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寻根之旅

走过天南地北,再度撩起根在何处的反思。原来渐行渐远的当儿,已经从人文地貌的亲切感走向心灵的探索;最思念的,始终是3000里外那用情至深,混杂着各种语言的扎根处。

“第二故乡” 的洋楼:人去楼空,告别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的岁月。 新加坡与中国建交,转眼间已30年。但是,近代新加坡华人移民史少说也有200年。1877年,清朝于新加坡设立领事馆,见证浩瀚下南洋的大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移民潮暂时画上句号。邓小平东山再起,推动改革开放,带动新中两地商机。上世纪80年代我在飞利浦(Philips)工作的时候,前往吉林长春设立彩色电视机厂,做技术转移等,都由新加坡团队负责。

当时新加坡旅行社开发中国旅游,由于旅费高昂,宾馆设备一般,到中国旅游仍处于试验阶段。“老人家”55岁领取全额公积金,将微薄的毕生积蓄花在三个星期的丝绸之路上,虽然颠簸疲累,总算完成毕生只那么一回坐飞机出国的梦想。

新中建交重启两地民间互动,中国移民来自五湖四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福建省、广东省与三江人士,新加坡方面则掀起回祖籍地的寻根潮。

文化认同是根的催化剂

新加坡独立后,华校生中国情意结的影响力来自多方面。华文教科书收录的多数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华校图书馆亦以中国作家的书籍居多。每个学期的阅读报告,分析中国名家作品稳拿高分。

学校桌球室摆放着六张桌球桌,星期六统一测验后同学们济济一堂,以流行的直拍挥洒青春。小小银球改变世界格局,庄则栋、李景光、梁戈亮、郭跃华、葛新爱、张立、张德英、曹燕华等中国大陆名将,以精湛的球技让海外华人乐开怀,同学们不忘模仿李景光360度转身的经典扣杀。

上世纪70年代中叶,中国正逐步恢复文革初期所损耗的元气,通过电影输出文化实力。刚投入市场的美芝路黄金戏院专门播映中国电影,大坡的长江戏院亦不遑多让,纪录片《春满羊城》《万紫千红》让老移民看到“祖国”的希望。重新拷贝的剧情片如《女跳水队员》《五朵金花》,1980年代初的《小花》《天云山传奇》等都吸引不少影迷。

《庐山恋》出现中国电影第一吻,女主角张瑜以“只是嘴巴轻轻一碰,我的感觉就是浑身发抖”,成为文青的梦中情人。

第二故乡聆听乡音

日久情深的文化结是促使我寻根的动力,至于想看看“家乡”的庐山真面目,倒是起源于执笔帮父亲写“家书”,回复姑妈要求“代购”日用品的信函。父亲来自解放前的中国,最撇不下的就是乡情,总觉得对滞留内地的亲属有所亏欠,不惜省吃俭用,将中国出产的罐头与棉衣,以及米粮、大头菜和猪油渣等寄回去。随着时局的变化,有些乡里汇款让亲属买脚踏车、彩色电视和冰箱,兴建新房屋等。

首趟回乡寻根之旅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建交不久后启航。在香港住宿一夜,隔天早晨乘搭飞翼船,两个半小时的水路抵达江门鹤山港,初次踏上“第二故乡”之路。 表哥将公司车当作私家车般使用,师傅驶过凹凸不平的桥面,从沙平镇入大口墟。那是一座从镇的繁华过渡到墟的古朴,仅容一辆车的小桥,水牛悠闲地躺在浊浊流水中。车子不时响着汽笛,路过凝聚著清晨人气的墟集入乡。鱼塘边矗立着修复过的老屋子与三层的新楼宇,这些洋楼就是在外打拼的亲人汇款回乡建造的。乡下人住新居,端著六堡茶话家常,言谈间充满自豪。听着听着,最动人的除了乡音还是乡音。

日后来回第二故乡倒是有意识地寻味,感染在通讯落后的年代,提起行囊离乡背井的无奈,忐忑中走向茫茫征途的勇气。

迈入21世纪后,乡下的桥面宽阔了,河上没水牛,新楼略带沧桑。年轻人到城镇打拼,不再回到落后的乡村。进入第二个十年,宽带网络覆盖各地,打开手机便可精准地导航到第二故乡。老地方人去楼空,挥别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发愁的岁月。乡下小路立起路牌,看到以前写信熟悉的升平墟、古劳围、衫仔桥,心弦依然有所触动。

第三故乡生命流离

“第三故乡” 南雄珠玑巷:鹅卵石古道,斑驳黄土墙。 文革时期破四旧,红卫兵销毁收藏在祠堂的族谱。凭著宗祠里太公神主牌所提供的线索,我前往“第三故乡”珠玑巷。

先民南迁的背景可追溯到南北宋交替时期,从河南开封移民至浙江金华,最终在广东的南雄珠玑巷定居下来。南宋末年为了躲避元兵,珠玑巷人分散到岭南各地,因此有广府人源自珠玑巷之说。

从广州搭乘高铁到韶关,再往东北开车约两个小时,便可抵达第三故乡。鹅卵石古道,斑驳黄土墙,阵风掠过一丝荒凉。一些发迹的海外华人集资重建祠堂后,珠玑巷成为个别宗姓祭祖的场所。有些村民抢不到香烛鞭炮生意,对游人出言不逊,就当作生活小插曲好了。

走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不到黄河心不死:壶口瀑布。 一程复一程,两年前的中秋时节踏上最遥远的寻根旅途。酷航从新加坡直飞西安——古代丝路的起点,乘车前往陕北的黄河壶口瀑布。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夙愿了结后,顺路造访华人共祖的原点黄帝陵。传说中,黄帝部落和落败的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共同开发中原,黄河中下游就是繁衍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走过天南地北,再度撩起根在何处的反思。原来渐行渐远的当儿,已经从人文地貌的亲切感走向心灵的探索。九曲黄河万里沙,孕育著华人的文化智慧;第二与第三故乡接地气,跟当下的生活串联成流动的映画。西安望月,身在濡染祖籍文化与情感之地,最思念的,却始终是3000里外那用情至深,混杂着各种语言的扎根处。

记者:李国梁 摄影:李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