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新加坡要扭转华文英语化趋势,谈何容易!

默认标题_自定义px_2021-02-23-0.png

2012年4月28日,新跃大学(编者注:已更名为新跃社科大学)和《联合早报》联办了一场有关新加坡双语和翻译的座谈会。台上台下近300人共同来关心华文、 华语在新加坡这个以英文、英语为主的社会中的困境和前景。

说是困境,因为每天当我们打开报纸、翻阅广告、看电视、听 广播时,不时就得目睹华文被误用、乱用,可是又无力去纠正和改变。这种无力感在428这场座谈会上可以深切感受到。

640

主讲者之一的早报助理总编辑王彼得指出,由于英文过去几十年在新加坡占主导地位,本地的华文近年来有被英语制约化的现象。某大学几年前的环保活动出现的两个标语就是经典的例子。这两个标语分别是“不要单独旅行”(英文原文 是“do not travel alone”)和“步行或乘驾自行车为更短的距离”(英文原文是“walk or cycle for short distances”)。

前者没考虑到活动是在提倡环保,只顾着直译,结果把鼓励国人“共乘轿车”的信息改成警惕大家“不要单独旅行”。

 

640(2)

后者的问题更大,如果不清楚它的英文原意,大概不知道它有“路程不远时,请步行或骑乘脚踏车”的意思。

上述两例当然是问题相对严重的例子,在我们周遭较常碰到的往往是意思看得懂,可是读起来却不像华文的句子, 例如“六层楼的时尚精品店和国际品牌任您挑个够,同时尽享优惠价格和豪华购物体验就在百利宫”,明显的是直译 自“Home to six levels of designer boutiques and international brands, indulge in the sale without losing the luxury shopping experience at Paragon”。华文翻译的意思清楚、明了,可是读起来别扭、难过。可这样的文字在新加坡却比比皆是。

640(3)

▲百利宫:怪我咯?

双语一直被定义为新加坡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什么在大众媒体和公共场所却不时看到、听到上述这些让人叹息的字句?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我们对新加坡教育的错误想象。这些年来新加坡说是推行双语教育,实际上是英语教育,只不过在这个英语教育的框架下有一科叫华文。这一科美其名为母语,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华文程度却只能算是第二语文。

由于大家高估了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有的甚至以为我们的双语教育就等同翻译教育,于是许多公私立单位的主管,把曾在中学或初院华文考试中考得好成绩的员工视为翻译人才。这些被赶鸭子上架的翻译临时工,往往有心无力,只不过在同侪之中,他们的华文是最好的。

用功的、知道自己不足的,可能会去修几门翻译课。在这过程中了解到华文和英文这两种语文“语种不同、结构不同、 语序不同、词汇所包含的概念也不同”(编者注:引自陈生保先生著《英汉翻译津指》),在翻译时会注意并维护个别语言的文字特性。

640(4)

不用功的、认为翻译是容易的,觉得可以借由科技的便利,在网上找到翻译网站,轻松点几点,就可以完成译稿,交差了。殊不知这样的译稿往往文字是华文,结构却是英文的。 可是语言思考模式以英语为主的半吊子译员,看不出这方面的问题,又或许不以为意。

新加坡的华文环境里,因此充斥着这种英语式的华文。在长期的、持续的、重复的以讹传讹下,这样的华文如王彼得所说,正逐渐的“被认可、接收、内化”。

英语式的华文正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在侵蚀正规华文、华语的使用环境。当务之急,或许是要破除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是双语教育的迷思,让各方了解到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中学或初院华文考试成绩优异者的华文能力,其实很有限,别去为难他们。

0

要找华文的人才,还是应该去动各大专学府华文相关科系毕业生的脑筋,毕竟他们才是以华文为专业的人才。同时也期许政府机关及公司行号的主管们,能够了解到华文和英文的不同,请不要轻率地以英文的惯性来制约华文的表达。或许我们能够因此而少看几篇“谢谢你很多”式的华文,又或许我们能够因此而阻挡,甚至扭转华文被英语制约化的趋势。

以上文章出自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符诗专副教授的专辑《岛上纪事》。写于2011年3月的旧文,时隔6年后再读,依旧发人深省!

 

640(5)

 

出生成长于新加坡的符诗专,先后在台湾辅仁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留学深造,且笔耕不辍乐于分享。《岛上纪事》精选了他在1990年~2015年所写的50篇文章,谈媒体、谈电影、谈岛国风情……让你在娓娓道来中更了解新加坡。

相关链接:

在新加坡,只懂华语能不能吃上碗好饭?
上一篇新闻

南洋国际商学院专题讲座

下一篇新闻

她在新加坡只待了3天,玩得比本地人还精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