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一位老华人前辈眼中的新加坡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13-130630235012L9

来到新加坡两年了,一直想写一点关于新加坡的东西,只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尤其是看到一些网友辱骂新加坡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一下这个长悬海外的“华人孤岛”。2007年1月22日,就新加坡华人社会有关问题拜访一位受人敬重的前辈,以下是根据他的谈话整理的内容。由于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不方便提及他的名字,希望老人家谅解。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远不如中国的洞庭湖、太湖大,刚好能填满滇池。400多万人口中,76%是华人,15%是马来人,7%是印度人,2%左右为欧亚混血人种。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是除中国之外华人在国民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香港和台湾都是中国的领土,所以不能算国家。新加坡小而富,怎么富法呢?中国外汇储备1万亿美元,可是人口基数太大了,被13亿人一分,每个能合到多少?新加坡400万人,外汇储备达到1000亿美元,每人又合多少?但在东南亚,新加坡是处在马来人海洋包围中的一个华人孤岛。马来西亚有2000万人口,马来人占到70%多,华人只占27%,华人在各个方面都受到限制。就这样,马来政府还要从印尼“进口”马来人,不管合法非法,只要是马来人,来到那里生活几年就给公民权。印尼有1亿人,华人只占少数,但华人什么样的遭遇,大家都知道。

面对两个马来人为主的强邻,决定了新加坡对外政策非常微妙,公开讲的与做的不一样,非常小心,生怕被人说是第二中国。因为历史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原因,中国被一些国家视为敌人,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要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特意与中国保持一定距离。这些事情在中国也许只有少数高层人物才能理解,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这些。因为知道的人多了,可能会漏出去,引起两个邻国的猜忌。但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怎样,从中国的移民上就可以看出来。目前新加坡中国移民数目在移民局登记的是20万人,实际是合法不合法的加起来大约有40万。400多万人口的小国,中国移民就占了40万,这是一个怎样的数字。新加坡的华文报纸很不景气,《联合早报》只有20万份销量,主要是靠新移民。象我这样的受华文教育的人越来越少了,如果没有新移民,那么华文报纸很难生存下去。

新加坡的外交可以借用日本人发明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水鸟外交”,或称“水鸭外交”。你看那个水鸟或者鸭子,从表面看起来四平八稳,其实它的两只脚在水面下很紧张地在划着水呢。新加坡与中国的关系就是这样,暗地里联系很多,但表面看不出什么,不张扬。

新加坡的外交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影响很大,要看这两个国家的脸色行事。比如马来西亚就经常向新加坡借钱,如果不给就要埋怨“不够朋友”。新加坡综合国力差,它的海、陆、空兵力加起来不到5万,国土又小,根本没有什么战略纵深,飞机一起飞就出境。根本不用打,印尼把海路一封,新加坡就会饿死。  新加坡要生存,只能利用两个邻国的矛盾。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想当东盟的老大,谁都不想看到新加坡被对方吞并,所以新加坡得以存在,在夹缝里求生存。这些事情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不可以公开讲。新加坡的老百姓对政治冷淡,是因为政府不要他们知道。 但是新加坡并不是没有准备。北面有一条高速公路修得非常平坦,那就是针对马来西亚的,一旦打起仗来,机场被炸,公路就可以作临时机场供战斗机起降。对印尼,新加坡也有准备。新加坡的第一位军事总长是以色列人,就是要学习以色列的经验,把战场拉到敌国境内,新加坡的战略就是占领柔佛州,打烂了,损失是别人的,自己的坛坛罐罐可以保存。

对新加坡外交影响最大的是美国、中国和日本。美国和日本的投资占新加坡外资的50%以上,如日本的石化、重工业,美国的炼油,都有重要地位。新加坡经济对两国依赖性很大。目前新加坡是亚洲美元中心。

新加坡经济起飞的前25年一直绑在美国战车上,受美国影响很大。所以有人说美国打喷嚏,新加坡就会感冒;美国感冒,新加坡就会得肺炎;美国得肺炎,新加坡就是肺癌;美国得肺癌,新加坡就死掉了。

中国改革开放前,新加坡大量的剩余资本没有出路。美国本身经济就非常强,去美国投资是开玩笑。日本不开放资本市场,它只想挣别人的钱,但不允许别人挣它的钱。中国改革开放后,新加坡政府鼓励到中国投资,降低自身经济对美日的依赖。但中国没有游戏规则,是在游戏中建立规则,比如中国的股票市场,简直没法说。中国的经济还有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裁判参加比赛,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别人还怎么比!

新加坡人有一种合约崇拜,认为只要签了合约大家都会遵守,一切OK;但中国人不守约,经常设一些陷阱,玩文字游戏。签约后,中国人不想遵守,他会对新加坡人说:

“我们已经签了约,已经是可以合作的朋友了,对不对?”

 

“对。”

“既然是朋友,就应该互相体谅,对不对?”

新加坡人莫名其妙,但还是说:“对。”

“那好,这份合约有些地方我们认为对我们不利,需要修改一下,请你体谅…”

新加坡人彻底无言,没法与中国人做生意。但是,同样的情况,台湾人和香港人却如鱼得水。

曾经有一个新加坡人担任酒店经理,接到电力部门的通知,说是晚上要停电。这个新加坡经理就抓紧时间安排有关事宜,准备蜡烛,每个房间都要检查一遍,尽量把对旅客的影响降到最小。但是到了晚上,满大街电灯都不亮了,却发现台湾人和香港人经营的酒店灯火通明。这位经理非常奇怪,打电话一问,那边就说了:“我和电力局某某人关系非常好,遇到这种事情当然要关照了……”而且很不理解,为什么新加坡经理不去疏通这些关系——跑江湖还要拜码头哪!

可是新加坡人不敢做这些事,因为公家没有这方面的支出,个人掏腰包肯定不会干。所以就有人跑到政府那里诉苦了,当时李光耀还在任上,想出一个办法,既然不好与中国的地方政府打交道,那么我们可以出钱,在中国建一个特区,用新加坡的管理制度,新加坡人可以到那里去经营。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央政府协商,中央很支持,这就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来历。在选址方面曾经有过考虑,吴作栋是希望在山东半岛,威海、烟台一带,他认为山东人比较重信誉。后来考虑到上海人才济济,新加坡缺少的就是人才,所以希望离上海近一点。但上海地皮太贵,就选在苏州。离上海一两个小时的车程,比较近,还能利用上海的人材优势。但是苏州地方政府正在办一个苏州新区,把新加坡的这个苏州工业园看成是自己父亲与别的女人生的孩子,从心里有一种排斥感。后来事情大家可能都知道了,苏州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压低苏州新区的租金,让苏州工业园生存不下去。李光耀为此跑到北京告状,找过江泽民和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但最终没有解决。后来不得不将这个工业园交给苏州政府经营。这时候,苏州政府也不压价了,两边一样高,还埋怨新加坡人:“你们就不能有点耐心吗?两年不到就搞不下去了,你看我们这不挣钱了?”新加坡只能打落牙往肚子里咽。

这件事情新加坡也要检讨。个别新加坡人对中国人有一种优越感,他们是受西方教育,不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可是身居高位。他们到中国去讲:“我们的工业园完全是新加坡的管理模式,除了没有新加坡的军队,一切都按新加坡的来做……”这不由得让中国人想起外国人在中国的租界。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刺伤了几代中国人的心。这些人的言行引起中国人的反感,也是造成苏州工业园困境的一个原因。从此新加坡特别强调政府官员要读中国近代史。

对于华人文化,老一代华人很珍惜,新一代受西式教育影响,就有点洋化了。具体说,新加坡人分为三种,有点象橄榄,两头细,中间粗。第一种是受传统华文教育的,都是一些老人,属于不受保护的稀有品种;第二种是边缘人,他们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现在大多数年青人都属于这类人,他们既懂得华文,又懂得英文,具有优势;第三种是彻底洋化的,他们排斥中华文化,以自己的黄皮肤为耻,恨不得立即变为白色人种,这种人也是少数。

新加坡政府不希望华人放弃自己的文化,力图保持华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早期因为地方小国力弱,不希望人口过度增加,所以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政策。华人比较听话,让生两个就只生两个,所以人口下降,这就导致政治危机。因为新加坡是从马来西亚分出来的,华人占多数才保证不会象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那样受到歧视。而华人的人口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新加坡的马来化。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认为孩子是神明赐予的天使,能生多少就生多少。但孩子多了,经济能力有限,很多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上学,任由他们在街头流浪,导致马来人犯罪率较高。

政府对此非常头痛,一旦马来人煽动闹事,他会问:“看,住洋房别墅的是什么人?是华人!监狱里关的是什么人?马来人!为什么马来兄弟要受到这种歧视?”这就会引起民族矛盾,给马来西亚和印尼介入新加坡事务提供借口。后来李光耀想出一系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让马来人不要娶第二个老婆。这事要通过回教理事会,审查马来人的财产状况,如果证明他养不起那么多老婆,自然就不能批准。其次,是解决马来人的教育问题。在新加坡的马来人从小学到大学都不需要缴纳学费的,这样很多马来人家庭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学。受的教育多了,就能够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能养活自己和家庭,犯罪率也就降下来了。

现在,年轻华人受到教育比较高,他们更加追求个人的享受,很多家庭不要生孩子。加上新加坡是英文教育,到一些西方国家工作比较方便,年轻人跑到国外去,导致新加坡社会老龄化加剧。政府开始鼓励华人多生,第一个、第二个孩子都有几千块奖励,生第三个孩子好像奖励3万新币,这些钱存在孩子的户头里,上学时作为教育基金。但华人还是不生。没办法了,只好从中国引进华人。

政府考虑得挺好,让中国的孩子从小在新加坡读书,这样他们长大了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认同感、归属感。孩子小,需要有人照顾,就让妈妈跟着过来,在这边工作,同时照顾孩子。但政府没有想到,那些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少妇,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在外,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需要有人关怀的,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的事多了就成了社会问题。

新加坡人对新移民的态度如何?这要看什么行业。有些行业,比如建筑业,新加坡人自己不愿做,怕苦,中国人来做,工钱又低,新加坡人很高兴;在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行业,如报业,大家都是同事,相处得很好。我们前边说的“边缘人”并不排斥新移民。真正排斥新移民的是那些完全“洋化”的人,他们鄙视中华文化,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责新移民抢了新加坡人饭碗的就是这种人。他们受西方教育,希望“全盘西化”。

但是新加坡政府不是完全西方标准的政府。它是有选择的“西化”。在管理制度方面西化,但在伦理方面,又因守着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标准。老百姓不要管政治的事,政治交给精英人物来操心,你只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就好了。大选的时候呼吁老百姓要关心政治,别忘了投票给执政党。这是一种选择性的“关心”。所以说,新加坡政府还没有走出家长治的政治模式。

应该说,李光耀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他是一种家长心态,把人民当成孩子,什么事都考虑到了。怕老百姓没钱养老,设立CPF基金,在经济好的时候,CPF缴纳达到25%+25%,即个人交25%,政府(公司)补贴25%,相当于增加了25%的工资,这些钱里近一半是养老金。年轻人找不到对象政府要着急,结婚不生孩子政府也要着急。父母什么事都管到了,这种环境培养的孩子自理能力差,遇事不知所措。新加坡的现状就象飞禽公园,上面有一张大网,好鸟飞不出去,恶鸟飞不进来。新加坡政府的家长心态根深蒂固,对孩子的关爱是根深蒂固;同时也认为自己是父母,所以应该永远在台上——你见过谁换父母的?

20多年前,新加坡曾发起过“讲华语运动”,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当时政府要关闭南洋大学,为避免引起社会震动,搞了这么一个“运动”。南洋大学当时是维护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政府要关掉它,很多人反对。政府说了:“我不是反对中华文化的呀,你看我不是在提倡讲华语吗?”后来又搞了一个新的“讲华语运动”,是要提醒华人的民族意识。以前华人的身份证都是英文的,没有华文。后来华人的身份证上都要求加上华文名字,提醒人们别忘了自己是华人,要保持华人政权。这里面是不是有中国崛起的原因,不好说,也许很小吧,因为没人这样讲。

新加坡的几种语言中,英文第一,华文第二。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在压制华文。政府保留华人文化只是为了加强华人的认同感。有些人不懂华文,不懂中国历史,却主持苏州工业园的事情,所以处处碰壁。但就是这样的人却在政府中占据高位,提倡华文就是跟他们过不去。

当然,政府也不希望完全西化。在西方,政府是雇员,老百姓是BOSS,你政府做得不好老百姓就可以解雇你。但新加坡政府是根深蒂固的东方式思维,我是父母官呀,老百姓怎么可以换自己的父母呢?中国领导人也是这种心态,在这方面与李光耀有共同语言。儒家思想有三块:政治、哲学、伦理。新加坡只用了政治和伦理两块,选择性地使用,只用对自己有利的。

应该说,新加坡的生活是非常乏味的。每天下班回家守卫电视机,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剧有什么好看的?当你的水平比它还要高的时候,你能从中学到什么?我是从不看新加坡的节目,只看看中央4台和凤凰卫视。

新加坡的华人社团主要有这么几种关系构成的:血缘、地缘、业缘、神缘、人缘。以血缘关系构成社团本姓氏为主的,如韩氏会馆、刘氏会馆等。以地缘关系构成的团体是指会员的祖籍地,如海南会馆、新移民的天府同乡会等。血缘和地缘统称为宗乡团体。业缘是行业团体,如中华总商会。现在还可以加上神缘和人缘。神缘是指拜什么神的共同组成一个团体,比如新加坡有名的天后宫,是拜妈祖的共同出资建设的;观音庙是信佛的人兴建的。几个人共同信仰一个神,也可以在哪个地方设一个神坛,大家定时去拜拜。人缘就是各种校友会、俱乐部、联谊会,你从哪个学校毕业,不用申请,自动就会成为校友会的成员了。新加坡人往往同时入几个社团,参加各方活动;也有的一个不入,自娱自乐。

新加坡华文报纸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因为多数华人华文很差,象《联合早报》这样的报纸对他们来说就程度很深了,看不懂。而且政府对华文报纸控制很严格,使其成为政府的喉舌,缺少监督政府的作用,这使得它们在与英文报纸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但华文报纸在忧中不会绝望,因为有新移民支持,还可以生存下去。目前《联合早报》发行量在20万份左右,主要用户是新移民。

新加坡的子女与老人关系淡漠,根本原因是教育。西方认为父母养孩子是天经地义,但孩子养父母是不应该的。新加坡人受西方教育影响,自然也会这样了。另一个原因是政策方面。以前房屋比较小,一家人挤在一起,孩子长大了,挣钱了,政府补贴钱买大房子,就搬出去住,把老人留在家里。平时忙自己的事情,只在周末来看一下。他觉得回来是客人哪,老两口招待自己是应该的,吃完饭抹抹嘴走人了,也不管老人收拾家务是不是很辛苦。人类的进步,物质的提升是以精神的倒退为代价的。

新加坡华人的民间信仰很多,这种信仰有浓厚的实用主义。比如有些人家里供奉着观音、财神、大伯公,也不管这些神不是一个系统的,是不是会发生冲突,是神就拜,典型的“多神论”。象孙悟空只是神话小说里的人物,华人也把它列入崇拜的范围。四马路的观音庙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们经常来这里拜拜。那附近还有一座印度庙,一些华人从观音庙出来又去印度庙拜拜。他们的想法是多拜一个神多一重保护,也不管这些神会不会责怪他心不诚,或者遇到灾难的时候,神们是不是会发扬谦虚礼让精神客套一番--等客套完了,这人也许已经翘辫子了。所以说,华人的这信仰并不是真正的信仰,也不是宗教,应该归入迷信里面。

新加坡的中元节最热闹,甚至超过春节和仲秋节,长达一个月。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中元节都没有这么隆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同乡聚会。新加坡政府建设组屋,原来同村的人被分配到不同的组屋,借中元节聚聚。二是政府因势利导,借中元聚会搞募捐、义卖,开展慈善事业、公益事业,这使得中元节非常热闹。中元节是新加坡俗文化的大展示,许多社区都搭起台子,居民自娱自乐,唱福建歌,跳民间舞,演地方戏,有时还讲一些黄段子,没有多少艺术性。

(来源:新加坡文献馆,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上一篇新闻

营养专家举出新加坡十大不健康美食

下一篇新闻

迷上新加坡的7个理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