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 星期五

COCO很治愈,而这部电影却让我哭成狗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其实,我也很意外,这类的电影我竟然会看哭,尽管我的泪点一向不高,但也算是变形地承认了,我真是有点儿,上了年纪,开始同情心泛滥。

这部电影就是在我县刚上映不久的韩国电影: A Taxi Driver《据说,中文词条看不见》,也是韩国今年选送奥斯卡的片。

这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其事件本身,对我们这些80后的华语受众来讲是很陌生的,但是这一点不妨碍我们去看懂这个故事。因为,故事的切口,足够小,人物足够真。

我们看到的,不是政治,不是立场,而是那几个在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被更大的力量裹挟着,挣扎着,从一个麻木的普通人,到觉醒,到最后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坚持做着自己认为对的、值得的、应该做的事情。

故事发生在1980年的春天,一个生活有点窘迫的出租车司机大叔,独自抚养女儿,为了一笔巨额的包车费,主动冲了出去把一位驻日的德国记者送进已经实行军事封锁的光州市。

这位毫无政治觉悟的、几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出租车司机,一开始的所有动机,仅仅是为了拿到那十万韩元。但等到自己亲历暴乱,看到部队肆意开枪扫射学生之后,人性当中最本能的善良让他开始站到了光州市民这一边。最终他不仅联合其他出租车司机,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受伤的学生和平命,也在自己已经脱险之后,再次掉回头去把记者接出来。

记者带着好几条鲜活生命换来的珍贵新闻胶片,最终得以离开韩国,光州的真实境况才被外国新闻媒体披露。韩国最终脱离独裁统治,德国记者之后一直想寻找这位搭救他的出租车司机,但是很遗憾,直到记者去世,他们都没能再见。

电影上映之后大家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这位司机大叔早在1984年已经因病过世。我喜欢这个电影的结局,没有狗血,没有煽情,就是大事件在漫漫岁月碾压后的平静。然而,就是这样的平静,却会让人倍感珍惜,和唏嘘。

先说印象深刻的小细节。

首先是鞋子。

从一晃而过的镜头里,最激烈的冲突已经过去,事件现场只剩下一地的鞋子。这让我想到以前听说的,车祸现场只要鞋子一掉,不死也重伤,如果两只都掉了,基本人就没戏了。这个不起眼的,一点都不刻意的镜头,突然就扎到心了。这里,鞋子,是活着、行走的象征。

果不其然,鞋子的关照再次出现在了大学生宰值的死亡里。这次,导演毫不吝啬的给了一个长长的镜头,让记者为这个为了他而牺牲的年轻人穿上鞋子。这一掉一穿,既是私人的告别,也是国家走上另一段征程的起点。

我是在记者走上天台,拍下暴乱突发的那一刻,眼泪就开始汹涌而出,之后就打不住了。好吧,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流泪,也许是似曾相识,也许是哀其不幸,也许是单纯的为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追求所感动?

让我想想。

如果COCO讲的是爱的力量可以超越死亡,那么这部电影则是在讲某种信仰的力量,可以让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地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事情』。每个有良知的人,从心底深处,都有这种需求,哪怕是还在为生计发愁的人。一旦亲历,一旦被感染,一旦激发出来,一样也会像一个战士那样,捍卫着这个『对的事情』。

可见,信仰不见得一定就是宗教,它可以简单到,就是人们认为『对的事情』,不惜一切代价必须要完成。虽然,这可能是在极端条件下的极端诉求,但深层次的驱动力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追求,期待国家和民族更好的向往。

在这个层面上,韩国这些曾经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又是何其幸运。在国家平稳发展,没有经历大规模动乱的前提下,在并不算很久的后来,就出现了数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去正视和反思这段历史。

一个有能力反思的民族,一个有能力对自我进行批判的民族,力量是巨大的。

相反,古人已云,骄兵必败。

早上读了篇文章[1],讲亚洲晴雨表的调查,如何定义中国的批判性公民,大意是批判性公民大约占到四成,这些人又大致分成三类,疏离派、建制派和改良派。批判性公民的比例自2008年以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以改良派的上升最为显著。

从年龄上看,越激进的群体平均年龄越小,疏离派的年龄要显著小于其他群体。从教育水平上来看,非批判性公民的教育水平最低,第二低的是改良派,再是建制派和疏离派。基本上,非批判性公民的平均学历是最低的,而疏离派的平均学历最高。

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足够的反思土壤。以及,有一群相当温和、相当理性的公民,在维护现有的稳定局面之下,抱持着改良的诉求。

然而,当这些诉求被体制全盘否定时,甚至打压时,个人与体制的抗衡,一群单纯的人在面对一个无底的巨大空洞时,是出离无助,直至是绝望的。

这部戏,就是抓取了这些瞬间,去把这些平时无法流露的情感放大开来。作为观众,我一边热血沸腾,一边深感无力。

从技术层面上讲,这是一部好电影,故事讲的圆满,节奏合适,场面调度和细节的捕捉,都足够我们学习。但是,我最佩服的还是韩国电影一贯擅长的,把国家机器具象的能力。这种具象,既是大机器与平民的对立,而其中鲜活的人,却又对老百姓充满同情,甚至在关键时刻放走了记者。

人性的复杂就是如此。

有些人可以无比残酷,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菅。而另一些人,却用自己的生命给世人留下希望和温情。

其实说到底,这是一部离政治很远的作品,它讲的就是人的故事,它讲的就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好,也不必那么绝望。

[1] 《“批判性公民”及其政治态度》,作者:马得勇、王志浩,刊于公众号:政治学人。

(来自公众号: 柳三姐 这个唧唧歪歪的世界啊 )

上一篇新闻

“东方快车谋杀案”领衔12月新加坡7部强档影片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6月电影汇总,大片扎堆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