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析师霸气吐槽新加坡PR申请制度 如果这样改 你同意吗?
联系小圈
QQ: 2077525879
微信: xinjiapoquan001
“我PR结果下来了,被拒了。”
“我PR都申请一年多了,现在都还没消息”
近些年,新加坡对于外国人申请工作准证、PR和公民的要求提高,政策缩紧,惹得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国人满腹抱怨;另外一边,新加坡本地公民也因太多外国人加入到新加坡,使新加坡人满为患, 增加了竞争力等原因,对外国人也存在着不满的情绪。
两边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道理。但是新加坡的发展需要新移民的献身,因此,新加坡需要继续接纳外国人这一现状,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改变。既然现状不能改,那么就需要在中间的过程中寻找突破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平衡状态。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实验室(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Social Lab)的一位分析师 Eugene TENG 就【新加坡应重新审查移民标准,促进一体化】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据悉在2008年的时候,拿到新加坡PR身份的外国人高达7万9000人,但从2010年起,每年通过PR和公民申请的人数突然下降,分别每年保持在2万人和3万人左右。
对外政策的收紧平息了不少民间怨愤,但依旧有很多人对新移民的融入程度存有质疑。这说明了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接受新移民的,但是他们的顾虑在于这些新移民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本地社会当中,成为真正的新加坡一份子。
对此,这位分析在吐槽PR申请存在的问题的同事也给出了两点建议,希望能够对本土新加坡人接受新移民方面有所帮助。
1. 重新审查新移民筛选制度
目前,无论PR还是公民的审核过程还是很传统的,仅需要申请者提供个人基本资料,比如国籍、种族、教育、家庭和工作背景等硬性指标。一旦申请者的条件符合了这些硬性指标,甚至超过了预期,那么成功申请成为PR乃至公民的几率就大大增加。
然后在这些硬性指标的基础上假定申请者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本地的社会环境当中,这就是目前新移民筛选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根据2012年IPS调查显示,本土新加坡公民和新移民的思想观念还是存在着一定大的差异的,举些例子来看:
1. 59%的新移民认为应该和邻居之间搞好关系,而同意这一观点的本土新加坡人占81%;
2. 41%的新移民拥有讲英语的能力,而本土能讲英语的新加坡人占70%;
3. 新移民平均花49%的时间生活在新加坡,而本土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居住的时间大约在70%;
种种数据都显示出新移民和本土新加坡人之间的明显差距。
在目前的制度中,成功申请成为新加坡新公民的人需要通过一个叫做新加坡公民之旅的课程(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SCJ),这个课程带领所有新成为公民的新移民们学习新加坡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让这些人加深对新加坡的了解,促进社会融入。
但如果把这项课程放在申请PR或公民之前,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审核制度,相信能够更好地推动SCJ课程的实用度。这一举动也能够帮助区分并筛选哪些才是拥有非常强意愿并且为融入本地生活而做出努力、真正愿意加入新加坡新移民行列的人。
新加坡国会议员杰乐(Darryl David)去年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拥有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和参与社区服务应当成为申请新公民的必备条件,这两条要求能够确保新公民在日后能够无障碍与本土公民沟通,也能够确保新公民深入到新加坡的社区当中,切身体验与了解新加坡的社会习惯和文化。此外,拥有本土公民支持和推荐也可以是申请成为公民时的一个要素,因为这样便能够证明此人是否愿意或有能力融洽地融入到新加坡本地社会当中。
2. 申请和筛选过程透明化
相信很多申请过PR的网友都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候自己被拒是为什么都不知道。
当整个PR和公民的申请和筛选过程完全透明时,才能够增加政策的公信力;只有让本土居民了解了新移民能够成功拿到身份的理由,才能提高新移民在新加坡人民之间的接受程度。
在这方面,可以参考加拿大的全透明打分系统(points-based system)。这个打分系统有着明确的指标和指向性,并且过程完全透明。系统将综合考量申请者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英语语言能力等方面,并打出相应的分数,当申请者的综合得分超过67分时,就代表申请者满足了成为新移民的条件,因此可以拿到身份。
这样的系统不仅增强了本土居民对于新移民选拔过程公平性的信心,还能够巩固国家接纳新移民的文化。
虽然 新加坡需要新移民的到来来为经济增值,但也是要考虑到新移民对社会结构和对平等观念的影响。
因此,审查新移民的申请和筛选流程是必要的,不是出于民族主义原则,而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凝聚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要从新移民刚来到新加坡的那一刻就开始努力,而不是事后诸葛亮。
推荐阅读
想与你一同从"新"出发,去拥抱世界。
如果当初薛之谦遇到了它,这一切悲剧都可以避免......
新加坡圈房产专栏作者:吴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