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新加坡眼看中国】如何化解中国的饮用水安全危机

新加坡眼按:3月22日是世界水日,饮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的饮水健康问题一直不尽如人意,而新加坡在水治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并以科技创新解决水资源困境成为国际水业界的成功典范。值世界水日,新加坡眼特邀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著名水处理专家蓝伟光博士就解决中国的饮用水安全危机提出新的思路。

QQ图片20160323163817

经过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水危机。而纵观“一带一路”战略沿途国家,大多数也都一样面临水危机,期待水问题的解决之道。

640

640(2)

面对水危机,通常总是依赖调水思维,兴修水利工程。这在没有科技手段循环利用水的时候,无可非议。但依赖现在的科技,已经可以把身边的水,变成所需要的水。此时,再走传统的老路,实乃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全球都关注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思路大多聚焦在水资源保护与调配方面。依赖高科技,再生水资源的观点获得的关注不多。一个罕见的例子是,新加坡依赖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成功解决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化解了新马水争,而且催生了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金融资本为纽带的环保与水务产业,将岛国最大的劣势变成了最大的优势。

世界其实不缺水,缺少的是优秀的水利用方式与水循环意识。地球71%的面积被水所覆盖,太阳照射地球,水变成气,升空成云,随风飘动,渐变成雨,落至地表,能被利用成为水资源的雨水极其有限,更多的雨水因被环境污染或无法收集而白白浪费。从技术的角度而言,雨水净化、污水再生、苦咸水及海水淡化均易如反掌,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水政策作支撑。

640(3)

传统观念认为,唯有洁净的水才是水资源。实际上,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大自然的水均受到一定的污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应用膜技术,不管污染程度多大的水,都可以净化成所需洁净程度的水。据此,雨水、污水、苦咸水、海水都可以重新定义,成为水资源。

饮用水安全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的自来水厂,仍然在使用已延续一百多年的传统净水工艺。它虽然能够去除天然水体中存在的物理污染与微生物污染,但对过去三十多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而流入江河湖库的化学微污染却无能为力,而后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640(4)

今日中国,水污染问题严重,其中一个原因,是水价太低,再生利用水的动力不足。提高水价,将能鼓励工商建筑企业再生循环水,变废为宝。污废水被回收利用,即意味着排放到环境中的污废水变少,环境负荷变轻,真正符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QQ图片20160323163839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其用水原本根据建国前与马来西亚所签订的两份水供协议,由柔佛州经新马长堤引入新加坡,但多年来纷争不断,马国试图把水供当作最有力的谈判筹码,也曾是新加坡人最为难言的苦楚。那新加坡是怎么做的呢?

QQ图片20160323163847

新马水供纠纷促使新加坡把水源问题当作国家战略予以优先考虑。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虽说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贮水的地域与面积有限,地下水的开采更是严格禁止。因此新加坡唯有把目光转向四周的海洋,希望依赖高新技术、实现海水淡化。与此同时,新加坡建立了优秀的环保与水务政策,把水源供应与污水处理等所有与水相关的部门集中到环境与水源部统一规划与管理,以此统筹安排水的开源与节流。

640(5)QQ图片20160323163859

为了实现海水淡化的目标,新加坡采取的策略是积极鼓励全球商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平台显现才能、展示成果、寻找商机。在政府搭台的背景下,这一领域几乎所有国际领先的企业均向新加坡介绍他们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当时国际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仍然是多级闪蒸、低温蒸馏等在中东广泛应用的工艺。膜法海水淡化虽然不乏研究且屡有创新,但尚未成为应用的主流。

640(6)QQ图片2016032316391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学毕业、曾赴欧美留学工作数年的中国学者受新加坡招聘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从世界各地辗转来到新加坡生根发芽。另外,也有一批像笔者一样直接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在此茁壮成长。今天他们大多数已成为新加坡的新移民,其中一部分更成为国家研发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人才。

就海水淡化而言,当年正是由科学家指出应该尽量避免采用以相变为基础的蒸馏技术淡化海水,因为它不但成本高昂,还将使新加坡面临的水源问题转化为全球愈来愈严重的能源问题。这一意见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研发的注意力因此逐步聚焦到开发不涉及相变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工艺。

QQ图片20160323163921

当新加坡探讨基于膜分离过程的海水淡化技术时,发现通过膜技术把废水资源化制成新生水的成本更低。因此新加坡先于海水淡化启动了新生水的示范工程。

与中国多数科研主管部门的思维不同,新加坡的有关部门并未着眼于如何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市场,而是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应用,用市场换技术,建设示范工程,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鼓励全球企业积极参与竞争,展示科研成果,应用最新技术;科学家则通过企业承建的示范工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更好的思路与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

640(7)QQ图片20160323163933

 

在示范工程成功的基础上,新加坡敏锐地洞察到运用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不但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问题,更可以催生一个新兴的环保与水务产业,为其产业转型与对外拓展找到了一个新的亮点。因此新加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逐步推出一系列给排水项目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明确指定应用膜技术净化原水及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政府为企业提供平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从而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政府—产业—金融互动的商务模式。

2003年的新加坡国庆日,时任总理的吴作栋资政带领数万人共饮新生水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从此,新加坡的水品牌应运而生。

640(8)QQ图片20160323163945

在明确了打造水品牌,发展水产业的目标后,新加坡首先通过国际相关组织以最严格的规范标准鉴定新生水的质量,向世界证明新生水的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并以此向国际社会宣告饮用新生水是安全可靠的;其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商家使用新生水,新生水产量不断增大,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良性循环;第三,通过举办“新加坡国际水资源周”及颁发“李光耀水源奖”等各项活动提升新加坡在国际环保与水务行业的地位与影响,鼓励相关公司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进而促进新加坡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发展;第四,组织企业参与由部长率领的经贸代表团赴中国、印度、中东等地推介交流、搭建网络、寻找投资与发展的机会。

QQ图片20160323163953

新加坡的水故事创造了一个现代奇迹。当国际上很多专家相信缺乏水源将是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时,新加坡却依赖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成功解决了水问题,而且化危为机,从一个受马来西亚水供制约的岛国转化为国际瞩目的环球水务枢纽,向世界各地提供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水问题解决方案;并催生了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品牌运营为核心、金融资本为纽带的环保与水务产业,将其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笔者认为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有如下六点启示:

1、授之以鱼,莫若以渔

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使其在全球引人瞩目,也为新加坡开拓了庞大的国际市场。但笔者以为,中国应当学习的是新加坡面对困难、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发现商机、构筑平台、产融结合、打造品牌、全球推广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与经验解决中国某一城市、某一地区局部的环保与水务问题。新加坡通过膜技术为岛国增建了新生水与海水淡化两个水喉,而中国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打造人、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同时面对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两大问题。事实上,通过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仅仅是实现了水的时空转换,并没有改变全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占有量不足全球1/4的现状;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既处理了污水,又实现了水的循环再生,缓解了水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中国可以利用膜技术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废水的方式,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与资源的消耗,使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升华到新的境界。

3、知己知彼,融会贯通

当今中国,无论大小城市,通过招商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已成为各级政府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然而,如何构筑产业链,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招商引资与产业生态是唇齿相依、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加坡环保与水务产业的崛起为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如何构筑产业链及诠释产业生态与招商引资的关系提供了最好的范例。

4、科技为源,人才为本

当长堤对岸的供水无法依赖时,作为一个岛国,新加坡考虑的出路是如何把四周的海水变成可饮用的水。在海水淡化的探索过程中,新加坡开发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应用更广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废水资源化的技术与方案。其成功基于如下两个立足点:一是科技,二是人才。

中国对膜技术的研发并不陌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力,也有大量的科技论文与鉴定成果,然而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不多。这方面新加坡后发先至的成功经验能给予中国很好的启示。

5、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成长和谐的“双赢”之路已成为解决资源日趋枯竭、污染日渐严重问题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实施,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再相悖。笔者创立的三达膜近年来开发了上千项以膜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工艺,并在许多制药、染料、化工、冶金、轻工、食品、饮料、生物技术与环保企业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化解了“鱼(经济发展)和熊掌(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矛盾,对推动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注重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中新合作,优势互补

中新两国渊源深厚,文化相通,具有广泛的合作领域与巨大的合作空间。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新加坡优秀的规划理念、创新的研发机制、先进的发展经验、独特的商务模式与国际化的资本平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与新加坡携手共建中新“生态城”;另一方面,中新两国可以携手发展新兴的环保与水务产业,把新加坡的品牌优势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新加坡广泛而密集的自贸协议网络与国际平台,实施中国政府提倡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既能分散中国的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能使中新两国企业共同受益。

综上,笔者建议,在中国应对饮用水安全危机的问题上,可借鉴新加坡经验,扶持膜产业发展,鼓励循环用水,既减少污染排放,减轻环保压力,又能解决水问题,化解水危机。新中有多个合作项目,可以选一合适城市,打造示范项目,进而全国推广。进一步地,中国的膜技术,可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又一新亮点,输出到“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为其面临的水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作者介绍:

蓝伟光博士,国际知名膜技术专家,水处理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厦门大学水科技与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亚洲太平洋地区海水淡化协会副会长,新加坡中国科技促进会副会长。

640(9)

上一篇新闻

“纳滤技术如何颠覆净水行业”专业朋友广州见

下一篇新闻

你的商标注册了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