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馆小哥到银行高管,这位新加坡爸爸说,教育须得摆脱这三点贫穷思维
看点 从面馆小哥到世界一流银行高管,沈文才的人生堪称一场蜕变。谁能想到,在中学时代,他还是个不善言辞的内向男孩。但人生的机会总是更青睐敢于开口和尝试的人,也正是因为摆脱了让自己自卑、退缩的贫穷思维,他才能获得如此蜕变。如今,儿女、学生成长条件都远超于自己童年,在沈文才看来,孩子们更没有理由退缩,更应该摆脱贫穷思维,去争取自己的人生机会。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张楠 编丨Luna
许多年后,站在名校讲台上,对着台下优秀的年轻人们讲述职场技能的沈文才,仍会想起父亲的虾面摊。
读小学时,每逢周末、学校假期,沈文才就会到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帮父亲卖虾面。
小贩中心,是新加坡政府为了管理街头的无牌熟食小贩而建。熙熙攘攘的,挤满了售卖各式小吃的摊贩,有卖鱼丸面的、卖鸡饭的......还有沈文才父亲的虾面馆,卖油面、米粉和粿条。作为维持全家开支的营生,面馆每年只休息一天——大年初一,第二天便开工迎客。
“市井气”十足的小环境里,年少的沈文才,常只顾着低头干活,从不跟客人闲聊说笑。父亲还批评儿子“傲慢”,家庭聚会上,也不见他跟亲戚们寒暄。
如今再回想,沈文才也只得苦笑,“不是不想,而是不会。真是苦恼了很多年。”
沈文才
常年受困于不擅长表达、沟通,沈文才的成长经历一点儿也不“光鲜”。在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经历中,他还备注着“因为缺乏社交技能,工作表现极差”。
今天的沈文才,已然是一位标准的成功人士。他曾先后任职于渣打、花旗和瑞士银行,最高做到董事总经理。在瑞银投行工作時,他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兼任副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也纷纷伸来橄榄枝,聘请他担任客座讲师。他还写了本书,《讲好你的故事: 66小行动改变人生剧本》,给不少年轻人指点迷津。
有如此经历,许多人都会对他的故事脑补出一篇“小镇做题家”的逆袭爽文来。实际上呢?逆袭是有,“爽”却不多......
从小面摊走出的银行高管
沈文才至今还保存着自己学生时期的成绩报告,已经有点泛黄的纸上写着:“很乖,可是有点胆小、讲话很小声,要更努力学习,也要跟其他同学多交流。”
沈文才中学时期的报告
要往根里说,或许跟内心的自卑有关,家境贫寒、自己又生得瘦小,加上先天性的哮喘,母亲还常年嘱咐他,不要剧烈运动......找不到什么共同爱好去跟同龄人打开话题,又不善言谈,无论是老师、父母还是自己,提起“少年沈文才”都只说,是个害羞的男孩。
于是,成绩也差得有些离奇。历史、数学、英文、文学不及格、很多科都不及格......
小六毕业、升入初中,换了一个环境,也没发生那种“金手指”一般极具戏剧性的变化。
那时候,新加坡学校也是只盯着分数,老师们抓成绩还忙不过来,也没什么心思去探究旁的,更别说一个各方面都不突出的孩子;母亲是文盲,父亲没上过学,希望孩子上进,但也不强求。父亲对他说,书读不好也没关系,将来也可以接手家里的虾面摊。
但年少的沈文才,难免不甘心。他想,“我是不是什么都做不好?”
摆在眼前的困境太多,沈文才甚至一时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那时候,学校里也是“应试教育”那套,沈文才权衡一番,觉得数学比较容易提分。
为了专攻数学,沈文才把过去十年的历届考卷翻出来,每一题都做到了10遍以上。一番亚裔式“寒窗苦读”,夸张到什么程度——
简单的题目,读完题干就已经有了答案;
哪些习题册后面的哪几个答案印错了,他也门儿清;
刷题刷久了,沈文才还摸索出一套心得:一道题做个十遍之后,隔一天再做、隔一周、一月、一季再做,才能“刷”出忘不掉的效果。
方式虽粗糙,但好在起了作用,还有些意外之喜。
一方面,数学成绩好起来了,沈文才发现,物理这些相关的学科也不那么难攻克了;另一方面,从考试不及格到全班第一,还引得不少同学会主动来向他请教问题,社交的局面也打开了,某种程度上说,这比成绩本身对他的鼓励还要大。他开始有了一点自信。
沈文才发现,自己自卑的根源,可能还是出在不会跟人表达、沟通的问题上。所以,他一边忙着刷题提升成绩,一边也逼着自己去改变性格。从小学到中学、高中、再到大学,每换一所新的学校、一波新的同学,就以一个新的、更外向的形象示人。
用今天的话说,这叫“人设”了。不过对于当时的沈文才来说,更像是一个够得着的目标,想象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给新同学留下个外向、大方的印象。
而且,每到一个新环境,他也逼着自己去更新语言技能。小学时讲闽南语、中学讲普通话,到了高中、大学,又开始死磕英语......语言对沈文才来说一直是个难关,所以大学时,他选择了读机械工程,因为“跟数字打交道就好,不用讲话、不用写作。”
摆脱教育的贫穷思维
才能看见可能性
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性格内敛、又怕说话的男孩,后来会成为银行高管、又或是拥有百万粉丝的领英博主,还专门教人沟通、表达的技巧。
回想自己的经历,沈文才说,父母虽然未曾帮他在人生关卡上做决定,却也从不限制他自己的人生道路,甚至希望他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尝试接触。15岁时,父亲甚至让他尝试烟酒。结果,他到现在也不喜欢抽烟、喝酒。
如今,已经为人父的沈文才坦言,自己并没有父母那么大胆,让孩子尝试任何事情。但一定要让孩子学习面宽阔,因为你不知道未来打开机会的是哪扇门。
01
不要急于否定自己
大学学了四年工程,也做过相关的实习工作。沈文才觉得,随大流、去做一名工程师,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把视野放到了机会更多的金融行业。
他主动给一家金融机构的招聘经理发了邮件,简述了自己作为工程学生对金融的看法,没想到收获了录取信,就这样一脚踏入了金融圈。
尝试写作亦是如此。沈文才至今也觉得自己不擅长写作,但有想要分享的,就以简单的、短的字句去写,还有照片。而且,结合他的工程思维,一个小故事,他还会习惯性地提炼出3-5个要点。没想到,这种写法反而让他在社交媒体的兴起中收获到更多人的偏爱。
“所以我比较相信,很多关键时刻,选择做困难的事会更好,成功了很好,不成功便可以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沈文才曾申请普林斯顿博士研究生项目被拒,但他也从不避讳跟学生们分享这个故事,“有点糗,但至少是个经历,证明我可能的确不那么适合学术工作,那我就专心在工作上。”
最关键是,不要急着比别人还先否定自己。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金融行业感兴趣,但又怕热门行业,自己“卷”不过;很多父母也倾向于让孩子早早“稳定”下来,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但沈文才觉得,这种“避开任何有风险的选择”,就是一种典型的“贫穷思维”。
在金融圈工作,压力的确不小。一同竞争的,不仅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还有不少家里自带资源,打个电话,几千万的单子就来了。
“我一穷二白的背景,也不是学校里第一流的人才,也有机会。为什么你们还没试就拒绝掉可能性呢?”
02
不要只学那些会赚钱的技能
而“贫穷思维”的体现之二,就是只去学那些看上去能挣钱的技能。
对比自己求学时的场景,如今新加坡的教育开放了很多,也有很多国际学校,鼓励孩子去尽可能多地尝试、涉猎。
但是沈文才觉得,这些尝试,还是在被成年人以一道“有用”与否的标准筛选、衡量着。比如说,有升学优势的编程、第二外语就很鼓励,反之,打游戏、看漫画就要合理引导、尽量规避。
在沈文才家里,孩子们想要学柔道、攀岩、学编程,他就帮忙报班去看、去体验;他们想要在家里看动漫、打游戏,也可以。孩子读小学时,学校组织孩子去印尼的贫困地区去帮助改善当地的学校,他比孩子们还积极,鼓励他们一定要去多做些事。
这也源自于沈文才从职场上积累到的一些观察。他一直对电子产品感兴趣,很少人在用苹果电脑的时代里,他就已经是“发烧友”了,等到后来流行起来,同事、领导都来请教他,有一次还被大老板邀请到家里去了。
沈文才后来申请调上海、香港,大老板爽快地就批了。
他管这叫“红酒技能”和“招牌技能”。在西餐厅,红酒是最能赚钱的,但是招牌菜却通常是别的,有时甚至可能是免费的前菜土豆泥。对沈文才来说,金融领域的专业技能,是他的“红酒技能”,赚钱要靠这些,但看起来毫不相关的苹果电脑兴趣,却成了他的“招牌技能”。
在学校里也是如此,标化成绩、竞赛、科研项目,都是一个孩子的“红酒技能”,但却不足以打动名校、抑或是实现更长足的人生目标。而很多看起来天马行空的兴趣点,却更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招牌技能”,让他脱颖而出、不可取代。
03
别怕麻烦别人
还有一个常见却不易察的“贫穷思维”,即对身边可利用的资源视而不见。
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沈文才特别理解那种“怕麻烦别人”的心态。“经济能力不够,总担心自己是不是能回报别人,那索性不麻烦好了。”但只要稍有社会经验的人就都明白,人与人的链接,就是在互相麻烦中建立起的。
但同时,他也不主张那种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结交方式。跟人打交道,真诚才是最大的“必杀技”。非要归结一下,“求教”是沈文才比较常用的一招社交技巧。
他曾建议自己的学生,对什么行业感兴趣,不妨直接尝试联系行业大佬,可以采访做内容、也可以邀请他们直接去学校开讲。“资深的专业人士也有分享欲,学生也拓展到了人脉,这不就一举两得?”
而且,沈文才说,学生身份本身就会为他们带来一定的资源倾斜,比如大学生给世界各地的行业专家写信,很有可能收到回复;中小学生想做个社会项目,大人们也大多会支持、帮忙。
“一个不糊弄自己的人,别人不会觉得帮助他是一种麻烦。”
长成有趣的大人
比名校重要得多
和从小在小贩中心里泡大的沈文才相比,他的一双儿女,成长环境已大为不同。由于父母工作关系,他们曾辗转于香港、新加坡,也换过几次学校,试过公立,觉得约束太多,就换到了国际学校,目前在读新加坡一所IB学校。
哪种成长经历更好呢?沈文才说,时间线不够长,还看不出来。
“要说见识、视野,他们肯定比我那时候要强得多。我总觉得,读到大学时,我也还是一个很无知的状态。但对于学校里不教的事,他们当然还没什么意识。”
有时候,沈文才去大学上课、或者出去办签售会,如果孩子愿意、有空,就带着他们去看看。也不是非要灌输给孩子什么,主要是,沈文才想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上有这么多有趣、无趣的事情都在发生,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想成为怎样的人呢?
沈文才的签售会
大女儿明年就要申请大学了,沈文才却并没有跟孩子说过要“爬藤”、“冲名校”的话。
一来,沈文才羞赧一笑,“我本身也没有去读很好的大学,感觉也没什么立场去要求他们。”二来,从事大学生职业教育的这几年,沈文才越来越感觉到,名校是柄双刃剑。
他看过很多名校生,在学校里意气风发,进入职场后却越来越沮丧。“名校生的同学都比较厉害,所以竞争压力也大,一比较就容易心理失衡。而且,他们也会有盲点。有时进到最好的学校只能说明你读书厉害,并不代表你工作也厉害、社交也厉害。”
相比名校,沈文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长成了大人、进入了职场,也不要丢掉自己身上那些独特的东西,有时候,这甚至反而会成为加分项。
沈文才有个MBA的学生,最近刚刚进入某家全球顶级投行。而且,MBB(麦肯锡咨询公司、贝恩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公司,指全球营业额最高的三家管理咨询公司。同时,他们也被认为是行业里最负盛名的雇主。)中,他拿到了其中两家的offer。
后来,学生告诉沈文才,就是之前线上课,沈文才用Zoom,没有共享屏幕,直接在屏幕上、自己脸旁写起了字。天然容易被这种酷炫的“黑科技”吸引的大男孩,就特意请教沈文才,还玩心大发地买了一整套装备,研究了起来。后来面试,这个小炫技就吸引到了雇主。
还有一次,沈文才听同事聊起,面对一大堆候选人“优秀得千篇一律”,他们筛选简历也很纠结。然后看到了一个候选人在简历里写着“会开货车”,其实这跟他申请的银行职位并不相关,基本以后也不会用到,只是面试官还是很自然被勾起了好奇心。
可能他喜欢开车,所以特地去考了个比较有难度的牌照,也可能他的经历比较独特,有做过开货车的工作,但这都不重要,主要是有了这个话题钩子,再聊下去,拿下工作的成算也就比其他人高出不少。
当然了,追求职场的成功也不是人生的全部要义。这也是为什么,沈文才更要强调,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是比进名校、拿到高薪工作更重要的事。
“我工作了二十几年,还在学习。我学过室内设计、帆船,前阵子还在学视频剪辑,我想看看小红书是怎么玩儿的......还有好多事儿想去尝试啊!”
沈文才的TED演讲
听着沈文才的话,外滩君也不禁感慨,如果说沈文才父母最大的教育智慧,便是给了他走出面馆、奔赴远方的底气,那么对于沈文才的孩子来说,有爸爸这个鲜活的成长榜样,他们又怎会不明白,人生广阔,才会过得有乐趣、有意义。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