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国医生有自杀意愿者是常人的两倍,他们为何不敢求助?

(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多少医生曾试图自杀?哪个科室的医生有自杀想法的最多?产生自杀想法的医生为何不敢寻求心理援助?近期,全球知名医学专业在线平台Medscape发布的《医生的负担:医师自杀报告2023》就上述问题给出了答案。


这份报告调查了29个专科的9100多名医生,他们坦诚地讲述了自杀未遂或出现自杀念头的经历,透露了他们考虑自杀的原因、求助的情况,并涉及医生如何关照自己的心理健康等问题。


Medscape每年都会发布《医师自杀报告》,该调查虽然针对的是美国医生群体,但其中提到的现象和原因在各国也具有普遍性。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当下医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理解这份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压力与困境。


图源:锐景


每10名医生就有1名想自杀


《报告》显示,1%的医生表示自己“尝试过自杀”,9%的医生承认“考虑过自杀”。这意味着,每10名医生中就有1名产生过自杀想法。而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数据,美国成年人中平均有0.5%尝试过自杀,有4.9%曾经考虑过自杀。可以看出,医生群体的这两项比例都达到了普通成年人的2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有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出,医生对各种致命手段更加了解,这一点再加上自杀意念率高,将是更加“令人担忧的”。


这种担忧在中国医生群体中也同样有所体现。例如,据财新网报道,2017年9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一名麻醉科规培医生自杀,死因是过量为自己注射丙泊酚,这是一种会引起呼吸抑制的常用麻醉药品。


医生自杀状况与年资有关吗?《报告》显示,最年轻的医生(27-41岁)中“有过自杀想法”的比例最高。这与美国社会的普遍状况不符,美国自杀率较高的通常是老年人,尤其是45岁以上的男性。而在“尝试自杀”的比例上,不同年资的医生没有差异,均为1%。


同时,年轻医生更倾向于将自杀归咎于医学院或医疗组织(工作单位)。但随着年资的增长,医生越来越不接受这一观点。


美国医生的自杀状况存在微小的性别差异。《报告》显示,有9%的男医生“考虑过自杀”但没有实施,而女医生中的这一比例是11%。男女医生在“尝试过自杀”的比例方面则没有差异,均为1%。


《报告》还指出,有23%的医生感到抑郁,其中有24%达到了临床上的抑郁症标准(例如,不是由常见的悲伤事件导致的、长时间持续的严重抑郁),有67%属于口头上的抑郁(例如,心情低沉、萎靡、难过)


“自从我们开始测量以来,抑郁症就是医学界的严重问题。”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Andrea Giedinghagen说。“太多的工作任务和太少的个人可支配的东西,对任何人来说都很容易导致抑郁症。”她还说,医生仍在面对疫情,虽然现在重症监护室已不再人满为患,但新冠疫情带来的创伤并没有消失。


哪个科室的医生自杀率最高?


对于这个问题,今年的答案是耳鼻喉科。


《报告》显示,不同专科医生之间,自杀意念率最多可相差2倍以上。在今年的调查中,自杀意念率最高的5个专科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耳鼻喉科、精神科、家庭医学科、麻醉科、妇产科。自杀意念率最低的5个专科分别为骨科、肾病科、肿瘤科、风湿科、呼吸科。


不同专科的医生自杀意念率差异显著。 (图源:Medscape)


这一结果与前两年的医生自杀报告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2022年自杀意念率最高的5个专科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病理科、普外科、肿瘤科、传染病科、急诊医学科,自杀意念率最低的5个专科为皮肤科、眼科、骨科、风湿科、肾病科。


再早些时候,2021年自杀意念率最高的5个专科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妇产科、骨科、耳鼻喉科、整形外科、糖尿病与内分泌科,自杀意念率最低的5个专科分别为放射科、儿科、肾病科、内科、泌尿科。


综合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到,耳鼻喉科和妇产科两次进入自杀意念率最高的5个专科。这或许源于这两个专科的医患关系紧张等因素,而国内的情况也是如此。


在国内的社交媒体上,耳鼻喉科医生通过自身经历分析了本专科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经常被叫去急诊,处理鱼刺卡喉、鼻出血、颈部割伤等突发情况,单是鱼刺卡喉,一晚上就能遇到十几个。在这些突发情况下,患者和家属更容易情绪急躁,非常影响医患关系。”“经常面对患者的不理解,许多患者认为耳鼻喉科疾病都是小问题,不需要手术,实际上不是这样。而且这种‘不情不愿’的手术做完后,也容易受到患者‘挑刺儿’。”“耳鼻喉科疾病虽然不要命,但可能严重影响情绪,比如耳鸣和鼻炎,患者天天处在这种焦虑情绪中,会把焦虑传递给医生。”


妇产科同样是医患冲突的高发地。广东省于2015年底做过一项统计,在该省五年内6096宗医疗纠纷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妇产科。北京医调委常务副主任刘方曾介绍说,妇产科纠纷多,主要是妇产科手术多和患者家属心态导致的。多数人认为,孕产妇大多不是患者而是健康人,一旦在孕育生产中出现问题,他们便很难接受。同时保障孕妇和胎儿两人的生命安全,也会增加医生救治的难度。


在上述连续三年的医生自杀报告中,肾病科都是自杀意念率最低的5个专科之一,骨科和风湿科也有两次进入自杀意念率最低的5个专科。它们成为最“保命”的三个专科。


医生为何不敢求助?


来看看美国医生的诉说:


“我害怕受到‘5150非自愿拘禁’(根据‘美国加州福利与基本原则5150条例’,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危险的精神病患者必须住进精神病院,直到获得精神病医师或法官的签字才能被释放)。失去工作,对我未来求职和考执照产生影响。”


“那时候我工作太忙了。而且,那段时间,任何由医生诊断的抑郁或焦虑都要向州医疗委员会报告。”


“不只是最近抑郁。那时候,我感觉不到任何可以信任的人。现在我知道可以向谁求助了,我不会再让情况变得那么糟糕。”


这些都是医生出现自杀意念后不愿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调查显示,有52%的医生表示,自己不需要专业帮助就能处理;42%的医生表示,不想冒向医疗委员会报告的风险。其他原因包括担心被同事发现、担心它出现在自己的保险记录上,以及不信任精神健康专业人士。


出现自杀意念后,你可能因为什么而不寻求专业帮助? ( 图源:Medscape)



2017年发表于《梅奥临床进展》的一项调查发现,在美国的一些州,医疗委员会要询问医生的精神状况,而这些州的医生寻求精神治疗的比例最低。“与非医生相比,医生更不可能寻求精神健康服务,多数是因为获得精神健康服务面临阻碍,或者会在医疗圈留下污点。”《美国家庭医生杂志》2021年的一篇文章写道。


在中国,担心精神疾病确诊记录影响职业发展的状况同样存在。在知乎上,有医生匿名回复了“医生得抑郁症是什么体验?”:“医院的内网可以看到就诊记录,怕被同事发现,一直用的自费卡。在等一线城市的户口,不敢让人知道,怕失去工作就没有户口,小孩就不能上好学校。”还有用户匿名回答:“因为选择了学医,我反而不能像个普通人一样生病,生了病,不得不去遮掩。”


但有专家认为,医生比常人更加强烈的病耻感与他们的自负有关。美国密歇根大学综合抑郁症中心执行主任、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前主席约翰·格雷登说,医生比非医疗人士更容易对自杀的念头感到羞耻,因为“这是一群骄傲的人”。即使一名医生被要求治疗其他医生,也会感到尴尬,因为他们很难接受一名医生可以有两个角色:一个是强大、能干的医生,另一个是受到惊吓、生了病的人。


“承认患有精神疾病就像承认失败一样。毕竟,谁愿意去找一位曾与焦虑作斗争的医生看病呢?谁会想和经历过抑郁症的医生交谈?”有医学生在医生交流平台KevinMD上说。


如果你的同事有自杀的想法,你会如何尝试帮助?对于这个问题,最多的回答是与对方交流(79%)和推荐对方寻找专业帮助(78%)。其他回答包括告知对方的家人和告知上级领导,只有1%的医生选择不提供任何帮助。


在提供帮助方面也存在性别差异。女医生更愿意和有自杀倾向的同事交流,也更有可能引导他们寻求专业帮助。男医生相比之下虽然略显“冷漠”,但他们中主动提供帮助的比例已经较上一年有所上升。


谁来保障医生心理健康?


“医学生如果有抑郁症,还适合当医生吗?”有人在知乎上提问。


“不适合,医生这个职业伴随着很大的挫败感,以及浓浓的致郁风。现在在呼吸内科轮转,7天死了3个,有一个还是跳楼的,心理素质脆弱的能承受么?”有人如此回答。


这位答主的话不无道理。从进入医学院学习开始,医学生就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研究显示,医学生在进入医学院前的自杀意念率与其他专业学生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医学院学习一年后,医学生的自杀意念率达到了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大约45%的医学生表示,他们甚至在开始职业生涯之前,就在高强度训练中感到职业倦怠。巨大的压力,还会导致医学生的同理心下降,对他们成为医生后的执业水准产生影响。


“进入一所好大学、考入理想的医学院、成为有竞争力的临床专业住院医生,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但对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却像打开了一扇通向鬼屋的门,里面有恶魔、令人窒息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想象的挑战。学生们无畏地迎难而上,而我们还在盲目地继续加码。”2016年,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院长大卫·穆勒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公开信写道。当年8月17日,他所在的医学院大四学生凯瑟琳·斯塔斯卡瓦奇跳楼身亡,震惊了美国医疗界。


为了减少医学生的心理压力,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已经采取了行动。2017年,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将医学生前两年的评分体系,从打分制改为“通过-不通过”制,从而缓解医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减少医生执照考试对学生造成的巨大压力,这所医学院退出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年度医学院排名。在这一医学院排名中,医生执照考试和住院医考试的通过率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医生心理健康也需要制度性保障。2020年4月26日,美国纽约长老会艾伦医院急诊科主任洛娜·布林自杀身亡。当时,她所在的纽约市处于新冠疫情高峰,她和同事全力抢救病人,但仍无法避免许多病人死去。洛娜的家人和朋友讲述,洛娜没有抑郁病史,感染新冠病毒后,她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挫败情绪。但由于担心自己被吊销行医执照和被同事排斥,她没有到精神科就诊,最终不堪重压选择了自杀。


洛娜的自杀在美国医疗界引发了更加强烈的保护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呼声。2022年,拜登签署了《洛娜·布林博士医护人员保护法》,拨出1.4亿美元资金,要求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向医院、医疗专业协会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拨款,保障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首部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法案。


中国目前尚无专门保障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法律,但已经出台了相关措施。2020年2月,国内新冠疫情第一波高峰期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改善一线医务人员工作条件、切实关心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线上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安排有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援鄂和湖北省外的医疗人员都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支持。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医院应意识到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保护医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定期组织心理体检,出现问题及时干预;开展有利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等。医院在为医生们安排工作的时候,也应注意得当有序,让医生们轮替休息,保证每位医生的休息时间。


她还呼吁,医务工作者既要积极承担工作,也要防止心理的过度耗竭,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听音乐、阅读心理读物等方式减压。


Medscape今年的医生自杀报告显示,许多医生已经开始了“自救”,例如花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将时间花在活动和爱好上、锻炼、获得充足的睡眠等,这些都可能降低医生的自杀风险。


“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自主调节。”黄薛冰说,“但是如果情况严重,一定要就医。”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的吴麟杰教授和北京和睦家医院心理学家刘辰也曾撰文《你永远不会独行:医疗专业人员的职业倦怠与抑郁》提到,医生往往容易“恃才而骄,因智生悲”。


文章写道:“我们有多少次建议、鼓励甚至告诫我们的患者要照顾好自己,吃好睡好,休息好,告诉他们生病时要善待自己;而当谈到自己时,我们却忽略这些。我们拥有知识和临床技能,但正是我们的骄傲使我们无法遵循自己的建议。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谦虚,首先看到我们作为个人,在身体和心理上,拥有人性的弱点和患病的脆弱;然后我们再专注于知识技能,最终获得帮助自己和别人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 Doctors' Burden: Medscape Physician Suicide Report 2023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3-physician-suicide-report-6016243

2. A Tragedy of the Profession: Medscape Physician Suicide Report 2022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2-physician-suicide-report-6014970

3. “Death by 1000 Cuts”: Medscape National Physician Burnout & Suicide Report 2021

https://www.medscape.com/slideshow/2021-lifestyle-burnout-6013456

4. Medical Licensure Questions and Physician Reluctance to Seek Care fo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https://www.mayoclinicproceedings.org/article/S0025-6196(17)30522-0/fulltext

5. Consistency Between State Medical License Ap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Physician Mental Health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article-abstract/2780002?guestAccessKey=a659d392-ab89-4112-9ac4-7c945d93b368&utm_source=For_The_Media&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ftm_links&utm_content=tfl&utm_term=051821#jld210014r4

6. Medical student's death highlights high rates of physician suicides

https://abcnews.go.com/Health/medical-students-death-highlights-high-rates-physician-suicides/story?id=47006198

7. 怎样呵护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 中国青年网


(了解更多,请关注“医学界”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


来源:医学界

责编:钱 炜

编辑:赵 静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