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4日 星期三

公共场所噪音问题:如何平衡老年人与社会的共存?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公共场所中老年人的身影日益常见。由于年龄增长,他们的身体功能逐渐衰退,例如听力减弱。为了更清楚地交流或使用手机,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提高音量。这种现象虽属正常,但也需要公众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然而,在地铁、公交车或食阁等公共空间,过高的音量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干扰。这些地方往往是人们休息、通勤或专注的场所,若长时间大声交谈或外放视频,特别是在密闭的地铁车厢内,容易破坏他人的舒适体验。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保持适度的音量是一项基本的公共礼仪,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

为了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公共区域增加隔音或降噪设施,如在候车区设置隔音板,或在社区活动中心优化广播音质,确保信息传递更清晰。此外,通过张贴明确的提示标识,倡导使用耳机或调低音量,也有助于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习惯。

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方面,我们应体谅老年人在生理上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能在能力范围内顾及他人的感受。只有在硬件设施和公众意识两方面不断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一个适合所有年龄群体的宜居社会。

上一篇新闻

地铁噪音问题为何难解?市民呼吁加强管理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近期展览有哪些?最新艺术展资讯一览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