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通向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捷径吗?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这些美国常春藤盟校,那可是全世界许多学生(及他们的爸妈)的Dream School啊!
顶尖学校,也欢迎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生,所以,进入藤校的方式也有好几种:
最常见的是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或美国大学预修课程AP,毕竟人家是美国大学。
其次,英联邦的主流教育体系也受藤校认可。许多新加坡考生就是拿A水准成绩,进入美国名校。
还有就是国际学校的IB课程。
以前就听江湖上流传着一个说法,美国名校更喜欢学IB的人。一直当成是坊间爸妈的臆测,没在意。然而,最近看到一个藤校招生数据,发现那个传说可能很有道理!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耶鲁大学仅录取了7.88%的申请人,但是其中针对拿IB成绩申请的录取率,却高达19%,比总录取率高出11%!
▲(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似乎也更愿意收这类学生,IB的录取率比总录取率高出2%。
在大众心目中一向高冷的普林斯顿,对IB课程的申请人更是青睐有加,IB学生的录取率高达17%,超过总录取率8%。
其实,不仅仅是这8所藤校,从更广泛的名校圈录取学生来看,IB的优势很明显。以伯克利为例,IB学生录取率为58%,而总录取率只有25.52%,可以说拉高伯克利的录取率全靠IB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看来,IB在美国名校受欢迎,的确是有实锤啊!
除了美国的名校,牛津、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也都很欢迎IB学生申请入学。
对于优秀的IB学生,有些院校在学生尚未高中毕业时便优先录取,也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免修学分,甚至允许这些学生跳级直接读大二!
▲(剑桥大学)
所以,这个IB到底是什么?
IB课程就是很多人说的国际学校课程,但注意!严格意义上讲,IB课程必须是由国际文凭组织IBO认证的国际学校,才能教的。它有统一为教师设计的课程大纲,以此确保教学质量。
就像中国有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体系,英联邦国家有O水准、A水准,IB也有一套幼儿园和小学、中学、大学预科的完整系统。
北京汇佳新加坡分校 (HWA),就是新加坡少有的一所提供12年全套IB课程的学校。学生可以根据年龄,选择适合的年级。
那么,为什么IB的学生会受到世界名校的青睐?
顶尖名校的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材。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精英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有很多共性,比如,都要求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和目标。
因为课程设计的原因,IB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人素质、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更强。
而且,IB课程会大量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对于英文非母语的学生,英语水平可以达到质的飞跃~
这样的写作训练,为他们在大学阶段的调研和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无缝衔接大学生活。
▲(HWA有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资深IB教师,西方老师教英文,本地老师教历史、化学等专业课,中国老师教华文课)
另外,IB和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全面性的教育。比如,在AP和A水准系统中,让学生在完成必修科目后,可以自由选择科目,就可能有偏科的情况出现。
IB课程像是一个套餐课程,有6个基础学科组:母语、外语、人文科学、实验科学、数学、艺术与选修。想获得IB文凭,还必须完成社区服务要求。这也是美国名校所看重的。
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校,还有家庭也是发挥作用。
能学IB课程的孩子,已经提前被筛选过一轮了。回溯设立IB课程的初衷,就是为那些需要在派驻不同国家的家庭,提供多国无缝衔接的继续学业。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学校学生的父母往往已经是中产甚至精英阶层,比如世界大型企业的高管或各国外交官。
所以,上IB课程的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就拿HWA来说,全年开放接收来自世界各地学生的入学申请,学生来自英国、澳洲、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韩国、日本、泰国等20多个国家,中国学生比例只占20%。
学生们们可以感受其他国家的文化,适应能力也得到了一定锻炼。这样有国际视野,思维发散的学生,是很受藤校欢迎的。
除了对成绩的要求,藤校希望学生在时间管理、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简而言之,就是全才。
▲(HWA的西方艺术课-油画)
名校对于学生都会严格进行筛选,能进去的都是万里挑一的尖子。
如果把藤校作为求学目标,其实真正优秀的学生,不管是学IB,还是读A水准、考SAT,只要努力,都能殊途同归。IB学生进入藤校的那点若有若无的“优势”,比起全世界顶尖学生的激烈竞争,也许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就拿最近刚刚尘埃落定的新加坡2019小学入学申请大战来说,只要对孩子的未来有1%的帮助,家长们都要帮忙他们“赢在起跑线”,付出100%的努力。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新加坡分校
(Hillside World Academy)
咨询热线:+65 6254 0200
地址:Hillside World Academy , 11 Hillside Drive Singapore 548926
网址:http://hwa.edu.sg
点击“阅读原文”(Read more)了解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