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应台:滨海湾花园植物为啥没标中文名
事件背景:
2015年10月25日, 龙应台在新跃大学SIM的讲演提到她对于新加坡滨海湾穹窿的植物标牌上没有标中文名字很失望。
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
作者认为表面上看仅仅是华人在国外很难接触到植物的中文信息,揭露出的深层问题却是中文文化在国际土壤中生命力的束缚与困遏。
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给滨海湾花园挂中文、马来文、泰米尔文等标示牌比较难以实施。
滨海湾花园为新加坡政府斥重资打造的一个国际性植物大花园,它的定位本身就是世界一流的花园,重点工作不在植物保育,而是园艺植物、园艺文化、植物生境等多方面的一个大融合,目的就是刷新游客对于植物和生态的认知及重视。
滨海湾花园中长势良好的引自澳大利亚的袋鼠爪花。
为了真正做到世界一流,政府专门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挖比较厉害的熟悉园艺植物品种筛选与种植的高手过来,包括澳大利亚来的负责世界各地植物采购的Anton以及已经过世的世界级凤梨科专家Hurry Luther。作者认为想要把滨海湾花园的植物挂牌非英文名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 植物种类繁多。整个滨海湾花园计划引种1.5万种,现在少说存活下来的也有8000种(含品种)。八千种的概念是这样的,相当于整个中国华北地区所有植物总和的两倍,整个中国总共有三万多种植物。在一个小小的花园之中能有这样密集的植物多样性,是世界少有的,可与之匹敌的是英国的邱园(Kew Garden)。由于种类繁多,一天拟名100种还得坚持近三个月。大量的园艺品种很难鉴定到具体品种名,也给起名字增加了少难度。
图为Flower Dome中拍摄的一种天竺葵。
第二,缺少相关语言国家的专家学者。在新加坡几乎没有熟悉中文的植物学者,新加坡园林局出过一本书1001Gardening Plants In Singapore,文中尝试引用了部分中文名,书生仅仅中文名就挑出了100多出错误,该书实际作者为Boo Chih Min博士,她去年的新书Plants in tropical cities,依然引用了部分中文名,然而依旧有很多错误,并不是作者实力不够,而是在新加坡缺少中文植物学的文化氛围和应用,马来文植物学,泰米尔文植物学同样如此,仅有的英文植物学其实也差强人意,挂牌上的英文名也并不一定准确,因为这些植物的产地很可不是都以英文为官方语言,比如从中国引进的植物就没有英文名字,并不是每一种都可以准确翻译过来。要找一个熟悉中文名,英文名,拉丁学名的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很难。马来文,泰米尔文也同样如此。
作者根据中文植物分类以及形态特征而拟名的滨海湾花园植物——黄花破布木
第三,滨海湾花园的植物栽种模式不同。前面说了,滨海湾花园的定位在于植物展示,并不是像新加坡植物园(Singapore Botanic Garden)那样以植物保育为主。通俗一些就是放一些比较漂亮奇特的植物给游客看,这些植物基本上都可以说是摆上去的,而这些植物从摆上去到适应这个生境需要很长的一个磨合的过程,要想控制好1.5万种植物的生境必然有大量的植物因为不适应而衰亡,衰亡就不好看了,必须要换,再加上Flower dome里面经常换各种主题展,如郁金香展,玫瑰展等,这些替换的过程必然产生一个很庞大的冗杂的数据量,再加上缺少熟悉这些植物的专业人士,滨在数据这方面做得很差,根本不可能有整理详尽的名录和数据,很可能这次的还没有整理完毕植物已经被更换成下一批了,换做任何一个组织来运营,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2012年园中因为不适应气候而死亡的植物
给滨海湾花园植物标注中文解释的意义:
有朋友不理解为什么非要给这些植物标注上中文名解释,花费这么多时间而几乎没有什么经济回报的事情干嘛要去做。在讨论这个意义以前笔者不禁要反问一下,新加坡政府为什么要在这么繁华的地段建造一处需要高额营运成本而且几乎没有经济回报的滨海湾花园?
Flower dome中的全景图片
新加坡园林局(Nparks)顾问以及滨海湾花园首席执行官 Kiat W.Tan 博士给出了他的答案:
生物物种多样性保育的步伐已经逐步扩展到新加坡的商业和金融领域。新加坡是典型的热带花园国家,也有着作为世界公民应有的责任感。滨海湾花园的建设可以通过神秘的植物世界来吸引到更多的人来建立这种责任感,并将这种美好的自然人文理念传播出去。(笔者根据Kiat W.Tan博士在《滨海湾绿温室-工程篇》中的序言翻译整理)。
滨海湾花园所诠释和表达的内涵文化:
生态系统文化:滨海湾花园的Logo标志是一只红色的蜻蜓,蜻蜓是一类对水域环境要求很高的生物,有蜻蜓的地方必然说明当地的生态系统是很好的,蜻蜓代表了滨海湾花园设计中无处不在的生态友好理念。
滨海湾花园logo
滨海湾花园工程设计中所考虑到的生态系统图(引自网络)
热带雨林文化:滨海湾花园中的迷雾森林(Cloud Forest)中设计并模拟了典型热带雨林野外的条件,包括温度控制在18-25之间,湿度控制在70%以上,保持通风,并有人工瀑布来维持平衡。主体设计层加入了比如猪笼草,茅膏菜,瓶子草,捕虫堇等奇特食肉植物,还种植了大量雨林兰花,秋海棠,天南星,翠云草等热带雨林中比较常见的植物类群,尽可能得还原了人们在真正雨林中的感受。
全民参与文化:除了非冷室区免费开放给新加坡的公众,滨海湾花园还经常招募志愿者共同管理和认知滨海湾花园,增加新加坡民众的参与感。夜间也有空中音乐会,电影等活动供民众参与。还会时不时有免费开放给老年人的活动。
附上一张官网截图
滨海湾花园建设成功的意义是空前的,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公众和家人一起聚会聊天的机会,而且于此同时让人们零距离接触到了神奇美丽的大自然,缓解过快的生活工作压力。
作者和小伙伴们在滨海湾花园的聚会活动。
那么究竟为何要给里面植物一个合适中文名?
新加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如此优秀的世界级花园,植物园,最重要的目的其实就是传播这种自然生态理念打造和谐美好社会。而在物欲横流,为了利益而不惜破坏环境的当下中国,更是有必要来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这种文化,新加坡就是这种文化的很好的传播源头。而任何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最基本的媒介:文字。
滨海湾花园中植物如果有中文名字以及简单资料,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 让更多的华人通过植物的中文名字和简介就可以理解到这种植物的产地、用途、特殊性等比较有趣的知识点。
第二, 增加新加坡本地华人以及外来华人游客的亲切感和被认同感。
第三, 便于中文植物学文化在新加坡地区的传播以及发扬和传承。
第四, 为整个中文文化在国外的发扬添砖加瓦,与新加坡提倡华文教育相呼应。
笔者建议的解决方案:
一,缩小植物起名范围,挑选出来园中最常见的2000-3000种植物进行标注,一些园艺品种众多的比如秋海棠属植物统一标注秋海棠,足够满足旅客需求。
二,网络通过新浪微博或者博客来汇总发布滨海湾花园的植物以及给予中文名解释。并附上可供查询的中文、英文、拉丁文名录。
三,挑选1000种左右制作成图鉴,供一些上网不便或者匆匆而去的游客选择购买。
作者简介:原名杨晓洋 (Rex Yang) 网名不乖书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引种保育专家,新加坡植物园学者,亚洲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植物顾问,中国自然标本馆东南亚植物中文拟名工作负责人,网络植物分类团队“书生植物分类群”倡导人。人生格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愿为一桥梁,为重建人类和自然美好和谐关系而努力。感谢作者授权新加坡眼发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