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目前土地财政难以持续,而这又是我们集中劳动剩余办大事的必要手段,在前期房产税无法完全覆盖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房地产转型新模式,也就是新加坡模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新加坡模式下的房地产是如何发展的,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新加坡被认为是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所谓的新加坡模式,其精髓在于让保障的归保障,让市场的归市场。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住房模式”源自新加坡的开国领袖李光耀“居者有其屋”的理念。

1960年,新加坡成立建屋发展局(简称建屋局、HDB)。新加坡所有的公共住房均由建屋局负责规划兴建,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阶层购买。所谓“组屋”,就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故房子的所有权属于政府。组屋,优先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严格控制售价(一般为市场商品房的5-6折),同时,政府严控组屋转售,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一生只有两次购买组屋的机会(一次服务基本自住,一次改善),只有住满一定时间方能转售,且只能转售给符合条件的人,相当于消减其投资价值。这部分房产能够容纳新加坡80%左右的人口,充分保障的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房屋居住属性。

另一方面,剩余的20%的富裕人口可以通过市场选择私人住宅,也就是市场化定价的商品房,这部分房产不限制购买,不限制价格,完全由市场供需定价。

所以,这种2、8分布的住房模式就形成了,既能满足普通民众的住房居住属性,又能保留房地产的市场经济。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当然,新加坡模式意味着地方必须摆脱对房地产和土地财政依赖,有关部门主动让利、承担公共住房责任。组屋制度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新加坡对住房市场强有力的政策干预和规范引导。我们来看看,新加坡政府是如何制定政策的?

新加坡组屋的建设用地大部分自国家直接转让,但也有一部分是从社会征收的。为此,新加坡颁布专门的法律,根据《土地征用法》,建屋发展局拥有强制征地权力,公共住房建设用地能以远低于市场价,也就是房产开发商的拿地价格。而且,所有征地成本均由政府承担,土地使用权为99年。

同时,新加坡通过颁布《中央公积金法》,同时成立中央公积金局。购买组屋的居民在缴纳首付之后,分期付款的资金就来自公积金账户。这里稍微解释下,避免先入为主。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不同于我国,并不是只能用于租、购住房,房屋装修等。除用于住房相关,还可用于、医疗保健和一部分保险,公积金存款也可用来投资。

当然,很多人会有疑问,新加坡组屋这么好,就没有富人或者有权势的人通过其他非法手段获取吗?其实,无论哪个国家,管理机构都不可能一清二白。对于这个问题,新加坡的办法有两个。

一方面,从根源上区分商品房和组屋的差别,组屋选址一般为边缘地带,这样做拆迁量少、地价便宜。同时以家庭居住小面积住房为主,居住密度较高。当然了,既然是福利性质的住房就不可能像豪宅一样建在市中心,各种配套优良,面面俱到。同时,前面解释过组屋换购转让限制严格,只能封闭流转。这样组屋在有钱人眼里的居住价值和投资价值就双双跌落。这种做法就好像古代赈灾要往粮食里面掺沙子,因为只有这种不好的粮食最后才能真正落入灾民的手中,不被中间官员贪污。

另一方面,新加坡采用严格的购买审查制度。组屋制度是新加坡居民的一项福利政策,背后有一套严格的审查和分配制度。

在新加坡,想要购买新组屋的申请人必须是年满21岁的新加坡公民。申请人在本地或海外不得有其他房产,且在过去30个月内没有处置过任何房产。此外,还要查看申请人的家庭构成状况和收入上限。如果想要更换买卖,需要在新购的组屋住满5年后才能在市场上出售或者转租。最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

通过上述制度,新加坡的房地产政策可以有效地控制房价。实行的住房保障政策,确保低收入家庭也能获得住房保障。新加坡作为世界上解决住房问题最好的国家之一,有许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事实上,我国也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在公开场合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未来深圳市60%市民将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

作为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深圳,在住房改革也迈出了第一步。

2023年1月17日,深圳作为改革示范区,推出共有产权住房售价为市场参考价的50%,实行封闭流转,不可入市交易。同时不再建设安居型商品房。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这条政策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

以前我们所建设的安居房规定,10年限期后是可以转正的,像商品房一样在市场买卖。

未来的共有产权房:不可以在公开市场买卖,即便是过了5年限期,也只能内部小范围指定人群交易,也就是文件说的封闭式流转。

封闭式流转,这也是新加坡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能够让这部分房产的投资价值大打折扣,不再成为资本追逐的投资标的,自然也就不会有以前安居房的权利指标和利益输送。只要有巨大的获利空间,社会上真正的底层群众就住不了保障房。

我们可以展望一下,将来深圳房地产结构格局是40%的商品房,60%的共有产权和公租房。虽然公私比例对比新加坡还有差距,但这是深圳的住房改革非常积极的一步探索。

当然,深圳如果采用“新加坡模式”,实施起来比新加坡更有难度。毕竟深圳是城市,新加坡是国家,深圳要面对外省人口流入。

深圳面临的困难有很多:

首先, 深圳相比于北京,占地面积小了很多,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大。这就造成地方政府掌握的未开发土地资源不足,没有廉价的土地成本,很难推进保障性住房。

其次, 在住房改革初期,很多政策都在摸索之中,需要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和公正的监管。

再者, 对已有商品房业主的利益不能做成明显的损害,也就是保证他们不闹事。

最后, 地方政府的发展还需要从土地财政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实现经济转型,尽可能少的依赖土地财政。

以上每一点要做到说实话都难于登天。说道这里很多人会比较悲观,但是,万事总有第一步,不能因为有问题,难推进,就永远不迈出第一步。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楼市转型新加坡模式

除了上述政策层面,我们在房屋确权联网等技术层面也在发力。2023年2月1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述,本部门已完成任务量最大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调查工作,第一次全面摸清了我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的“家底”;第一次形成了反映房屋建筑空间位置和物理属性的海量数据库;城乡房屋建筑第一次有了“数字身份证”。这就是说目前国家已经能在全国范围内掌握房产的具体信息,为住房改革在技术上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越来越多的政策和技术问题正被解决,也就是为迈入新加坡模式道路扫清障碍。虽然住房改革现在连半步还没迈出,但一只脚已经抬起,能不能落下站住需要我们拭目以待了。

之前我们也聊过,土地财政不可持续,需要统筹协调全国地产市场,进行住房改革。至于改革何时到来,我们要抱有信心,同时要保持耐心,我相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必不会遥远。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聊了新加坡模式下的住房政策,也预测了未来我国楼市改革的方向,信息量较大,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多多交流,也麻烦大家点赞转发支持一波,非常感谢。

上一篇新闻

探索新加坡:一个融合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国家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的戏剧和话剧文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