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治疗是什么?东南亚首例成功案例解析
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菌杀手”——噬菌体,这种病毒能够精准打击细菌,为抗生素失效的感染病例带来新的希望。近日,新加坡中央医院成功完成东南亚首次噬菌体治疗,为一名对传统抗生素无反应的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疗效。
噬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病毒,常出现在细菌生存的地方,如水源、土壤甚至粪便中。它们专攻细菌、真菌或藻类等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但能针对性地消灭特定类型的细菌,而不会像抗生素那样广泛杀灭其他微生物。
据中央医院在3月25日媒体发布会上的消息,院方于去年9月为一名30多岁的女性患者实施了东南亚首例噬菌体治疗。这位患者因先天性心脏病,曾多次接受开胸手术。去年1月,她在产下第二胎后不久,又因血管和心脏瓣膜植入手术而感染了一种名为绿脓杆菌的细菌。这种细菌极难对付,能够隐藏在植入物或生物膜中,且对一般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导致患者反复出现胸腔和血液感染。
中央医院传染病学高级顾问庄诗敏医生透露,绿脓杆菌感染的治疗异常棘手,生物膜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抗生素的穿透效果。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要么冒着高风险进行植入物更换手术,要么长期依赖静脉注射抗生素控制感染,但两者效果均不理想。最终,医疗团队决定尝试噬菌体治疗作为替代方案。
中央医院是新加坡唯一拥有噬菌体研究设施的医疗机构。自2021年起,由药剂系研究与创新部门副处长柯丽云副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从环境中收集噬菌体,建立了一个包含数百种噬菌体的储存库。针对这位患者,团队从库中筛选出三种适合的噬菌体,其中一种甚至来自新加坡河。经过严格的毒素去除和细菌净化处理,这些噬菌体在获得批准后,于去年9月开始注入患者体内。
治疗期间,噬菌体与抗生素相结合,共同对抗感染。柯丽云副教授表示,噬菌体能够穿透细菌生物膜,在细菌表面“打孔”,从而提升抗生素的渗透能力,帮助更有效地杀灭细菌。此外,由于噬菌体只针对特定细菌,不会破坏人体内有益的微生物群,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两周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每日注射噬菌体,两个月后,感染得到明显控制,抗生素治疗也从静脉注射改为口服,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甚至能与家人外出活动,复诊次数也大幅减少。
从决定采用噬菌体治疗到完成筛选、测试和实施,整个过程耗时约五个月。尽管噬菌体疗法并非全新概念——早在20世纪初就已被应用,但随着抗生素的普及,其重要性一度被忽视。直到近年来,尤其是在2015年美国一例名为汤姆·帕特森的患者通过噬菌体治疗从致命超级细菌感染中康复后,这一疗法才重新受到关注。柯丽云指出,噬菌体治疗不仅适用于常规方法无效的感染病例,还有助于应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抗菌素耐药性问题。
目前,中央医院仅在现有治疗手段失败时才会考虑噬菌体疗法,并非标准治疗方案。自首例成功治疗后,医院团队已为另外两名患者实施了此疗法,并计划于4月为另外两名患者提供类似治疗。这些患者的感染大多与植入物相关,且涉及相似的细菌菌株。同时,医院正与本地监管机构合作,制定噬菌体治疗的相关监管框架,希望未来能惠及更多患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