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人口主体的国家,通用的语言却是英语。这种局面的形成离不开新加坡前任领导人李光耀针对华语和中华文化的不断围剿。
其实,李光耀极力摆脱中华文化圈的出发点是为了新加坡发展和稳定,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李光耀视华文如洪水猛兽般的态度,粗暴的去中国化政策,都是中国人难以接受的。
华人是建设新加坡的主力军
根据新加坡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中国人在新加坡定居。19世纪20年代,新加坡开埠,大批华人随之而来。在华人的建设下,新加坡迅速成为英国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港口。
在清末民初,中国南方掀起了下南洋的高潮。大批华人从中国各地(主要以福建、广东、海南三地为主)汇聚到新加坡。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新加坡的华人总数已经超过百万,是新加坡人口数量最大的族群。
新加坡华人两派政治观念天差地别
新加坡华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海峡华人,另一类是移民华人。这两类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抗深刻影响着新加坡历史发展的走向。
海峡华人的先祖大多数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定居马来西亚等地,经过数代的发展,这些华人不断地通婚,形成一种新的融合型文化。海峡华人大多不会说华语,只会说英语或者马来语。
在殖民地时代,这些土生土长的海峡华人对中国和中华文化没有感情,他们一直是西方文化忠实拥护者。
李光耀就是海峡华人中的一员,除了名字,李光耀身上没有任何中国元素。因为海峡华人以英语为母语,以成为英国公民为荣,这一点深深影响着李光耀。
移民华人大多是清末民初时期来到新加坡的贫苦农民,这些人下南洋都是为了谋求生路。对于祖国,他们有着深厚的感情。
移民华人虽然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操的方言也不尽相同。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使他们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汉语为基础的文化和教育,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也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新加坡出现了各种华文学校。当时的华文学校只能教到中学,华人子女如果要学习大学课程,一般要回国。
华人需要一所属于中国人的大学
在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反共意识,英国殖民政府为了切断移民华人和祖国的联系,实行了封锁新中国的政策。这个政策让当地华人失去了和祖国的联系,华人子女的高等教育成为了问题。
此时殖民政府开始推行英文至上的政策,并对华文学校进行打压,希望华人的后代接受英式教育,变成说只会英文,毫无中华文化认同感的"香蕉人"。英国殖民者企图切断华人与祖国文化联系的险恶用心让新加坡华人忧心忡忡。
1953年,在新加坡福建会馆的集会上,橡胶大王陈六使发出了建设南洋大学的倡议。在会上,陈六使当场认捐500万元,还将福建会馆将名下了212公顷土地捐献出来,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址。
轰轰烈烈的建校运动
陈六使的振臂一呼让新马地区华人感到振奋。一时间,华人们把筹款办学当成一件大事,自发的捐钱捐物。无论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是在码头边做苦力的工人,甚至街边的舞女,都自发的为南洋大学开展义卖、义演、义舞等活动。
华人们你一元我一角的把钱捐给南洋大学筹办组。华人们众志成城,堆沙成塔,最终筹集了1500万的巨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无论身在何方,都把中华文化的传承放在第一位,这种强烈民族情怀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当时,华人们自发的办学运动引起了英国殖民政府的警惕,英政府拒绝给南洋大学发放办学许可,并下达了禁止华人办学的歧视性命令,企图阻挠南洋大学的成立。
无奈之下,陈六使等人暗度陈仓,注册了一个南洋大学公司,方才得以建校。建校之后,殖民政府经常对学习开展莫须有的检查,并在各种环节不断为难南洋大学的建设。
林语堂晚节不保
在创立初期,南洋大学筹备组邀请当时远在美国的林语堂担任校长。林语堂是被赛珍珠邀请去美国的,到美国之后,赛珍珠和林语堂却因为版权问题闹翻。正当林语堂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立无援之时,陈六使等人找上了林语堂,邀请他前去新加坡执掌南洋大学。
文人出身的林语堂其实并没有管理大学的经验,对南洋大学,他抱着十分美好的理想前去上任。林语堂认为南洋大学是以一流大学的水准开办的,而南洋大学的初衷只是让华人子弟在新加坡可以享受高等教育。
除了目标要求的不同,林语堂还要求把所有的建校款全部交给他管理,其他人不得过问。当时林语堂因为和美国出版商关系恶劣,在经济上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突然提到财权,这难免引起非议。
由于校方无法满足自己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也无法答应自己掌控财政权,林语堂提出了辞职,在辞职之前,林语堂还要求校方进行赔偿。此事一出,舆论哗然,林语堂文化大师的形象毁于一旦。
林语堂之后便不断指责陈六使背信弃义,还威胁要请律师状告校方。无奈之下,陈六使自掏腰包赔偿了林语堂30万元,林语堂这才悻悻离去。
南洋大学的筹建费都是华人们主动奉献出来的。这笔钱中的每一分都蕴含着华人的血汗和心意,所以林语堂身手要财权还不接受监督,这是对广大华人的不尊重。这件事也暴露了某些民国大师的真面目。
南洋大学在限制与打压中艰难发展
南洋大学并未因为林语堂事件而停下发展的脚步,在在各界华人的不懈努力下,新加坡终于在1959年之前承认了南洋大学的合法地位,1960年南洋大学的首批本科生顺利毕业,南洋大学终于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南洋大学的成就让华人们欢欣鼓舞,而有一个华人对此却冷眼旁观,这个人就是1959年开始就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
因此,李光耀认为当今世界是英语世界,掌握英文才能获得好的发展,维护英语首要的地位是新加坡的头等大事。新加坡地狭人多,种群复杂,如果让华语成为主流语言,不仅会引起种族矛盾,还会让新加坡受到西方国家敌视,妨碍新加坡的发展。
于是,在李光耀的主政下,新加坡政府对南洋大学的打压逐渐升级。虽然承认南洋大学的合法性,新加坡政府却不承认南洋大学的学位,为此新加坡政府和南洋大学师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当时,马来西亚上层对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心存疑虑,为了讨好马来西亚政府,李光耀直接剥夺了陈六使的公民资格。
要知道,陈六使先生是华人领袖,也是为南洋大学出力最多的创始人。陈六使的遭遇让南洋大学全体师生义愤填膺,数千师生走向新加坡政府大楼门前请愿。
1964年,由于不满南洋大学推行的华文运动,李光耀再次发难,指挥数千名军警冲入校园,封闭南洋大学学生会,并且强行把多家华文报刊封停。新加坡政府的野蛮行为再次激起了全体师生的反抗。
为了镇压反抗,李光耀下令逮捕支持华文运动的学生,前后共有50名学生被拘捕。李光耀政府的行为引起了东南亚华人的愤怒,社会各界纷纷谴责新加坡政府,声援南洋大学校长吴德耀发起的护校运动。
在各界压力下,新加坡政府答应不再干涉南洋大学的事务,条件是南洋大学要进行教学改革。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为了华文教育在新加坡的存续,南洋大学理事会委曲求全,答应了李光耀政府提出的改革要求。
从此,南洋大学开始转变为一所以英文教育为主的大学,华文渐渐退居二流。
独立后 新加坡更坚决的推行"去中国化"
严重反华的马来西亚政府为了稀释华裔在人口中的比例,在1965年把新加坡踢出马来西亚联邦。失去了马来西亚这个靠山,李光耀感到十分的焦虑和迷茫,甚至在独立演说中还哭了。
失去依靠的新加坡让李光耀忧心忡忡,为了新加坡的长远发展,李光耀决定实行西化的政策,全盘向西方靠拢。在李光耀的推动下,新加坡正式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华语在新加坡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制约。
作为华文教育的主阵地,南洋大学自然难容于李光耀,这所华文大学开始走入了倒计时。在1975年,李光耀强令南洋大学进行英文教育,连中国文化史都要用英文教授。
最后,在李光耀的穷追猛打下,到70年代末,华语在新加坡已经成为少数人使用的语言。在去除中国化获得成功后,李光耀在1980年正式关闭了南洋大学。
南洋大学的关闭代表着新加坡正式退出了中华文化圈,在如今的新加坡青年群体中,能够熟练华语的人不少,真正认同中华文化的不多。中华文化对新加坡强大的影响力,已经永远停留在历史文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