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广州设计周将于11月27日-11月29日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拉开序幕。期待已久的亚洲顶尖设计盛事已经进入倒计时,惊不惊喜兴不兴奋?今年的广州设计周将以“showtime”表情为主题,无论展览规模、展商数量、展品质量、主题活动、嘉宾阵容都叹为观止。
2018广州设计周共设9个主题展馆,展出面积达9万㎡,展览方向聚焦“私宅与新商业等业态的设计+选材”,共有来自20个国家的700多家设计、艺术、材料、家居、智能和高级定制等领域的品牌商和机构集中展示,现场将发布 10000+新品、绝品、精品。
同时还将增设多个主题策展,包括主宾国-捷克设计周、环球设计廊、城市艺向、台湾艺术展、未来艺术家、设计中国2018城市联展、IAPA十五周年建筑设计实践展、庭院生活展、图案设计与新制造展等国内外多个涵盖“艺术、设计、生活、时尚”等领域的主题展览。
展览同期还将举行近100场涵盖“艺术、设计、时尚、地产、新商业、生活美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主题活动,汇聚逾200位国内外设计产业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意见领袖,通过不同视角研讨、辨析设计价值的革命性进阶及探讨新环境下的产业态势,满足你“找设计、觅艺术、选材料、看家居、探趋势、寻商机、谋圈子”等一切营商需求。
日前,我们特别邀请了广州设计周执行总监贺文广先生,分享广州设计周背后的运筹逻辑以及设计行业的前沿趋势。
脑洞大开,2018广州设计周“大不相同”
广州设计周执行总监贺文广先生在访谈中提到,设计周不想做传统设计的奴隶,也不要审美趋势的附庸。为了不落俗套,从设计周的slogon和主题入手,抛弃过往经验,邀请全能跨界设计师、TCDI创思国际创始人覃思及蜚声欧美的新加坡产品设计公司Blakk创始人Kelvin Goh联合创立的Blakk Design中国公司操刀设计周主题及宣传物料的设计。希望能够带动行业一起摘掉面具,show出表情,表于形,情于里。
设计师超越设计边界,打造“中国速度”
广州设计周步入十三个年头,这十几年来中国设计行业变化巨大。中国设计师群体从过去以自我意识的宣泄,变成今天的职业创意服务者,心态发生了改变。贺文广先生说:“这是好的改变,这意味着中国设计师群体越来越职业化,也造就了设计领域的“中国速度”。
大咖云集,前沿分享,等你来看
今年设计周的亮点用五个点来归纳。
第一,设计周会更多元化。过往的设计周可能只关注设计师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2018广州设计周会打破边界,增添新元素,将室内设计与建筑、艺术等进行深度互动。 第二,设计周会更年轻化。设计周策展方一直努力抓取年轻人关注的空间、领域、审美,针对年轻人推出手帐展、动漫元素的插画展等。
第三,设计周会更国家化。推出“环球设计廊”项目,通过驻广领事馆邀请各国代表国家特色的设计企业落地广州设计周,以此来加强中国设计与国外设计之间的切磋与交流。第四,设计周会更在地化。对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已成为设计界的新趋势;广州设计周也积极响应这种趋势。推出主题策展活动“设计中国”,面向中国境内的城市设计力量团体参与,每届邀请7个城市不少于3名设计师\公司组成团体,完成一些设计思究的实验。设计周还延续“城市设计名片”活动,邀请设计师用他眼中你所在这个城市的表情来定义一个装置并落地设计周。
第五,设计周会更产业化。“向来,大家都觉得设计是一个小众狂欢的行业,要想把它的价值更好发挥,一定是要跟产业做结合。今年设计周会发布一些展商与设计师合作的产品展示,未来也会流通到商业渠道里。”贺文广先生谈到设计周产业化的未来时说到。
以“设计师之家”为内在逻辑,2018广州设计周等你回家
广州设计周将自己定义为“设计师之家”,时刻以设计师的需求为导向。为了满足设计师吸取前沿多维度知识和前瞻理念的需求,广州设计周趁势而出。广州设计周为了满足设计师不同纬度获奖的需求,设立了一系列奖项。“中国设计星”奖项的定位是年轻、有想法的先锋设计师。“40 under 40”的定位是行业内的设计大咖。“华语设计领袖”的定位是在业内有卓越贡献的设计泰斗。除次之外,设计周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设计师的需求”做延伸,未来也会继续沿着这个逻辑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会迭代出不同的主题。
除了奖项的设计,广州设计周为了集合设计师力量,组织了全球伙伴联盟(GIA)。广州设计周全球伙伴联盟(GIA)是由广州设计周遍布全球及中国各地区的合作伙伴及机构成员组成的设计师服务网络。GIA成员在中国以城市为单位,以广州设计周(城市)分站的名义,通过对广州设计周展会、奖项、论坛、游学及延展板块各项目组成的“设计师服务体系”的在地化运营,助力本地设计力量在全国舞台上展现风采的同时,推动全国设计业界和专业群体互通互动。
打破行业焦虑,顺势而为
广州设计周执行总监贺文广先生说到,焦虑不仅仅出现在设计行业,是当下全中国都在面临的困境。对于广州设计周来讲,解决这种焦虑做好以下四点。第一,保持好奇心,对周遭发生的事情要有敏感度。第二,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学会多剖析。第三,顺势而为,多去研究一下设计上游领域的动态,努力跟上这种潮流。第四,保持和年轻人同频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