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田柏强:李光耀谈香港

李光耀2015年去世。生前他曾多次访问香港。在他的著作如《李光耀回忆录》和《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中多次谈到香港。

李光耀说,香港人喜欢和新加坡作比较。表面上,这两个英国前殖民地有颇多相似之处,其实本质上大不相同。如香港既没有国防问题,外交上亦不必自己打拼。

这意味着仅军费及外交开支,香港便省了一大笔。这不仅令香港财政很易有盈余,而且有安定的前景,能够全心全意致力于经济建设。可惜政务官出身的特区领导人,缺乏胸襟与前瞻性,对中国政治完全外行!

新加坡将取代香港

香港曾经比新加坡发达先进,可以说香港是新加坡的“老师”。在亚洲“四小龙”中,新加坡的多项指标曾长期落后于香港。但李光耀说,新加坡终有一日会取代香港!

新加坡早视香港为竞争对手,在谈及税率时。李光耀把香港视为假想敌,他认为若把入息税税率定得太高,有办法的新加坡人及在本地工作的外国人便可能考虑“移师”香港。

李光耀对香港小商人以顾客为尊、设法满足顾客需要的做法颇为欣赏,但他对香港大生意人的经营哲学与视野,大不以为然。李光耀对香港地产商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香港人口倍于新加坡且有很多南来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是新加坡望尘莫及的。但这些人的后辈,“独沽一味”地产发展。李光耀曾指出,香港商界除了物业发展商和市场炒家,什么都没有。

曾直言批评李嘉诚

他曾以不屑的语气问,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十分成功,那不过是顺市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香港人对李嘉诚也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唯一一位放眼世界且身体力行在国际商界大展拳脚的香港企业家。另一些人对香港的房价过高,香港的数码港决策没有落实等问题,认为是企业家绑架了特权政府。

但有不同看法认为,李嘉诚等香港企业家在新加坡也有大量投资,新加坡市中心的一些大楼,就是香港人投资兴建的,并没有拉动新加坡房价,也没有影响新加坡政府的决策。

李光耀指香港经济因吸引无数“中国制造”的企业家而起飞,新加坡完全缺乏这种人力资源,他慨叹新加坡独立初期的社会中坚分子只是一批农人的后代,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贸易商,有的成为专业人士,当然有的成为创业家……

新加坡经济后来成功超越香港。在笔者看来,香港经济可以拿来“炫耀”的,除了物业发展似乎没有什么其他骄人的成就。新加坡人经营的酒店,现在到处都见,其制造的若干消费用品,亦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位;可是香港有什么本地制造的东西打进国际市场?

香港的“富二代、富三代”大都在国际顶尖学府求学,学有专精,本应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可是结果大部分精英分子都在最易赚钱的物业发展上打主意,这意味香港商界的精英分子,除了地产,什么都不敢尝试。

当物业不景周期来临时,香港经济便会受楼市崩溃的拖累而一蹶不振。比起新加坡已有蓬勃的尖端行业及媲美香港的基本设施,其经济前景远胜香港。

国际清算银行估计新加坡每天外汇交易额平均两千六百六十亿美元,为世界第四大,在亚洲为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经过多年经营,新加坡已是亚洲商品(包括橡胶)现货及期货交易,以至石油提炼中心……

当然,如果中国经济一帆风顺,继续繁荣,则香港尚能期待在大陆的救援下“起死回生”,而此一“优点”是新加坡望尘莫及的。

如何评价陈方安生?

李光耀多次访港,与香港政商界人物有不少交往,可是书中并无提及。李光耀唯一花了约三分之一页篇幅谈及的香港人,是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

在被问及中国崛起会否令新加坡处境艰难时,李光耀说,假使美国从东南亚撤走,中国自然成为区内独大的强权,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新加坡做出一些令中国不快的事,中国亦不会入侵新加坡,只须收紧市场,不让新加坡货进口,新加坡便不知如何是好。虽然新加坡早已开拓印度等市场,但中国市场仍是生命线!

李光耀又说,香港已明白本身的处境,因为中国大陆经济上一收一放,香港经济便冷热交侵、翻腾不已。香港经济呆滞时,中央政府可放宽国人去香港买楼买股票的限制,结果香港楼价股价立竿见影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李光耀质问,你以为反中、主张民主的组织会得势吗?答案再明显不过。正因为如此,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决定退出政府。她不支持北京的干预,以为仍行英国的一套、落实民主和有美国的支持,香港便能“五十年不变”。李光耀认为这种想法简直是垃圾(Rubbish)。

作者:田柏强 编辑:施倗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第十二届仲夏夜空艺术节完美落幕

下一篇新闻

9月新加坡与中国同步庆祝中秋佳节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