考量的,官方语言英语是考量接轨国际及多种族共存需要下的选择,而华文的生存也多亏了中国的崛起。

在华语因为其实用性降低而逐渐式微之后,李光耀又倡导华人要“少说方言,多讲华语”,因为“如果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成功,她的贸易相当大,到时候说华语方便,讲福建话没用,所以文化上对我们有利,经济上也是有利。”

为了防止华语消失,新加坡政府于1979年将九所中学确定为特选学校,这些学校把英语和华语同时作为第一语文。

然而,特选中学的老师上课时,主要还是用英语。即便特选学校的队伍后来不断壮大至目前的26所,但这种补救措施效果有限,大众华语教育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

为了进一步培养华文专才,新加坡政府又在5所高中开办华文语文特选课程。近日,新加坡教育部长宣布,从明年起将语特课程扩大到初中阶段,更早地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文学的热爱。

不过华语使用范围越来越窄,这种简单粗暴的华语培养方式,也并不能改变问题的本质——英语才是认同国家身份的重要依据,华语只是种工具,或者更贴切地说只是一门课程。

图片来源:新加坡眼

华语课程在学校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除了双语,新加坡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分层”。

六年级小学毕业,学生会参加离校考试,必考英语、母语(华语)、数学和科学四门科目。因为华语成绩会影响升学结果,所以学生基本上还是会好好学习这门课。

小六会考成绩前10%的学生,会被分流到六年制直通车课程,只要通过A水准考试就能上大学。其余学生会根据成绩分入四年制快班和五年制慢班,并在结束时参加O水准考试。

考完继续分流,想上大学可以继续上初级学院(高中)然后考A水准,最终筛选出最优秀的5%进入大学就读。

其中,小学阶段必修华文,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在五六年级选修高级华文。而到了中学,只有达到小六毕业会考成绩前30%的学生,才能选修高级华文。

选修高华课程的高门槛将很多学生拒之门外,对整体华语水平的提升自然不利。

一位在新加坡政府中学教了4年华语的老师给了自己的看法:

现行很多政策都是“现在努力学习华文,是为了以后不学华文”。

因为小六会考里华文是必考科目,直接影响未来升学结果,所以学生还会认真学习。到中学后,基本上中一中二仍然必修华文,并且如果能在O水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以有减分优惠,在选择初院时更有优势。

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学华文的热情。学生普遍认为华文难学,因此教育部一再降低试题和课程难度,给程度低的学生开设更简单的华文B课程。而难度低、应试性强的考试,更是直接打消了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对华语更不重视。

还有家长在参加完南洋小学家长会之后表示大吃一惊。在说明华文课程时,华文教师全程用英语来解释相关事项,PPT也全部是英文,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一句华语。

除了在学校里不被学生重视,华语在华人家庭的使用也越来越少。

2015 年的住户调查报告结果,宣告了英语在新加坡家庭日常用语中所占比例首次超过华语。《联合早报》2017年发起的一次调查则显示:七十八名受访家庭中,89.2%会选择用英语,用华语的只有63.1%。

在2017年的调查中,多数年轻华族家长虽有能力用华语跟孩子沟通,最终却选择用英语沟通。这其中,有人担心用华语会影响亲子关系,而妥协使用英语;有人则表示孩子华语词汇量不够,难以沟通。

英语教育的普及,早就使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逐渐西化。他们只接受过英文教育、认同西方价值观,对华人文化非常陌生,更不可能通过数量有限的华语课程对华人身份产生认同。

特选中学和语特表面上传承了华校精神,培养熟悉华语和华人文化的学生,但无法改变英文为尊的大环境。跻身精英阶层,英语必不可少,华文则属于锦上添花。

红蚂蚁认为,一边肯定母语的好处和重要性呼吁学生学习母语,一边又怕母语(种族身份)威胁到英语(国民身份)的地位,所以母语所有的好处和重要性,成了次要、可选择、可废弃的东西。这是教育部推行母语教育最大的矛盾。

新加坡人的英语能力,在亚洲国家中确实很突出。

根据2018年英孚教育对全球88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的成人英语熟练度调研,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三。新加坡的双语(及双语以上)家庭比例也在70% 以上,但细究起来,华文水平这几年是有所下降的。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在子女教育上独霸全球的投入水平,新加坡的英文教育乃至双语教育,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家长面前还有多少吸引力,需要打个问号。

即使邻国马来西亚相比,后者对华语认识也要更加偏向文化层面,而不是出于利用中国经济发展的功利目的。

传统华校的破坏已经不可逆转,指望有限的特选学校和语特课程来重现当初的华语水平明显不现实。

如果英语不够标准,中文教育不如原生环境,对华语文化的热情还不如大马,那么向来以双语教育作为特色之一、与国内一流国际学校差不多收费水平的新加坡教育对就难免要打些折扣了。

上一篇新闻

龚一吴钊等将演奏浙博唐琴;新加坡古琴节三国琴人献艺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玩水的正确姿势...带你泳往直前,一浪到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