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01日 星期二

新加坡教育之旅

双语的困惑

(这不是一篇新加坡旅游攻略,想看景点、美食等讯息的可以关上本文去马蜂窝了。这是一位英语教师兼孩子妈妈,从语言和教育角度审视新加坡,记录下的所思所想。)

总觉得,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是要经常出国看看的。教师这个职业使人长期处在一个微观的教室里,很容易坐井观天,变得闭塞。这些年里,我对香港、台湾、日韩等地的英语教育有所接触或耳闻,但对在亚洲领先的新加坡英语教育知之甚少。于是这个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来自全国各地、各类型学校的15名英语教师,齐聚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短期考察学习,近距离体验新加坡教育。

(新加坡国立大学其实是个大学城,校区很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由于国情、体制的不同,我觉得有些好的经验并不能照搬回国,但仍然庆幸,当初来新加坡学习的决定。回国后的这些天里,我还沉静在思考这个东南亚小国的各种教育细节、社会风貌、历史问题等,久久难以忘怀。

刚到新加坡时,由于我们的酒店在牛车水,是一个中国特色的区域,居民大多是华人,各种饭店的名称也都有中文,只是多了几行英文而已,大家都表示几乎没有出国的感觉。仿佛还置身国内,身边人都是同胞。但随着在新加坡天数的累加,越来越感觉到:新加坡人对中国基本没有认同感,相较而言,他们更接近西方人的思维和行事方法。而新加坡教育在融合东西方教育特征之余,基本走的也是西式道路。

(NUS美丽的校园一景,我们上课的大楼)

来新加坡之前,我一直误以为新加坡是一个双语国家,想了解怎样能把英文和中文说得一样好,是我此行的初衷之一。因为除了教师身份,我也是一个处在语言敏感期幼儿的妈妈,致力于孩子两门语言能齐头并进地发展,期望着此行能给我的“双语宝宝”培养计划一些有用的参考。

结果到了新加坡,在接触了新加坡老师(也是华人)后,才发现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双语。英语更像是新加坡人的母语,大街小巷,听到的、看到的全是英语。而汉语,只是和马来语、泰米尔语(印度语中的一支)一样,作为各种族文化的根源被保留。教我们英语课的新加坡老师,中文水平大约停留在能和我们交流,能听得懂这样的程度。据她说,自己当年读书时还学到了“高级华文”阶段,算是华人中不错的了,但工作以后,由于长期说英文,中文字很多不认识了,也不能写中文。由此可见,新加坡人并不是双语国家,主导语言仍然是英语。

这引发了我对如何实现双语目标的进一步思考,思忖着要求孩子两种语言都达到母语程度,是不是不够现实?

语言大杂烩——新加坡人文景观

(坐满各种族学生的NUS食堂)

在新加坡的6天里,作为一个语言敏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对语言在这个国度充分交融的景象太着迷了,远远超过景点对我的吸引力。同一空间里,只见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时不时几种语言来回切换著,自如地交流。新加坡英语甚至也不是标准的英语,而是带有东南亚口音的Singlish,(喜欢加尾音在句子后)。语音在这里似乎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所有人都通过英语沟通起来了,体现出新加坡这个国家实用主义的特点。

而我认为学龄前儿童很大的优势是语音模仿能力,所以先前我很强调孩子原汁原味的听说能力。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吃的第一顿午餐是印度菜,当一串印度英语传到我耳朵里,还是让我迷惑了几秒钟的,新加坡的印度人很多,这里的华人也能和他们顺利交流。这带给我启发:其实各种地区的英语一定会有所不同,纯正的输入输出当然好,不过也应该培养孩子适应各种口音的能力,毕竟语言的主要目的之一还是交流。

说到双语儿童的培养目标,我有些改变了当初的理想。因为我意识到:当一个人在比较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时,他头脑里运行的只能是一种语言。我非常喜欢原版教材和读物,但孩子既然是中国娃,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认同更为迫切重要,而英语学习不妨借用新加坡的实用主义,首先达到能交流的目的,再追求更高的目标吧。

上一篇新闻

老司机带你解锁新加坡的冷知识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首富张勇:一个聪明的资本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