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近80年老店无人继承 这里的华人小贩还好吗?
中国侨网3月17日电 题:近80年老店无人继承 这里的华人小贩还好吗?
日前,新加坡牛车水麦士威熟食中心最后一家老字号“中国街五香贯肠”表示,因后继无人,年迈老板将缩短营业时间,4月1日起每周只营业四天。
小贩的困境:老店难寻新人接班
这家“中国街五香贯肠”已有近80年历史,从路边摊卖到麦士威熟食中心,一直以传统古早味征服食客。
老店的第二代传人黄国华(65岁)原定在3月退休,他说,一起经营档口的大姐(79岁)去年退休后,摊位少了一名得力助手,自己年纪大了开始力不从心。“我自己的腿脚因常年久站而患上静脉曲张,七年前已经动过了一次刀,虽然现在并无大碍,但多年来每天睡眠不足六小时,让我感到筋疲力竭。”
许多老顾客听到黄国华要退休的消息前来劝阻,与黄国华共同经营摊位的哥哥黄国荣(66岁)表示:“顾客来我们的摊位吃东西,就像是到我们家吃饭一样,像是相识很多年的老友。如果要结业,我们当然也觉得很不舍,所以我们一直都在找人接手,否则这块招牌都快80年了,不传下去很可惜。”
为了让“中国街五香贯肠”的招牌和味道传承下去,兄弟俩自去年起就开始寻找接班人。
黄国华说:“这里很多的老档口都结业了。我们一直在找传人,但因为疫情一直反反复复,很多人都不敢接手餐饮业。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尽快找到合适的人选。”
再出发 年轻小贩传承故乡味
摊主年老,年轻人不愿接手已成为不少新加坡小贩所面临的困境,不少小贩美食因此变为历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但也有些年轻小贩,愿意一代代把手艺传承下去,让祖辈与父辈引以为傲的美食,得以继续飘香街坊。
在新加坡,几乎每个小贩中心和咖啡店都可找到海南鸡饭。
位于义顺的江记正宗海南鸡饭,由第二代兄妹档江隆平(61岁)和江丹玲(56岁)经营。
江隆平15岁开始向父亲学艺,七八十年代父亲曾在熟食中心经营,后来转移到不同地点,也曾入驻大型食阁。2010年,他们以“江记”再出发,两年前在义顺开业。
谈起海南鸡饭江隆平兴致勃勃,但他直言,随着租金和食材成本上涨,带来了不少压力,他说:“我还是尽量维持售价,顾客要求加饭加鸡肉,我也给足分量。邻里一些常客,我们很熟悉他们的口味,一来我就知道他们要吃什么。”
小贩的传承 关键在于人
姚光耀和姐姐姚巧鸾从小就在父亲开设的鱼丸粿条面摊帮忙。如今,姐弟俩一起继承父亲的生意,分别经营鱼丸面摊。
姚光耀一家三代都是小贩,祖父和父亲从街边小贩起家,卖过炒粿条、血蚶、鱼丸面等。
1959年姚光耀的父亲钻研以“番薯鱼”(黄尾鱼)和西刀鱼自制鱼丸,在的路边摊售卖鱼丸面。
姚光耀八岁就到自家摊位帮忙,他说:“对我来说,熟食中心就是我的家,生命中九成的时间都耗在这里。童年生活是人家放学,我在做工;人家睡觉,我在做功课。”
10多岁的姚光耀已是鱼丸面摊的头手,“父亲的概念是必须留个手艺,至少有一技之长。”
姚光耀也曾想过摆脱当小贩的宿命:“小时候被父亲逼到摊位卖鱼丸面,长大后心想,当小贩时间太长,我不想过那种生活。”
于是,修读产品设计的姚光耀毕业后帮剧场做舞台设计,到香港创业后,回新加坡继续做玩具设计生意。但眼见父亲生意受挫,姚光耀经过一番挣扎,决定回到摊位帮父亲重整生意。
尽管原料价格高涨,姚光耀坚持不偷工减料,也坚持使用黄尾鱼和西刀鱼制作鱼丸,每一碗面有五个鱼丸。
他认为,小贩文化要传承下去,关键因素在于人,除了小贩本身,还得仰赖食客、政府与社会大众的支持。
继承父亲生意多年,顾客是他前进的动力。“有顾客说今天没吃你的鱼丸面,有点不太舒服。还有一次,老顾客临终前说想吃鱼丸面,他的家人不知道怎么就找到我,把鱼丸面送到医院给他吃。后来,我还去送他最后一程。”
即便背负许多压力和重担,姚光耀仍说,只要还有一口气,会尽全力守住父亲的招牌和老街坊记忆里的老味道。 (稿件来源: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ID:qiaowangzhongguo;作者:徐文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