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栽培双语精英 何须等教育部改华文课程

新加坡华文课程内容近日又在报章上掀起辩论。(联合早报)

作者 许耀泉

华文水平在新加坡始终是许多关注华文华语的国人所热衷的课题,国人对本地华文水平日渐低落的慨叹,或是为提升华文水平而提出的一些建议,不时见诸报端。

最近,华文报前记者李敏雯的来函,掀起了另一波关于本地华文水平的讨论。

李敏雯在文里写道,自己热爱华文,也特别希望她的三个孩子能跟她一样喜欢华文,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语双文化人才”,随即点出问题:

本地华文课程枯燥乏味,无法带动孩子积极学习华文。

按照这个思路,既然华文课程无法激起孩子们学习华文的兴趣,那下一代国人的华文水平可说处境堪虞,更遑论打造双语双文化精英了。

李女士文中直指新加坡华文课程的不足,红蚂蚁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便评断,却立刻联想到:我们还要凡事靠政府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天性,自然不过。但既为人中龙凤,就表示这人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撇开天赋不说,他所接受的栽培多半就异于常人。

这种栽培是不是应该由负责主流教育的教育部来提供?孟母三迁,不见得孟母在搬家的时候,要求任何官方援助吧?

华文老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授课,以激起学生学习华文的兴趣。(联合早报)

念中二那年,华文老师有一天给所有同学各派发一本约100页的补充教材,并向我们解释,这本补充教材是全校华文老师抽出宝贵的课外时间,特地为我们编撰的。

老师们下足功夫,费尽心思编写这套补充教材,原因是:“你们的课本,没~有~肉~的!”

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脸扭曲痛苦的表情令人动容,时隔30年,仍历历在目。

小学华文课本封面。(新加坡教育部)

平心而论,教育部课程发展署同仁编写课本的时候,想必也是不遗余力,但我校的老师们不辞劳苦编写补充教材,用意自是希望学生们在主流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多学一些,从广袤的华文世界里汲取更多养分。

这也凸显了栽培精英所需的额外努力,有别于政府服务普罗大众的方向。

有意愿、也有条件将孩子培育成材的家长,大可不必等待教育制度或课程改革,可以自己寻求资源,亲自带领孩子领略华文的美妙,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