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座杀气腾腾”刀片楼”,就是贝聿铭的大手笔
4月26日,是世界级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百岁生日。
1983年,贝聿铭就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克奖。老爷子在全世界各地留下的传世建筑作品无限。
从苏州市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到香港的中银大厦、法国巴黎卢浮宫,都是其杰作。
别看新加坡地方小,他留下的大手笔可不少。一起来看本地的哪些建筑,是他家的娃 。
位于Chulia Street、1976年落成的OCBC中心(OCBC Central),是他在本地的第一件作品。
当年建造时的历史照片
他设计的莱佛士广场(Raffles City),矗立在City Hall地铁站上方,1986年至今已有30余年。
滨海湾设计的总蓝图,也出自其手笔,细节则由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操刀完成。
贝聿铭在本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作品,应该就是1990年建成的The Gateway (新门广场)了。
因为大楼的棱角锐利,一向被坊间戏称为“刀片楼”。
看下图,其实在建造新门广场的时候,还没有尼诰大道 (Nicoll Highway)
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新门广场既是朝向新加坡东南海岸的,原本的设计概念,就是将新门广场的东西两座大楼,打造成一扇正开启的“新加坡大门”,寓意“恭候贵宾光临”。
设计既这么讲究,我们特别请教了URA的前城市规划师,现GA(瑞盛置业)董事总经理David Liu。他说:还有另外一层深意~新门广场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时候,所处那块地界还相当荒凉,周围什么像样的建筑都没有,看起来多少有点煞气。
所以~就把大楼特别设计成了刀片造型,挡煞!把煞气都挡在外头了,那里头不就安稳了嘛!
当真如此?!David继续说:虽然新门广场不靠地铁站,交通不算方便,可人办公室的出租情况,硬碰硬就是好,不由人不服气。
看上面地图左上角的Parkview Square(侨福广场),当初在建的时候,可是费了一番工夫,角度算来算去,就是为了防备被新门广场的“刀锋”刮到。
当然,从建筑风水的角度来看,“刀片楼”的整体设计还是做些一些调整,以尽量减低“刀锋”对内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比方说,在两座分别呈菱形的大楼之间,有座半圆形的喷水池。
用意在于:菱形既为金,两座并列的菱形建筑物,就是强金了,破坏力太大。肿么办?就用水咯,削减强金带来的破坏力!
而且水池还不止一个。除了这个面积较大的水池,还有几个比较小的,和地面相接的池台,基本都是八卦形的。
据说,就连小型水池的数量,都是根据风水绝学“城门诀”设计的,是不是很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