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小青龙汤与小儿感冒之咳嗽白痰

再回忆一下前面的几个方子,一共说了9个“小儿感冒”方子:

1、《伤寒论》原方麻黄汤。

2、张锡纯麻黄汤之变通方。

3、张锡纯之阿司匹林石膏汤。

4、 刘绍武之三部六病之葛根麻黄汤。

5、《伤寒论》麻杏石甘汤。

6、麻杏甘石汤加茶叶、加桑白皮。

7、五虎汤加二陈汤。

8、张锡纯之寒解汤或者凉解汤。

9、小柴胡汤(小柴胡颗粒,量加倍,生姜水送服)。

小儿感冒,经过治疗,往往会出现两个方向的病证。

一是往来寒热,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用小柴胡汤。

一个是没有往来寒热,而是以咳嗽为主。这个咳嗽又分两个大类(我实践过的):

1、咳嗽,白稀痰为主。这种咳嗽,躺下会厉害一点,咳嗽的是白色稀薄痰,也许会有呼吸道发痒。当然也有部分患儿,伴发烧。

2、咳嗽,干咳为主,也会有呼吸道发痒。

这期先聊聊第一种情况,就是咳嗽,白稀痰。这种咳嗽,西医毫无办法,因为认为是肺炎,但是消炎无用,也许还会加重。为什么呢?这是寒性的咳嗽,需要用温热药,而西药的消炎药大多是类似中医的寒凉药,所以他们束手无策。这个在中医治疗起来,实在太简单,大凡学习过《伤寒论》,喜欢用经方的中医师,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方子===小青龙汤。看这方名,多气派,小青龙!

这种咳嗽的原因,中医有一个术语叫做寒饮射肺,挺形象的。寒冷的水液包围着娇嫩的肺脏,想努力通过咳嗽,把它排出去,但是没有外力帮忙,自己无能为力。

治疗的方法,中医叫做“温肺化饮”。方子也很简单: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 桂枝、 五味子、 半夏。我是传统教条派,不爱加减,直接用原方比例,疗效很好。这个方子大概意思是,解表,温肺、下气。有的人很害怕麻黄,其实麻黄没有那么吓人。

这个方子吃了以后,是出汗多,还是撒尿多,一是取决于疾病的状态,二是取决于半夏的剂量。

如果表证严重,会出汗。如果表证不显,会多撒尿。方子里面半夏像是一个搬运工,量大就会往下面搬得多,量小麻黄的作用就明显。我是这么粗浅理解的,不影响用药效果。记得有一位中医大师,喜欢用大剂量半夏的小青龙汤,名字忘了,起名叫做“半夏独大小青龙”!

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中医,包括一些大师级人物,还是认为这个方子不可久服,于是搞出不少加减,法和变通方。我说的加减法,不是原方后面的加减法,原方后面的加减法,我赞同胡老的意见,有的是瞎搞,后人弄上去的,有的不可信。

我说的加减,主要是张锡纯这位中西贯通的大家。张锡纯研究了小青龙汤去麻黄的办法,这里不再引述,有兴趣的同道去度娘找。他同时还认为,小青龙汤不利于久服,所以还创制了“从龙汤”,意思是跟从小青龙汤之后。

他是这样说的:“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龙骨(一两,不用捣)、牡蛎(一两,不用捣)、生杭芍(五钱)、清半夏(四钱)、苏子(四钱,炒捣)、牛蒡子(三钱,炒捣)。可惜这个方子,我一直没有机会用,应该疗效很好,张锡纯凡是编入《屡试屡效方》的方子,都是很有效的方子。

现在的中医师也在研究小青龙汤的变通方和加减法,比如山西的高建中医师,善于小青龙汤的加减。

其实,和小青龙汤配合用的方子,在《金匮要略》就有,那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这个方子去掉了麻黄,就是对于已无表证的小青龙汤证,张锡纯的“从龙汤”思路是不是也来源于此。

《金匮要略》还有“小青龙加石膏汤”,是不是没有表证的咳嗽,也可以用呢?只是思考。我倒是用过一次,那是去一位认识的中医处讨论心得,恰逢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去看哮喘,据她说已经十几年,遇冷就严重,咳嗽喘息,白稀痰为主。我说用小青龙汤,中医朋友学的是脏腑辨证那一套,认为与肾虚有关。后来我俩研究,先用小青龙汤试试。我开了5剂,1两3克换算,因为没有表证,加了石膏。当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也不知道情况咋样。过了很长时间,这位女士和她姐姐找我看病,原来他通过朋友找到我。我问你上次吃的药管事没,说挺管事的,好多了。当然现在天气转暖,也不能说明这病彻底治好了,要等到秋冬再看。但是最起码说明当时疗效很好。

好了,总结一下小青龙汤及其相关方:

小青龙汤治疗的咳嗽:白稀痰是最明显指证,或者有发热,或者无发热。发热的用“小青龙汤”原方,不发热的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或者张锡纯的“从龙汤”,也可以“小青龙汤加石膏”。

遗憾的是,这么好的名方,应该有成药,我在网上找,是有成药,可是我所在的地方没有找到。我想大概,一是这个地方经方中医太少。二是这个药有麻黄,管制严?新加坡的超市,还不是药店,就能有100多种我们常用的方剂制剂,而且包装很简单,大的塑料瓶子,500克左右,当时我还用手机拍了照片,买了酸枣仁汤和葛根汤喝。中国的中医还是管制太死,西医思路的人掌权管理中医,中医发展难上加难!

附上一篇前几年写的“小青龙汤学习体会”: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小青龙汤(第二十二方)

(共2条)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小青龙汤共2条,仔细分析起来症状基本一样。40条伤寒表不解,有表证,41条伤寒,发热不渴,当然也是表证。接下来:心下有水气,两条都有。何者为心下,心下,胃之上脘也,老百姓常讲的“心口窝”。因为心口窝有水气,所以引出了以下诸多或然证。表不解,汗不出,那么水液就只能积存在或肠间或胃间,还有肺间,所以会引起那么多或然证,也许只是一个,也许只是几个,也许都出现,这个可能与个人体质有关。

小青龙汤含桂枝汤芍药、干姜、甘草炙、桂枝,用桂枝汤解表,当然因为有水气,干姜易生姜,去大枣。那么小青龙汤就需要研究对付“水气”的药,余下的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没说有毒)

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生山谷。

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生川谷

作为治喘名方,大家的论述实在太多,不过还是喜欢一个人的讲解,这个人就是台湾的JT叔叔。这个人很奇怪,挺年轻的,不知道为什么加了一个叔叔,而且叫做JT。台湾人讲伤寒论由于没有受到大陆学院派的影响,很有自己独到的简介,包括张步桃和倪海厦。总是深入浅出,把复杂的理论生活化,有点像胡老。所以,这里把JT叔叔的小青龙汤理解复制便于学习。

JT叔叔之《伤寒论慢慢教》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桂林本伤寒病杂论.卷七.第八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我们先这样想:一般《伤寒论》里讲到“心下”,多数指的是“胃”;只有这一条讲的是“肺”。因为如果是“胃”里有水气,那是苓桂术甘汤,而不是小青龙汤,所以,这里讲的“心下”是指肺,讲一个人长年因为体质的关系,肺中积了很多死水;也有人讲小青龙汤这个不是肺里积水,是渗出物,肋膜炎之类的渗出物,因为小青龙汤的确对这类的病很有效。所以总而言之是身体里有没用的死水。

寒邪进到身体里穿过皮表、穿过肺的时候,一般肺里没有堆着这些水邪的时候,它会继续往血脉、骨头里去钻、去找它的同类。

但如果它在经过肺的时候看到这些死水,同气相求,它是不是就会觉得“这里有游泳池、观光盛地!”然后就全部聚在肺里面留下来了?

所以当肺里面有东西跟这个寒气相遇的时候,往往这些寒气就全部聚到肺里去了,肺里面原来的那滩死水,就变成塞满寒气的死水,然后肺就再也受不了了——原来只是死水的时候都还好,还装没事——这下就开始狂咳嗽了。通常小青龙汤越有效的时候,就是这个肺里面塞满寒气的死水越多的时候,这种咳嗽会咳得非常猛烈,这时候小青龙汤就会非常好用。但如果肺里面的死水只有一点点,这个病毒觉得这里不够好玩,东一点西一点散在身体各处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不会太好用。所以小青龙汤要好用,这个死水的“水气”要够多才行。基本上小青龙汤是某种体质的人特别会有的,某种水毒体质的人感冒特别会变成小青龙汤证,这个我们之后再讲。

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或者是平躺下来以后就咳得更凶,这个狂咳嗽的咳法,一定是比较有稀痰的,因为肺里面的死水遇到病邪以后就变成稀稀的痰,这时候身体就会想把它排掉,所以咳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白白透明或者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里很快就化掉了,因为它跟水还很接近,“痰饮很多”这是个辨症点。如果是小青龙汤证但是咳黄痰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小青龙汤还可以加石膏,因为小青龙汤主要对付的是“水邪为病”,热水邪也还是水邪,所以治法上差不多,只是要清热而已,这是对于小青龙汤最基本的认识。

我们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首先一定要注意到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就是小青龙汤跟之前的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都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特征,这个非常不同的特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这个方剂中看出来?

首先,小青龙汤它是因应很多不同的情况而有加减法的,那它在很多情况下是轻轻松松麻黄就可以不用了,就是没有麻黄的小青龙汤仍然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里的很多药味都可以换掉,可以换掉的就不是主轴药味,所以半夏、麻黄都可以换掉,不换掉的是桂枝、甘草、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这六味药才是小青龙汤的主轴结构。就像小柴胡也可以拆,把所有变化都拆掉以后,最后剩下柴胡跟甘草,所以柴胡跟甘草才是小柴胡汤的主要结构。小青龙汤它的主轴结构是桂枝、芍药、甘草,甘草放三两,比桂枝汤、麻黄汤都多,再加上干姜,其实会产生一个甘草干姜汤的结构。我们又知道桂枝、芍药从动脉运行到静脉,由甘草为它定出一个中轴方向的时候,这个运行本身是可以驱赶病邪的,我们之前讲桂枝的时候有讲过,桂枝对风气是具有排斥力的,可以驱风,所以驱邪的动力用桂枝这一味药就已经足够了,麻黄是可以不必用的。

麻黄可以不必用,是不是就表示不一定要发汗?这个汤里面没有姜枣,没有桂枝汤中用姜枣入营出卫解肌的结构,表示这个药根本不走营卫。可去麻黄又没有姜枣,麻黄汤跟桂枝汤中发汗的路径都没有了!

我们再看第三件事,看这个药的服用法,它是煮成三碗,每次喝一碗,每天喝三碗。前面所有的发汗剂都说“如果喝了一碗汗出了就千万不要喝第二碗”,为什么这个汤不必?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方剂在使用上完全没有发汗剂的用法,真正的小青龙汤它就不是一帖发汗剂。

之前在教半夏的时候有说过,当半夏是用生半夏、或滚水涮过还算嫩的半夏才比较能让经方有效。这样小青龙汤方中“半碗”的半夏,全生的半夏可以放四分之一碗;如果是药局里买的制过的半夏片,就至少要放一碗以上。当半夏用这么多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会出现一个很美好的特征:半夏就把这些肺里面的水搬到别的地方去了,转移到膀胱去了,所以小青龙汤是从尿解。

小青龙汤从尿解的时候,是它的副作用最小的时候。怎么样的时候它的副作用大?比方说有人说冬天之外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小青龙汤,因为小青龙汤是一帖发汗药,吃了伤元气;也有人说刚感冒那头几天就用葛根汤打打看,葛根汤打不干净,三天以后再用小青龙……用它的同业者都有些不喜欢它的副作用。

──当临床上出现这些说法的时候,其实这些说法的背后都有一些正确的观察,就像如果买外面科学中药的小青龙汤,吃了之后就会有点麻黄汤的调子,发汗而解,但是效果不好。为什么效果不好?因为这个人肺里面有一缸水、病邪也都聚在这缸水里面,在皮表发汗有什么屁用?邪气还是在。就像病邪还没入到阳明大肠腑里面,想要用承气汤从大便把病邪排出去也是没有用的。病邪都在肺中的积水里面的时候,在外面再怎么发汗、发营卫的汗、发血脉的汗、入营出卫都不会有用,所以小青龙汤它当然不是一个发汗剂,它是用它方剂的整体结构,让肺里面的水邪能够被搬移到别的地方然后排掉,这样才能发挥小青龙汤的作用。

所以小青龙汤在临床上面,历代中医如果不是非常龟毛地要求半夏的用量要足的话,小青龙汤用起来副作用就会很多。小青龙汤因为有这些副作用──或者如果我们不要说副作用,原本的小青龙汤到底是有麻黄的,麻黄吃久了也会虚,人阳虚的时候更不能代谢水,去痰的根本又是要水代谢的功能健全──所以小青龙汤也不是个可以吃久的药,因此近来就有些人说小青龙汤吃个一两帖就好,接下来换成苓桂术甘汤收工就好,这是方法之一,但我总觉得苓桂术甘汤的心下,跟小青龙汤的心下,讲的是不一样的心下,所以我不是很喜欢用苓桂术甘汤收工这样的一个作法。苓桂术甘汤对付的是胃里面的水肿,小青龙汤的水饮是在肺,我自己会比较喜欢用来收工的药,是小青龙汤在《金匮要略》条文里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我比较喜欢这个方子的结构,因为小青龙汤去不干净的痰,这个方子可以去得蛮干净的,不过这个结构还有寒化热化的问题,因为这个方子比较干燥,除非身体里面的痰够冷,不然还是怕烧得太热,我们之后再来谈这个话题,今天姑且不论。

小青龙汤现在历代临床上在使用它的时候,有几个使用它的技巧,我想在最后这点时间里还是要说一下:

其中一个是先用小青龙汤把咳嗽镇住,之后再用别的方剂化痰,比如说民初张锡纯的从龙汤──就是“跟随在小青龙汤后”的一个方──;或者是用苓桂术甘汤、我喜欢用的苓甘五味姜辛夏仁这样两个方剂;也有人主张是补强脾胃化湿的方子。

但这里比较值得考虑的是:一开始用的是汗解小青龙汤的方子?还是尿解小青龙汤的方子?

如果用的是汗解小青龙汤的方子,比方说外面科学中药买的小青龙汤,那根本是小青龙汤里面的垃圾,很不适当。

另外,像叶天士他要去除小青龙汤的问题,他怎么做呢?他是根本把麻黄跟细辛拿掉,这样就变成汗解无路,只能打内仗,这也是一个方法。

我所喜欢的方法是一位近代的经方家,叫做范文甫,他就是用“半夏独大小青龙汤”,就是半夏用三钱,其他药味都只用几分,所以建议大家或许可以参考这样的做法,让半夏是其他药的好几倍,这样它的副作用可以减到最低,人就比较不会虚掉,不然如果是用我们一般所习惯的,半夏药性不足的小青龙汤结构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比较伤元气的发汗剂。我们中医的方子都是“有病则病受之”,如果得的是大青龙汤证、麻黄汤证,我们吃了对的药,吃了之后会觉得元气恢复,即使它里面有麻黄;可是这些药如果用错地方,就会打伤我们的元气,就是“有病治病、无病杀人”,这是经方的特色。

所以在用小青龙汤的时候,我们要确保它不要打偏,否则就会伤人,这是我们从最粗浅的一个角度、从大框架来检视小青龙汤,这样一方面我们比较学会怎么使用它,另外也是从桂枝汤、葛根汤、大青龙汤一路下来,它们的服用法、里面药味的加减变化,路数慢慢转方向变到小青龙汤来,这样跟着仲景的思维一路推理下来。

※相关资料:

◆“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条文补充.对勘.之一【14-22参照】:

【金匮要略.咳嗽7-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千金》证治同,外更加胁下痛引缺盆。小青龙加石膏汤方: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小青龙汤”《金匮要略》条文补充.对勘.之二【14-20参照】:

【金匮要略.痰饮12-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12-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桂苓五味甘草汤方: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12-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苓甘五味姜辛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12-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12-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金匮要略.痰饮12-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小青龙汤”补充:【从龙汤】(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节录)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继服此汤。龙骨不用煅,一两捣 牡蛎不用煅,一两捣 生杭芍五钱 清半夏四钱 苏子炒捣,四钱 牛蒡子炒捣,三钱热者,酌加生石膏数钱或至一两。

从来愚治外感痰喘,遵《伤寒论》小青龙汤加减法,去麻黄加杏仁,热者更加生石膏,莫不随手而愈。然间有愈而复发,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拟得此汤后,凡遇此等证,服小青龙汤一两剂即愈者,继服从龙汤一剂,必不再发。未全愈者,服从龙汤一剂或两剂,必然全愈。名曰从龙汤者,为其最宜用于小青龙汤后也。

或疑方中重用龙骨、牡蛎,收涩太过,以治外感之证,虽当发表之余,仍恐余邪未尽,被此收涩之药固闭于中,纵一时强制不喘,恐病根益深,异日更有意外之变。答曰:若是以品龙骨、牡蛎,浅之乎视龙骨、牡蛎者也,斯可征之以前哲之说:

陈修园曰:“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属阳而潜于海,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止知其性涩以收脱,何其浅也。”

徐灵胎曰:“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此药但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邪气未尽者,亦恒与牡蛎同用,若仲景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诸方是也。愚于伤寒、温病,热实脉虚,心中怔忡,精神骚扰者,恒龙骨与萸肉、生石膏并用,即可随手奏效。

这里JT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述了小青龙汤,介绍了善后方剂,特别是张锡纯的从龙汤,有机会试一试。

还介绍了范文甫的“半夏独大小青龙汤”,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半夏决定了小青龙汤是发汗还是尿解。

此外,诸多中医大家对于小青龙汤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刘渡舟老,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一般讲小青龙汤归类为发汗剂,那么到底是发汗剂吗?本人曾从服发上做了一点考证,纯粹是依文而解。

从服法看===小青龙汤不是发汗剂

发汗剂往往都是要求一次汗出,汗出即止。比如

麻黄汤: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那么桂枝汤如何服用呢?

桂枝汤: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实际上,麻黄汤、桂枝汤都是要求一次汗出,不出者连续服。那么小青龙汤呢?

小青龙汤: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这是三升,一次一升,日三服。所谓升,大概就是现在200毫升,差不多一小碗。

如果小青龙汤是发汗剂,断无日三服之理,汗发了又发!!!

那么心下之水气(实际是肺之水气)哪去了?估计走下边了!!

上一篇新闻

一个80多年中药铺的转型:开发中式香料,研制麻辣火锅

下一篇新闻

穿Celine、拎 Dior 就是女高管了?拜托国产剧做点功课吧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