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文昌华侨与番薯的来历

文昌华侨与番薯的来历

作者: 邓人熙

朗诵: 谢忠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追溯海南历史,俱是一个贫脊落后,饥馑困窘的孤岛,由于地理条件造成的交通不便,与外界信息交流的往来闭塞,实属“山高皇帝远”之僻疆地。自“三坡开琼”之一的苏东坡被贬来琼后,顶笠拖屐兴学施教,最早的把中原文化带进了南荒,留下了“谁谓沧海断地脉,从此珠崖破天荒”这名句。并从宋后福建、广东、浙江一带频增移民上琼,陆续把闽南语言、江南人文与主杂粮物种引植入琼,由原始仅有稀少的山兰(稻)、楂 莪、芋头、山药(薯)、甜薯、大薯等再添补了水稻、高粱、狗尾粟、鸭脚、玉米等农作物,是定季种植的五谷杂粮类。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一年四季栉风沐雨辛勤劳作,却仍然摆脱不了饔飨不继,挨饿受冻的潦倒日子,其主要因素是受旱涝严重的自然环境影响,加上农具落后耕力匮乏与气象知识误差所造成连年青黄不接,劳而未获,更有在秋收季节谷穗垂熟时便遭到风雨袭击,满坑满洋稻子倒伏而被洪水浸泡,如抢收不及时就会发芽,难怪有“割稻青桥过割稻芽”这谚语以教训后代。旱地的高粱、狗尾粟、鸭脚、玉米也同样被刮倒折断,遍地横斜,还遭山禽野兽践踏得一塌糊涂,四时劳累,旦夕毁废了!也使为农者认识到“五谷、五谷、只可吃不可落”的节俭品质。

文昌华侨与番薯的来历

想必是由此因迫使我们海南沿海地区的人萌生了“过海过洋去谋生”之念,人常言:“不能在一樣树上吊死”,“东海无鱼走西溪”。决定到外面闯一闯强过呆在屋里饿死啊!青年后生们相邀相引持着“出外迩迩,桥过在屋”的信念攒齐盘绳,洒泪拜别亲人踏上离乡背进之路,结伴搭船漂洋过海到新加坡、缅甸、暹罗等地谋生,在那封建积弱的旧中国,社会地位低,民族自尊举不起,到外国打工谋生,不但备受洋人“华人与狗”之鄙视,本乡本土人也讥笑为“洋奴”,可想那些在冷眼唾骂下揾食的华侨,心中的滋味好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难受吧?然而敢于打拼的海南文昌人,也如东北人闯关东一样,不到黄河心不死,咬紧牙关历尽辛酸苦辣,在人生地疏的异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最终挺直腰杆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成为乡里乡亲(在屋人)仰羡的“番客”。当然,在侨乡美誉背后也演绎出无数家庭拆散,骨肉分离之悲剧。留下后人传颂着那些望眼欲穿之留守妇女楔而不舍的贤德形象,也感念着一批批爱国爱乡华侨传带语言,造桥修路支持兴学助教事业,还有骑楼建筑与物种引植之功德,我们世代吃用的番薯仅是其中的一种。

与我们海南人辈辈结下不解之缘,且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热带农作物之番薯、番柧(木薯),番瓜(木瓜)、番豆(花生)及水果番 萎(菠萝)因何置名都冠上一个“番”字呢?原来它们都有着不寻常的来历!在这里笔者先将所了解到有关番薯故事的由来公著诸位知晓……

番薯:(原名地瓜,甘薯、白薯、红薯)是藤科根生植物,一年四季皆宜生长,便于种植广于食用。

文昌华侨与番薯的来历

据老一辈人说,我们们海南不知年份的过去是没有番薯的,说是早期在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千方百计历尽艰险带回来的,这些华侨在番 生话日子久了,认识到番薯适宜亚热带湿地种植,在缺食少穿的家乡如有这种薯吃,就可确保时顿有饱,改善困境,便决心带回家乡传种,补充家乡粮食品种,但在携带过程中,却受到当地政府验关查禁等种种阻挠,屡次发现都被逐回,不让上船过境。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慧的侨民终于想一个薯藤绳腰的方法,瞒过海关盘查等种种艰难险 阻,顺利地把番薯品种带回灵山插种蕃植,根拉新土,不到一、二年蕃发遍布田园山隈,随时随地扎根生薯、藤叶茂盛芃芃,长势喜人。

文昌华侨与番薯的来历

乡亲们每收获一次番薯都津津乐道地夸赞华侨的顾家念乡之爱心,寒来暑往任意食吃,有吃生的卜剪白,剁丸煮饭的卜剪二、黑骨基隆与青水白什的黑心肝,还有火烤的,人常言“什薯不平烤薯香”嘛。在夏秋季节吃不完的还刨丝刨片晒干备渡过冬之用,或存储备旱涝荒年(北规春)。村里老人说在50年代末的三年困难(粮食紧张)时期,把番薯藤掷桂在棘竹笆上也生出番薯,是否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天无绝人之路,不过确实当时海南文昌就是椰子和番薯救了不少人命,还流传有“书驳以薯,三日没书做得去,一日无薯肚悃灰”的谚语。番薯在过去劳苦大众家中断日不断顿,名曰杂粮实胜于主粮,现在人番薯屎放洁了,也淡忘了它的来历与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但我相信它永远不会被废除与灭绝,它那喷香可口的味道终会赢得人们的青睐与重用。

上一篇新闻

烟薯25带火地瓜(红薯)商品化市场,靠的是啥?

下一篇新闻

600亿新茶饮、台湾大陆多品牌角力,快乐番薯如何跑出黑马速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