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春光里的交换生心事:为何选择逃离?

走出教室,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晴朗无云的天空,台北的阳光柔和而温暖,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少了前些日子的刺骨寒意。经过连日的阴雨,这座城市终于展现出春天的模样。醉月湖畔,游人三三两两,有的悠闲散步,有的躺在草地上小憩,甚至用外套蒙住脸,沉浸在短暂的宁静中。

沿着湖边漫步,我感受着周围的轻松氛围。湖面上鸭子缓缓游过,划出细腻的水纹;树荫下情侣相依,长椅上老人喂着飞鸟,不远处传来排球场学生们的笑声。这里没有急匆匆的脚步,也没有紧锁的眉头,每个人似乎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拥抱这难得的亚热带春日。然而,我却迟迟无法融入这片悠闲,内心深处某种情绪悄然涌动,在这片春光中显得格外复杂。

在湖边找了个石墩坐下,我自问为何无法像旁人那样心无挂碍地享受这一刻。或许是因为,决定来台北交换的初衷,本身就并非单纯的追求轻松或成长。家人和朋友多次询问我为何选择交换,我却始终给不出相同的答案。那些常听到的理由——开阔眼界、学会独立、积累知识——虽然合情合理,却从未真正触动我内心的真实动机。唯一清晰的是,我迅速选定了台北作为目的地:这里是中文环境,有熟识的朋友,更有无数书店。这些,足以让我在异乡不至于感到精神上的孤立。于是,未经太多犹豫,我便提交了申请。

抵达台北那天,从桃园机场到市区的捷运上,窗外不再是熟悉的都市格子,而是广阔的森林、农田和小镇。进入城市,老旧的公寓和工厂映入眼帘,台北特有的灰色调虽然常被人诟病,却唤醒了我18岁时初访此地的记忆。那一刻,新生活的轮廓逐渐清晰,我开始期待在这座城市找到些什么。曾经不爱出门的我,变得热衷于探索:登阳明山赏樱花,穿梭于中山的小巷,在大稻埕的书店和咖啡馆间流连。我用各种行程填满时间,仿佛不留一丝空隙,却最终发现,内心的某些东西并未因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有所不同。

回想收到交换录取通知的那一刻,我正深陷于青春期的迷茫和早来的“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一段感情即将走到尽头,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无法跨越,焦虑如影随形。在面对与逃避之间,我选择了后者。交换成了一场完美的借口,让我可以暂时逃离困境,哪怕这意味着大学最后一个暑假可能错失实习机会,哪怕我与她的距离将拉开到3000公里,哪怕我根本不清楚逃离之后该何去何从。我只知道,我必须离开。

下课的铃声打破了湖边的沉思,排球场上笑声渐止,草坡上的同学起身,拍去身上的草屑,背起书包走向教学楼。风依旧轻柔,阳光依旧温暖,湖面的波光依旧荡漾。我没有急着离开,因为我知道,属于我的时间还未结束。台北的春天短暂,几个月后,我也将告别这里。回到原本的生活后,这样的午后时光和湖边发呆的闲暇,或许将不再属于我。那么,在这有限的春日里,若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至少,也该学会放下一些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