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7日 星期五

历史 | 《新加坡前传》之小红点上的外交风云

古老王国的救国灵药

两个单位都试图把触角伸向同一个群体——海外华人。一场中英帝国的权利较量,随即展开。清朝末年,西方列强闯入中国的大门,让向来闭关守国的清廷意识到,新世界格局中全然不同的外交规则。在国内财政枯竭的情况下,清朝官员只好把眼光投向海外——中国首个驻外领事馆应运而生。

首个海外领事馆该设在哪里?这可不是个马虎的决定。新加坡开埠后迅速吸引大批华人前来,19世纪下半叶,华人已经成为本地人口最多的族群。1886年,本地华人人口达15万人,私有企业有八成归华人所有。新加坡汇集了清廷所需要的经济和政治资本,自然成为中国设馆的不二选择。

当时新加坡并没有独立外交,要在这个英殖民地设领事馆,意味着清廷必须直接和英殖民政府交涉。1877年5月,英政府在新加坡设立华民护卫司署。同年10月,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正式成立。

中英拉锯下的双重效忠

清廷有意夺取新加坡华人的经济和政治资本,英政府则不希望清廷的政治势力渗入本地。因此,中英双方各出奇招,致力赢得本地华人的效忠。中国领事馆积极举办文化和赈灾活动,也为清朝皇帝和皇太后庆祝寿辰。其中一项有趣的举措,是在本地售卖清朝官衔。1889年,《叻报》刊登一份清朝官衔价格表,里头共有47个官衔供选择。据统计,晚清时期新马一带共有295人拥有官衔,当中只有五人是因为科举或立功获得官衔,其他官衔都是买来的。

英政府发出了长达三页的公告,强烈谴责中国总领事“越过权限”。他强调,总领事的职责仅限于充当中国的“商业代理人”。旅居本地的华人应遵守英政府制定的条约,总领事没有权利在这里执行清廷的新条例,干涉本地事务。

但英政府的警告并未奏效,直至1890年代,中国总领事仍持续颁发护照。时任的华民护卫司黑尔指出,华侨同时拥有英国和中国护照的现象相当普遍。

看似无害的小红点促成清廷的灭亡?

1911年,由孙中山带领的辛亥革命爆发。清廷结束超过两个世纪的统治,中英两国领事馆的交锋也告一段落。孙中山在1900年至1911年间八次来新,策划武装起义并且集资筹款。有学者认为,中英领事馆之间的摩擦,为孙中山制造了活动的缝隙,让他有机会在新加坡酝酿起义。这段中英之间的外交之争,或许间接促成了清廷的灭亡。

一个世纪过去了,全球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但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仍旧见证著大国外交的风起云涌。清末的这段历史,能为今天的新加坡提供什么借鉴?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落户两江新区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有人把住家变成“大麻种植地” 警方两个月后找上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