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受污染鱼会变性? 新加坡学者:可能性极低
(新加坡5日讯)大马专家指称当地鱼产遭受内分泌干扰物质污染而变性或成同性恋,有公众担心吃多是否也会“转性”,新加坡学者表示极不可能。
大马媒体日前报道,水温化学(hydro-chemistry)专家阿末扎哈林表示,大马河流的鱼被称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Disrupters,简称EDC)的污染,改变了它们的荷尔蒙。
“EDC可改变鱼类的荷尔蒙,进而影响性向,导致雄性鱼喜欢雄性鱼,雌性鱼喜欢雌性鱼。”
阿末扎哈林称,这也会导致雄性鱼产生雌性鱼器官,反之亦然,若公众吃太多这些鱼,干扰物也会囤积体内。
有部分新加坡公众看到网上报道后提出,这些鱼人类若吃多了,是否也会像鱼一样“转性”,尤其新加坡有很多鱼都是从大马进口的。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科学系的宫知远教授回复本报询问时指出,这类干扰物是否会干扰我们的荷尔蒙系统,取决于摄取量,但改变人类性向的可能性极低。
新加坡国大生物科学系宫知远教授。(取自国大网站)
“这些化学物质造成的影响一般只会在胚胎初期发生,我认为改变性向的说法有点太极端。”
宫知远教授也提到,虽然研究显示鱼类在发育初期被污染,确实有可能改变性别,但并不清楚是否真的会改变鱼的性向。
担心污染物质的话,新加坡学者指出,可改吃鱼柳或少吃鱼内脏和鱼头。
阿末扎哈林建议,公众可少吃鱼,一个80公斤的成年人可安全食用一公斤的鱼,小孩则不吃那么多,视个人的接受度。
但宫知远教授认为,污染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得看很多方面,包括个别新陈代谢能力等,并不至于要小心吃鱼。
“如果真有疑虑,公众可以考虑吃较小或较年轻的鱼,因为累积的污染物质较少,或者改吃鱼柳,或避开脂肪量较高的鱼头、鱼皮、内脏等,因为这些部位或富含污染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