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控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新加坡的经历,中国可以借鉴
(新加坡眼按,中共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昨晚这个爆炸性新闻,刷遍了朋友圈。华人社会向来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新加坡作为华人为主体的社会,也经历过计划生育控制的年代,现在鼓励多生,但是收效不明显。)
我的车子车龄近九年,目前已经遍体鳞伤,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已从全自动变成“全部自己动手”。比如,车门再也不受中央控制开关,只能一个个动手开、关;激光唱片永远卡在播放机里;防震系统也老化了,过个减速带就颠簸得像快散了架似的。于是预订了部新车,约定在圣诞前办理新旧车交接手续。
不巧的是,就在前几天,停好车之后忘了关大灯,吃了中饭回来,电全耗光。回忆起前几次做保养时,机工检查后都说电池状态不错,心想只要跨接启动后应可正常充电使用。于是花了73元买了一对跨接电线,请邻居帮我跨接启动。
没想到,接下来三天,无论怎么充电还是时好时坏。到了第三天,车子加油之后,瘫痪在加油站,只好叫来救援车。救援人员抵达后,用仪表一试,说电池已经烧坏,只能换个新的。于是,又花费182元换了新电池。救援人员说,这电池老化严重,平时没事看起来很正常,一旦出事,很容易废掉,不像普通电池充电后就可以继续用。
人到中年,结交了不少年长朋友。大家聚会时常互相告诫,千万注意不要跌倒;老人一旦跌倒受伤,往往外伤会引发感染,导致比外伤更为严重的病情。由于身体自我修复能力较弱,伤势不易痊愈。有时跌倒后,产生了恐惧心理,因而降低了活动意愿和能力,活动范围受限,生活质量下降。
人不是车子。车子出现毛病,可以考虑大修或小修,甚至不修,但是人不行。人有病有痛有伤都得治,而且人往往比车子还难诊断。车子换个零部件往往还行,人的病因或许也知道治疗办法,但不一定能保证疗效。如果顽疾缠身,即便不能保证疗效,还是得花钱治病,这时候花起钱来,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
华人的传统是养儿防老。在小农社会,靠天吃饭,以力糊口,一般农户工户的防老,也只有养儿一途。就算在城市化的新加坡,靠子女养老仍然是主要的途径,尤其当年没有机会受教育,没有机会搭上经济起飞的顺风车的许多建国一代长辈。
但是,到了我们的下一代,就很难说了。生育率下降,平均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的负担会更重。根据我国统计署资料显示,1970年,我国每一个65岁以上老人,有13.5个20岁至64岁的适龄工作人士。到了2004年,这个比例降了一半,是1比7.6。到了今年这个比例进一步下降至1比5.2,几乎是1970年的三分之一。到了2030年,比例预料会再严重下降。
养老,除了靠子女,就是靠自己壮年时的积蓄,包括现金储蓄、公积金、养老保险、资产变现、投资和理财收益等等,这是靠谱也是负责任的做法。富人无须为养老积蓄,穷人无力为养老积蓄,需要靠社会养老。恰恰是中产阶级,既有为养老积蓄的需要,也有能力。养老积蓄要及早计划,根据个人目前与可预见的收支、退休年龄、退休后的收入等情况,设计合理的积蓄方法和额度。我国社会现在普遍晚婚晚育,更必须得及早做好养老积蓄的计划。以我为例,等女儿21岁成年时,我刚好65岁准备退休,如果积蓄不及时,万一有急用,不见得有足够现金应急。
人口老化是城市常见现象,尤其是发达城市。在经济不发达的时代,为了节流,政府鼓励节育,甚至强制控制生育,以人口增幅的减少来减轻保证温饱的压力,70年代的新加坡和现今的中国大陆皆是如此。
作为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有幸腾飞,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晋身发达经济体之列。然而,人们的观念如今发生了根本改变,人口急速下降,政府的人口政策也从鼓励节育改为鼓励生育。但是人们的观念和习惯一旦形成,要扭转趋势谈何容易?
中国是人口大国,至今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中国同样面对人口急速老龄化的问题。以上海为例,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80岁以上高龄人口稳步增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近三成;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预计2025年左右将达到老龄化的高峰。北京也差不多,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人口二成,而且比上年有所增加,北京市老龄化进程仍在加速。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甚至比城市还严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加深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于2013年已开始消失。尽管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可以为经济结构转型创造条件,可以调动老年人的经济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口老化的压力,但是,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影响下,很难想象中国普遍出现老人出来工作的现象。
从上世纪70年代到今天,短短40年时间,我国人口政策做了个急转弯,但仍止不住人口老化及本地人口的萎缩。对中国来说,这也许是个借鉴。
文章原发于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年12月21日 义点义见专栏 作者许振义
隆道智库由郑永年教授等人在新加坡发起,关注中国和平崛起和亚太地区发展带来的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追踪世界热点、难点问题,从东方视角提出政策建议和战略构想,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社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