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0日 星期日

带爸爸在新加坡看皮肤病,门诊急诊共300新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今年二月初,来新加坡后不到一个月,皮肤病又发作了,先是头上长了一些小疙瘩,后来背上,脖子上和腿上都开始痒起来。我从北京带来了一种皮肤病特效药,在北京很好用,这次却一点作用也没有。后来想到了一种内服药,忘了带,去商店买了一盒,价格比国内贵很多,吃了也没有用。接下来又买了止痒软膏、“菌种”软膏等等,疗效都不明显,很心烦。来新加坡前,我检查了身体,做了不少准备,也准备了一些常用药品,就是怕来了生病,给儿子添麻烦,没想到在皮肤上出了毛病,虽不算大毛病,还是给他添麻烦了。

 

按照新加坡看病的通常程序,看病先要找综合医院的医生,也就是国内所说的“多科”医院或社区医院的医生,只有先让他们看过,才能进一步由他们预约专科医生。因此,我在儿子的陪同下,先去附近的一家“综合医院”挂了一个普通号,挂号费是新币39元,约合人民币200元。挂号时要登记儿子的住址和基本信息,还要看我的护照。我们拿到一个号,就进去等候了。这家医院不大,周末病人也不算很多,我们等了不到一小时就看上病了。大夫看去很年轻,会汉语,很有礼貌。问得比较详细,但没有看我的患处。接下来开药,有三种药,大夫特别交代,2月份新加坡的雨水多,气候潮湿,人的皮肤容易受真菌感染,因此要用一点抗真菌的内服药。临走时还希望我在新加坡过一个愉快的春节。看到大夫和蔼的态度,心里很舒服。离开医生后,我们去药房拿药,最后去交款处交费,包括挂号费39新元和药品费17新元。药费不算多,而挂号费就显得比较高了。从挂号到取药,这个顺序和中国有点不同。中国是先交钱挂号,看完病再交钱、拿药,分成两次,而这里是一次交钱,而且是拿到药以后才交钱。我好奇地问儿子,如果有些贪便宜的人,看了病,拿了药,却不付钱,怎么办?他告诉我,挂号处留下了我们的基本信息,你不交钱,最后也很容易找到你,如果有人敢这样,罚款是很厉害的。新加坡看病都是先看病、拿药,后付费,大家都成了习惯。我突然联想起国内的医疗制度改革,其中就有“先看病,后付费”这一条,据说执行起来很难。想想新加坡的情况,不知中国究竟难在哪里?

 

从医院到家已经下午两点多钟。午饭时吃了医生给的抗过敏药,也抹了消炎膏,饭后吃了治疗真菌感染的药,舒舒服服睡了一个午觉。可是5点刚过,身上又开始痒起来,继续抹药,痒得更加厉害,已经到了坐立不安的程度。晚饭后,两只手臂出现了许多红点,再一看,不得了,全身各处都发红了。按照常识,这是过敏反应,很可能是由药物引起的。我们不敢忽视,晚上9点多钟,打的去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NUH)看急诊。这是新加坡最好的一所公立医院了。在急诊室,病人不多,比北医三院急诊室的病人少多了。看病的流程很“严格”,先由一个护士模样的人检查血压,填好表格,稍等一会儿,由另一位护士带着进入“接诊室”,见到了大夫,好像是一位印度人,说英语。他问明了情况,说过敏的问题比较复杂,要请另一位大夫来诊断。20分钟后,进来了另一位大夫,会说汉语。问明情况后,也说过敏的原因很复杂,现在不好判断,建议留在急诊室观察。这时一位护士把我带到隔壁的观察室,刚一走进去,就发现已经有护士在那里给我整理床单和枕头了。我躺下后,过了一会儿,有一位男护士过来给我打了一针,吃了5片药。半小时后,手臂上的红色褪去了,我很高兴。一个多小时后,第三位大夫又过来,问了情况,建议我看皮肤科专科门诊,并答应给我们安排转诊。大夫让我不要再服用治疗“真菌感染”的药,虽不能确定,但“过敏的元凶”可能就是这种药了。这次看急诊,前后折腾了近三个小时,还在病床上躺了近两小时,我想这次的“开销”肯定少不了。出院时缴费却只花了100新币,感觉还不错。回到家已经凌晨2点多。

 

一周后,收到医院的电话,通知我去NUH皮肤科看专科门诊。皮肤科的候诊室不大,里面只有10几个座位,病人不多,环境显得特别安静和整洁。有三位护士在分诊台,负责安排病人就诊的房间。看病时有护士专门带领病人入内,到号了就会有人来叫你。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与国内大医院的拥挤和噪杂声相比,在这里当医生真是舒服多了。看病的是一位女医生,说英语。她问了发病的时间,原来用过哪些药物,有没有病史,检查了身上发痒的几个部位,然后就让我们到护士台去拿处方。在护士台,我们交了挂号费和问诊费,共101元新币,比上次在那家小医院贵多了,也比上次的急诊贵一些。看完病回到一层的药房买药。大夫的处方是通过电脑传送过来的,用不着病人拿着药方去取药,最后交费,包括两种口服药,两种洁肤和护肤用品,共76元。相对于挂号费来说,又一次觉得药品便宜了。比较两次的挂号费,综合医院的医生是39元,而专科医院是101元,相差的比例和国内的普通号和专家号差不多。这也许就是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的区别。

 

三次看病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1)新加坡的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不错,让你觉得负责、热情和亲切;

2)他们工作的环境整洁和安静,非国内的医院可以相比;

3)挂号费比较高,这可能直接关系到医生的收入,专科医生的收入明显高于全科医生的收入;

4)与药费相比,医生的收入可能比国内医生的收入高很多;

5)看病的流程是“先看病,拿药,后付费”,几个步骤合并在一起,减少了病人的折腾;

6)“先全科、后专科”虽然可以分流病人,合理分配医生资源,但也可能延误病情,就像这次“吃错了药”一样,出现某种“医疗事故”。如果一开始就直接找专科医生看病,“急诊室观察”也许就能避免了。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总觉得在这里看病还是 “看病难”,“负担重,看不起”。皮肤瘙痒,算不了大病,每次都要花费100多元,全部自付啊!随后,我和新加坡当地的一位朋友谈起看病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到,新加坡还有大大小小的私人医院,如果去私人医院看病,挂号费会更高。我还了解到,新加坡本地的居民大都有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其中一种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医疗保险,这种保险为有工作的居民提供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另一种是在用人单位扣除的公积金中,包含了部分医疗费用,这种保险为居民退休后预存了部分医疗费用。有了这两种保险,每次看病自己的花费就不多了。这让我想起去年在美国听到的一件事情,有人在医院住了一个晚上的特护病房,收到医院通知的住院费是13000美元,其中大部分可以从医疗保险报销,自己要出的费用只有250美元。新加坡的情形也许和美国差不多。

 

耳闻不如一见,而百见可能不如自己一次亲身的经历。这次在新加坡短暂的居留,花了近300元新币,却换来了一次难得的看病经历,让我对新加坡的医疗体制、医院环境和医生的医疗态度都有了一点亲身的了解。这也算作“交学费”,“物有所值”吧!

 

(文/彭聃龄)

上一篇新闻

24小时营业奇葩低价超级商场,啥都卖!

下一篇新闻

父亲节撞上世界杯:盘点球星与宝宝温情瞬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