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斑斓的“小印度”,带你走进新加坡里的“印度城”
新加坡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印度和马来文化,新加坡居住的族群也以这三个族群为主,华人占总人口的75%,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9%。虽然印度人口比例不多,但是在新加坡最有色彩特色的正是这个名为"Little India" 俗称“小印度”的地标区域。
说起小印度,绝对是一个“重口味”的地方。一走进小印度,看到的是色彩缤纷、五颜六色的各式建筑、印度人棕褐色的皮肤和印度妇女身上的绚丽多彩沙丽、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浓重的印度香料味道和咖喱味道,特色极为鲜明,怪不得小印度能够成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1819年莱佛士航行到新加坡时,随行的就有很多印度水手、助手和士兵,他们是第一批印度移民。随后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来到新加坡谋生,逐渐形成了印度人族群聚居地,也就是今天的“小印度”(Little India)。
街边的店铺,很多这种印度风情的装饰和印度女郎的画像。让人立刻感觉是置身于印度这个国度。
小印度也是新加坡著名的购物、旅游、休闲一站式综合街道,也是新加坡最具有印度风情的社区之一。在小印度可以买到各种极具南洋风情的商品和食物,各种印度美食、零食、糖果风味独特,色香味俱全。
小印度里的建筑色彩风格五彩缤纷,黄色红色蓝色为最为鲜艳的色调。各色人种像是掉进了五彩调色板一样在大街小巷里行走。
整面墙色彩斑斓的涂鸦彩绘,都是游客们到此一游拍照打卡的地标建筑。
一处酒吧外墙上,一张告示里写满了各种酒吧“规则”,不许抽烟,不许大声喧哗,不许吐痰等。仔细看右侧的告示,里面几个规矩很搞笑:“不许与收银员打情骂俏”,“不许在厕所里睡觉(员工除外)”。都说新加坡是个法律严厉的国度,没想到一个小小酒吧都有那么多明文规矩。
小印度最主要的街道叫实龙岗路(serangoon Road),是新加坡最古老的马路之一。据说早年这里是一大片森林,常有毒蛇猛兽出没,居住在这一带的人要不断敲打铜锣来赶走野兽。用马来语来说,就是“di-serang dengan gong”,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serangoon”
国庆前笔者去到实龙岗路,在路口街拍了一小会,这条马路在小印度是属于最大的的主干道,来来往往最多的除了印度人就是我这种外来游客。街道两边五彩的房屋,和飘来的印度气息,让我真的恍然置身于印度。
站在实龙岗路路口,一家四口的印度家庭,让我帮他们拍几张照,给两个儿子拍了这张照片。还和他们全家一起合了影。
路口等红灯的摩托车手,见我拍照主动向我挥手示意,印度人还是很可爱的亲切的。
街头的印度妇女基本上着五彩纱丽,满脸涂脂抹粉。
实龙岗路一边是新加坡著名的传统市场竹脚中心,有点类似中国的小商品市场,一般的日常用品、服饰布料、蔬果、鱼肉、干粮、香料到各式小吃等,应有尽有。所以这里是小印度人气最旺盛的地标地。
印度妇女的特写,眉心一点红加上耳环发饰。
路口拐角的一个书报亭,一位白发白须的老者在以印度传统的方式做早礼拜,烟雾环绕每一个物品做祈祷礼拜。对着我的镜头很和蔼地让我拍照。
小印度另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是加宝路(Kerbau Road)。这里的房屋建筑五彩缤纷,非常具有想象力。据说这里是新加坡的艺术区之一,被称为“艺术带”,有多家艺术画廊。
小印度里最绚丽多彩的一所房子就建在加宝路中心小广场旁边。这所房子建于1900年,最初是一位叫陈东龄的华人富商为他的妻子修建的店屋式别墅,现在称为“陈东龄故居”,1991年还获得过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奖。房子色彩艳丽又不失典雅,看上去非常漂亮。
五彩的门窗和墙面,都是游客们拍照留影的绝佳背景。
老底子的建筑现在来看依然充满了魅力。
配色艳丽而充满美感,精致的雕琢,中国风浓厚的雕梁画栋,是小印度仅剩的中国特色建筑。
五彩的窗沿上还有几张光盘,不知何故。
当然这惊艳的外观也是必须常年的修复保护。其实我还蛮唏嘘的,曾经有钱人的故居啊。现在变成了一个药房。里面也不能参观,只能在外面和墙壁留念。
远处的高楼大厦与小印度里的这些五彩建筑,构成了新加坡最独特的异域风情。
小印度里当然离不开印度手抓饭,剩下的菜肴也吸引了胆大的鸟儿飞扑到桌上觅食。
“陈东龄故居”旁的一个喷水池,也成为鸟类的取水之源。雕像是印度典型的神话人物“湿婆神”。小印度的介绍至此告一段落,如果你也喜欢笔者的照片和介绍,或者有任何关于新加坡旅游的分享,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