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期间有钱无处花 新加坡2020年个人存款总额达1030亿元

(联合早报)

作者 王震宇

冠病病毒肆虐两年多,依旧像一块狗皮药膏“不离不弃”。漫漫抗疫长路上的种种出国限制,使到很多国人“有钱无处花”。

无论是被动存钱,或是主动省钱投资,疫情总算是帮国人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省钱 + 存钱。

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国人在2020年的个人存款曾高达1030亿元,是五年里的新高,远超2017年(670亿元)、2018年(710亿元)以及2019年(740亿元)。

(资料来源:新加坡统计局 / 海峡时报制图)

2020年是我国暴发疫情的第一年。国人当时可说是将“能省则省”的观念发挥至极,积极地储蓄“应急存款”(emergency funds)。

星展银行的一项报告就指出,从2020年4月至6月,本地所有收入水平的员工在储蓄应急存款方面都呈上升趋势,在当年6月更是达到最高点。

报告说,当时月薪超过1万元的员工群体,平均都累积了近四个月的应急存款。

全球油价和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国人的消费习惯也有了转变。(联合早报)

如今除了要对抗病毒,俄乌局势又导致全球油价和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国人的消费习惯也有了转变。

随着我国重开经济,国人的存款也开始“下滑”。相较于2020年的1030亿元,去年国人的个人存款稍降至960亿元,显示国人正慢慢习惯与冠病共存的生活。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国人(被迫)存存存、省省省?

经济与工作前景皆不乐观

病毒阻断措施期间,商店暂停营业。(海峡时报)

首先,最直接的理由,莫过于疫情期间经济不景气。 星展银行报告就点出,员工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加上有可能被减薪或失业等种种经济压力,唯有谨慎地为个人财务建立“缓冲区”,以备不时之需。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冯曲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说,国人的存款在2020年上升,可被视为应对疫情风险的理性反应。

“比如说,那一年本地股市一片低迷,存在高风险,家庭可能会将股票及其他具有风险的金融资产投资转为现金,更有保障。”

金融管理局发言人则指出,相较于2021年,今年的通胀应会上升。目前全球的经济情况,也意味着一些日常用品的开销将增加,其中就包括了与油相关的物品。

“由于新加坡不可能完全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消费者必须得一步步减缓冲击,如暂时调整消费习惯。比方说,若情况允许,可少量购买一项价格被调高的物品,或转而购买更便宜的替代品。”

无处花钱,干脆存钱

“封城”期间促成了国人“没地方花就别花”的省钱意识。(海峡时报)

蚁粉们应该不会忘记,2020年4月至6月的病毒阻断措施,“封城”期间大街小巷呈现一片空寂,许多店家甚至暂停营业,却也间接促成了国人“没地方花就别花”的省钱意识。

今年1月,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在国会书面答复中,公布我国家庭方面的净财富和个人存款相关数据时就指出:

“2020年个人存款大幅增加,反映了经济不确定因素笼罩情况下,消费能力减少。旅游限制和安全距离措施等限制,也使家庭消费的机会受限。”

专家也认同,家庭在疫情期间有了存款的“动力”,除了因工作面对困境,也因店面关闭少了消费的机会。 据了解,大华银行集团过去两年就看到客户存款稳健增长,账户余额平均增加约7%。

大华银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约半数受访者去年“省得更多”,尽管数字相比2020年的约60%来得稍低。 随着未来开销增加,以及即将迎来的消费税调高,“省省省”的好习惯,肯定是应对“加加加”的上上之策。

“存钱潮”也成了全球趋势

美国人在疫情期间,总存款达到近4兆美元。(法新社)

疫情、俄乌局势等都是影响全球的重大事件,因此收紧荷包保障未来,不可能只让新加坡人专美。

美国CNBC去年发表的一项报告就显示,美国人在疫情期间,总存款达到近4兆美元。

据报道,英国家庭在2021年初的封城期间的累计存款率,也从2020年第四季的16.1%增至19.9%。当中最大的原因是“消费受限制”。

该数字也是继2020年第二季的25.9%后,英国记录存款率以来的第二高。 欧洲人也“不遑多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透露,欧洲人的存款率也从疫情前的12%,增至抗疫期间的近19%。

IMF预计,欧洲家庭在过去两年的存款,比疫情前的预期存款,多出了近1兆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