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中国新移民在新加坡育儿,都是华人但观念不同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新加坡随着年轻一代新移民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新移民选择在本地生产、育儿,也有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看重新加坡的教育模式,及早为孩子规划了新加坡式的教育和生活。记者近日访问三个华人新移民家庭,听听他们的育儿故事,分享他们的育儿心得。

1月25日,来自中国北京的李文在鹰阁医院顺利产下儿子Ethan,她和老公Anthony成功晋升为“爸妈级别”。怀胎十月的艰辛被为人父母的喜悦所取代,看着老公怀抱儿子舍不得放下的模样,李文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李文今年29岁,目前是永久居民。2002年,身为外企白领的李文在北京结识了新加坡籍的丈夫Anthony。2005年,两人在新加坡注册结婚。2009年,李文跟随丈夫来到本地,随后选择在本地定居,在这里建立他们的小家。

初来乍到的李文也曾经历一段困难的过渡期,但因有丈夫及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让她很快进入角色,找到家的感觉。李文坦言,因为老公是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这对于她的融入也起了关键作用。“刚开始时的确觉得生活很无聊,没有朋友,远离亲人,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丈夫很快察觉到李文情绪上的起伏,建议她选择一些课程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我选了英语和瑜伽,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很满,也渐渐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我开始变得更活跃更积极了。”

2010年3月,他们正计划去意大利旅行,李文发现自己怀孕了。

小宝宝的不期而至先是让她惊喜万分,随即又陷入忧虑。“在中国,一般怀孕前要做体检,还要调整一段时间。可是怀孕之前我们并没有做特别的准备,我有些担心胎儿的健康。”

0

李文按照本地的传统方式坐月子

 

不少民间禁忌

老公Anthony选定了一位资深妇产科医生,为李文做孕期检查。“医生非常nice,华语很好,沟通没有障碍。医院的服务也很好,有专业水平。”李文说,医生不仅在专业问题上作出建议,也会适当安抚孕妇的焦虑情绪,这让她觉得服务很人性化。“医生并没有否定我们的出行安排,相反,他鼓励我们在孕期作适当旅行,保持良好心情。只是要注意不能太劳累。”

在医生的指导及家人的鼓励下,李文度过了最艰难的孕早期。之后的整个孕期,她在老公的陪伴下定期孕检,适当地游泳和散步,周末到商场看婴儿用品,孕期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李文也发现一些本地和中国怀孕期间民间禁忌上的不同。“我的婆婆已经80多岁了,她常说孕妇不可以拿针拿剪刀,不可以缝东西,尤其不可以坐在床上缝东西。还有不可以吃羊肉、仙草、果冻和长形的香蕉等等。”

虽然她觉得有些说法没什么科学道理,但作为新加坡媳妇,她还是选择接受,不触碰婆婆说的这些禁忌。“主要是尊重老人,既然这些是新加坡,甚至是东南亚一代华人的民间传统说法,就尽量避免,让老人放心。”

 

坐月子习俗有不同

宝宝出生前,李文和丈夫预约了月嫂服务。由于预产期在农历新年期间,月嫂费用相比平时会贵得多,但李文还是坚持请月嫂,不让中国的父母代劳。

宝宝出生后,李文在月嫂照顾下,按照这里传统的坐月子方式坐月子。月子里的禁忌更是五花八门。“整个月不可以洗澡,只可以抹身。实在无法坚持的话,可以在第12天用大风草熬水来擦身、洗头。要吃猪脚醋和带鱼鳞的鱼,前三个星期不可以吃豆腐和鸡,蔬菜也不能随便吃。”李文在与朋友的交流中得知,这和中国坐月子有很大的不同。她选择了入乡随俗,尽量听月嫂的话。

“新手爸妈面对刚出生宝宝的哭闹,很慌,月嫂会帮忙辨别宝宝为什么哭,也可以照顾新生儿,做月子餐和一些简单家务,让产妇好好休息。”

享受月嫂服务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李文也要处理与月嫂之间在带孩子问题上的意见不同,甚至是观念冲突。“很多有经验的月嫂多是50几岁的人,她们照顾婴儿的方式相对传统,有些观念在年轻人看来甚至老旧。我尤为不能忍受的是卫生习惯,会因此与对方发生争执。”

两个月的月嫂服务很快到期时,李文接下来得独立照顾宝宝,她坦言肯定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同时也必将享受到其中的无限快乐。

 

结合两地坐月方式 享受月嫂及母亲的照顾

与李文的情况不同,今年28岁的黄爽选择让退休赋闲的父母帮忙照顾5个月大的宝宝倪沛文。

来自中国江苏的黄爽,与来自中国安徽的老公倪永凯目前都是永久居民,分别在南洋理工大学和法国国际学校工作。两个人是在本地一次朋友聚会上相识相恋,2008年8月8日在新加坡植物园举行婚礼。当天正逢北京奥运开幕,又是新娘的生日,对这对新移民夫妇来说很有纪念意义。2010年10月6日,黄爽和老公倪永凯在竹脚妇幼医院一同见证了小生命的诞生,给宝宝取名倪沛文,朋友还送给宝宝一个可爱的别称——小小倪。

0(2)

小孩的诞生,给黄爽和倪永凯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更多欢乐。

 

本地医生多鼓励产妇自然分娩

倪永凯和黄爽夫妇对竹脚妇幼医院的医生及医疗服务评价很高,认为医生很有经验。黄爽在与中国的朋友交流中了解到,中国的产检做超声波检查比较少。但是在这里,每次产检都会做B型超声,医生比较相信超声波检测的数据。“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准爸妈认为太多的超声波检查对孩子发育影响不好。”

黄爽倒是不介意做超声波检查,因为她和老公每次都可以看到宝宝在母腹中的变化,让人欣喜。另外,黄爽还听说中国的产妇做剖腹产的比较多,而本地医生多鼓励产妇自然分娩。

怀孕期间,黄爽在生活上没有太多禁忌,孕早期的三个月里还坐过几次飞机。其中一次从新加坡飞到哈尔滨,准妈妈和孕宝宝同时经历了从30摄氏度到零下30度的60度温差跨越考验。怀孕7个月时,黄爽挺着肚子和老公一起飞到浮罗交怡度假。据说,中国孕妇非常在意孕期的防辐射,尽量不用电脑,少看电视。黄爽的父母也在中国给她买了一套防辐射的衣服,每天在办公室里穿。这是她在孕期唯一的额外防护措施。

顺产后,老公倪永凯请了个马来西亚月嫂与岳母一起照顾宝宝和产妇。结合了本地和中国的坐月方式,黄爽产后身体恢复得特别好。“月嫂每天用中草药给我煮洗澡水,精心准备月子餐,夜里还会帮我一起喂宝宝,让我省了不少力。”

除了月嫂的协助,黄爽还有幸享受到母亲的独特护理。产后腿脚上的水肿在母亲的草药泡脚和按摩攻势下很快消退,大肚腩也渐渐变小了。

身为永久居民的黄爽享有两个月带薪产假,期满后她把宝宝交给自己的父母照看,依旧做回原来的工作。黄爽的父母也习惯了这边的生活,家里多了小外孙,两位老人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他们说:“就照顾宝宝而言,新加坡比中国方便,因为天气暖和,每天给婴儿洗澡洗衣,省去了很多麻烦。”从黄爽的角度看,父母短期内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抽离,来到一个新的国度、新的环境,还是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期。“这边没有中国国内朋友多,饮食方面也没有国内方便。照顾小宝宝也是一个体力活,对退休后可以享清闲的父母来说,面临着新的考验。”

目前已怀有六个月身孕的韩笑,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回中国生产。

韩笑和丈夫于鸿昭都是中国吉林省人,两人今年30岁。2007年,于鸿昭从上海的广告公司转来本地做广告企划师。2010年,两人结婚后,韩笑决定辞职,随夫一同来新加坡。目前,于鸿昭持有EP准证,韩笑则持有家属准证,两人已向移民局递交了永久居民申请。

小宝宝就在这个时候悄然而至,于鸿昭和韩笑满心欢喜的同时,也有些措手不及。由于目前两人不是永久居民或公民,孕期检查费用、生产费用,以及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都相对较高。

 

在本地孕检,产前再回国

另外,申请父母过来帮忙的渠道也非常有限,如何让韩笑在月子里得到最好照料,如何让宝宝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些问题让他们很伤脑筋。权衡之后,夫妻俩决定让韩笑在新加坡孕检,待到生产前请医生出示证明,搭飞机回国生产。

由于孕妇只可以在怀孕36周前坐飞机,于鸿昭得提前两个月送韩笑回国,然后独自返回新加坡工作。待到韩笑快生产时,再赶回去陪伴老婆。“其实,这样来回折腾不见得会比在新加坡生孩子省钱,而且很劳神。但重要的是,在国内有父母和亲人照顾她和孩子,我比较放心。”

韩笑则认为,回国生产有妈妈和婆婆的照顾和指导,对于她这个新手妈妈来说,心里能更有底。“对于我们这种80后的准爸妈,养孩子肯定是没经验啊,身边有老人帮忙,还是方便些。”

 

孩子身份问题很纠结

对于Anthony和李文夫妇而言,孩子的国籍和身份问题几乎没有悬念,两人一致认为宝宝生下来,就应该是地道的新加坡人。但由于李文的父母和亲人都在中国,每年回国省亲必不可少。如果在14天以内还好,可有时长则呆上几个月,这样一来,新加坡籍的丈夫和儿子,都须要办理中国签证。

倪永凯和黄爽夫妇都是永久居民,儿子倪沛文出生后,两人为他领取了中国护照,并着手申请新加坡永久居留权。倪沛文五个半月时,永久居留权终于批了下来。

“如果永久居留权批不下来,孩子以后的教育和医疗就会面临更多问题。现在好了,我们可以放心了。”倪永凯和黄爽终于松了一口气。

于鸿昭和韩笑夫妇则选择走一步看一步,对于还没有拿到永久居留权的两人而言,考虑孩子的身份问题还为时尚早。“要看能否获得永久居留资格,再决定未来在哪儿生活。PR批了,就在本地买房,让孩子在这边接受教育。否则还是要回中国发展,也许会重回上海吧?”

 

产假与津贴 公民和永久居民有差别

采访中,倪永凯和黄爽表示,比公民相比,作为永久居民,在本地生儿育女的成本肯定会偏高,在福利待遇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首先有薪产假不一样,法定有薪产假公民为四个月,永久居民为两个月。其次,生产费用、宝宝津贴、父母扣税以及雇佣女佣的津贴等,也有很多不同。

再次,与公民相比,孩子获得政府的教育津贴较少,从宝宝上幼稚园开始,教育费用也是很可观的一笔开支。

 

积极适应本地教育模式

宝宝还未出生前,李文与丈夫已经开始讨论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我先生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可以去他的母校莱佛士小学读书,那是很不错的小学。”李文坦言,到时为了锁定学区,也会像其他新加坡家长那样,在学区内购屋,或者干脆搬回家婆的老房子。

许多新移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进入本地知名小学,也会各出奇招,花高价买学区内的房子,或者把偏离学区的大房子卖掉,在学区内买较小的房子暂时居住(加微信xinjiapoyan18,可咨询关于新加坡学区房的一手信息)。

一些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会把很小的孩子送去补习中心,补习英文。许多新移民家长都在积极地适应本地教育模式,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

 

(文章来源于中新网,记者/徐鑫 龙国雄)

上一篇新闻

意外伤害是儿童”第一杀手”,防不胜防怎么防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公寓内的儿童迷宫游乐场,宝宝一定喜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