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于新加坡来说,是转机还是鸡肋?
自D主席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大刀阔斧“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大范围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国民经济与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第二阶段是2001年中国“入世”,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力度、广度和深度,加速了中国经济现代化,也把世界经贸活动中心引力转向亚洲,导致世界格局发生根本变化。
第三阶段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早在JZM年代,中国就开始重视企业“走出去”,如今,”一带一路”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升级版,不但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还要主动发展沿线国家的各种有利国际贸易的基础建设,减少甚至消除各种贸易壁垒,加强人才、知识、金融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打通经济走廊。
多年来,中新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
H主席 2002年访问新加坡、2009年在京会见到访的新加坡国务资政吴作栋时,都把“中国企业走出去”作为中新合作的一个重点提出来。
同样地,中国现任领导人2010年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新加坡时,也提出两国在“走出去”方面进行合作。2015年中国现任领导人再次访问新加坡时,两国的联合声明就提到,经济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点领域之一,新加坡和中国将鼓励两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亚细安互联互通总体规划下,探索开拓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模式。
新加坡政府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契合本地区发展需要。因此,我国是最早表态欢迎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也是亚投行首批21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之一,并积极参与亚投行协定的起草工作。
新加坡工商界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工商联合总会主席张松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加坡成为全球新贸易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奠定新加坡企业未来的良好契机。他认为,一个繁荣的亚细安,未来必将成为中国产品与服务更为重要的市场,因此,他建议在新加坡设立“一带一路项目规划与实施办公室”,加强中国和亚细安政府间和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上的合作。
有部分舆论认为,5月中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加坡是亚细安少数没有领导人级别出席的国家,是中新关系遇冷的迹象。
6月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及财政部第二部长黄循财作为新方代表应邀率团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双方还签署了两国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新加坡是东盟重要成员,中国与新加坡建立了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合作。中方重视同新加坡的关系,愿同新方加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进一步增进中新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中新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此言可视为中国官方的正式表态。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思下,中国加大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基础建设投资和参与,如马来西亚的皇京港、巴基斯坦的中巴经济走廊等等。有些人把这些看作是中国对新加坡的“报复”,有些新加坡人也开始担忧新加坡是否经受得起“一带一路”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与任何其他重大基础建设工程一样,有些项目对周围国家和地区当然会形成影响,包括对新加坡。但是,有三点必须注意。
首先,这些大型工程和投资是中国根据本身长期战略和需要做出的宏观层面的决策,并非对一时一事之反射动作。
其次,仅仅从竞争角度而言,新加坡在本区域内所面对的各种竞争和挑战是一直存在的,并非今日始然。关键不在于存在竞争,而是如何做强自己。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这类基础建设在形成竞争的同时,也带来合作和发展机遇,例如:通过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契合“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仅结合了“一带一路”,而且能起到“一路”连“一带”的作用,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再如泛亚高铁的建设,也是个好例子。
(许振义博士,南洋国际商学院院长兼隆道研究院总裁,原载于2017年6月11日《联合早报》言论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