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近来,在国际舆论场上,多国政要先后就中美关系发出警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法国军队总参谋长弗朗索瓦·勒库安特、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以及美国前国家安全问题基辛格等先后就中美关系发出警告的声音。

他们或劝诫以美国谨慎行事,不要挑起与中国的冲突;或表示不会在中美之间站队;或劝诫美国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尽管声音不一,但其中有一个共识,即这些国家不希望美国激怒中国,进而引发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甚至发生冲突。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中美关系恶化非众望

无论“别激怒中国”,还是类似于表态不在中美之间站队,希望美国谨慎行事这种劝诫的声音,其中不难看出这些国家对中美对抗的担忧。这些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中美持续的紧张对抗不仅于两个当事国无益,更可能给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类似于“别激怒中国”,或者表态不站队的声音背后,也暗含着一个客观事实,即这些国家政要看到了今天中国的强大,并且认识到他们可能既承担不起被拖入中美对抗的代价,也无法为了美国而完全割舍从对华经贸关系中获得巨大利益的诱惑。

虽然自二战以来,美国就一直是超级大国。但是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已经开始跃居世界前列。

从中国的经济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一百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国家精准的扶贫政策,使得中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军事上,中国也发展成为了第三大军事强国。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外交上,据政府统计,截至2020年10月,中国与18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11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的全球朋友关系越织越广而密。而且,中国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和国际政治平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很多地区性问题与全球性问题的处理都离不开中国。

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不仅交了一份比较漂亮的答卷,同时在疫情向全球蔓延时向数十个国家派出医疗专家组,向一百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提供数百批抗疫援助。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与中国相比,美国虽然能够给其盟友及合作伙伴带来军事上的安全保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亦能在经济上给这些国家带来极大的贸易与投资利益。更何况,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越来越被共同利益绑定,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已非过去可比。

当然,即便是美国的盟友与合作伙伴迫于其压力转而选择支持美国,但是这些国家能做到全盘倒向美国,在整个对华关系上都紧追美国的步伐吗?

就现实情况来看,应该不太可能。除非美国能够亦能在经济上给予它们更大的利益,又或者中国采取了激进的对外行为危及这些国家的根本利益,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太现实。其实,美国自己也知道是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说服朋友与合作伙伴来共同制衡中国的。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5月21日的《日经新闻》报道,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明确表示,菲律宾不会在新兴超级大国中国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之间站队,并敦促大国不要为了谋求主导地位而损害小国利益。

他表示,争端必须“根据国际法和平解决”,“这场新冠大流行告诉我们,零和博弈是徒劳无益的。伤害一个人的事情最终会伤害到其他人。”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菲律宾更加关注的经济增长问题,希望能够通过贸易和投资来刺激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也曾在多个场合发言,表达了其对中美对抗的担忧,担心两国关系的恶化会危及两个当事国的同时波及世界其它国家。他指出,要美国接受一个更强大版本的中国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但是它必须承认中国是现实存在,并不会消失,可以去影响它,但不可能改造它。

实际上,即便是美国的盟友,他们也不见得就都愿意在中美关系上选边站。也许在部分问题上,这些国家或许会迫于美国的压力而跟随美国的步伐,但是不太可能在整个对华关系上全盘跟着美国走。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拜登政府与美国舆论

从拜登上台后的一系列对华举措,以及美国媒体对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对华政策的解读分析来看,将中国视为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这一论调在美国大有市场。

自拜登上任以来,先是将中国列为美国“最严重的竞争对手”,给中美关系定下了“战略竞争”的官方基调。

随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实际行动。任命多名对华鹰派人士;推出高达2.3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参议院通过针对中国的《无尽前沿法案》;拜登发声明再炒新冠病毒溯源问题;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政策高级协调员的库尔特·坎贝尔(Kurt Campbell)称美中“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

可以说,为了应对中国的竞争压力,美国不仅从双边的角度出来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对外政策,更是积极利用多边关系,试图通过强化与其盟友和合作伙伴的关系,从意识形态、地缘战略及经济与科技等领域全面协调对华关系。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拜登政府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在国际上引发了对中美关系的担忧,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高度关注。从目前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及美国国内的舆论来看,对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一致的看法:

(1)美国朝野上下一致认为中国是美国需要关注的重要对象

在奥巴马和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对中国关注的主要部门是国务院和国防部。2月9日,曾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负责亚洲政策,并做过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顾问工作的美国企业研究所亚洲安全专家埃里克·塞耶斯(Eric Sayers)表示,在十年前,让国会关注中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但在拜登上台后,这种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美国的财政部、商务部、能源部、司法部及教育部也对中国投向了极大的关注,而且中国更是成为美国国会的重要关注对象。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关注中国,成为了美国两党的共识。为在与中国竞争中获取优势,美国积极拉拢盟友与伙伴关系,共同协调对华关系。在亚太地区以美日澳印四国对话机制为平台,在涉港、涉疆、南海、台海、经济和技术问题上大打价值牌、战略牌和经济牌,希望能够起到围堵中国的目的。

(2)中美竞争将是新常态

在美国看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累积的实力,以及中国的人口规模,对其霸权构成的挑战是极具潜在可能性,会在军事、经济和技术等领域带来全面的威胁。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整个国际形势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全球不稳定、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国间的博弈日益加深。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再度带来重大的外部冲击,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和贸易萎缩,同时国家间的结构性洗牌和大国间战略博弈也愈加明显。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中美各自及两国间的关系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衰退、民粹主义愈演愈烈、暴露于疫情下的制度性缺陷和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然而,中国虽然是最先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国家,但是中国凭借强大的领导能力、社会制度优势及累积的经济实力交出了一份优异的防疫抗疫答卷,而且中国在去年是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为此,有美国人士指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还有一个原因,即中国模式吸引了很多非民主国家的精英。

埃里克·塞耶斯指出,紧张的中美关系将是新常态,他认为中美关系恢复某种形式的积极关系的可能性很小,在他看来,如果紧张关系有助于削弱中国损害美国利益的能力,美国政府会更倾向于接受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但他同时也指出,美国官员仍需要寻求有效的办法来避免不稳定,尤其是军事领域。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5月19日,美国杂志《外交政策》副主编詹姆斯·帕尔默在分析17日参议院通过的《无尽前沿法案》时表示,这项议案是旨在消除美国对中国在技术上超越自己的担忧,他称这项法案预示着战略竞争新时代的开始。

在他看来,美国与中国的竞争已经成为了美国两党的共识,是两党合作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他表示,与中国的竞争将是拜登政府与美国未来政府外交政策的重点。

(3)不提倡美中“新冷战”的说法

与美国的政客相比,美国学界部分人士并不认为美中两国之间的竞争与美苏之间的竞争一样,他们不认同“新冷战”的说法。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3月24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教授柯庆生(Thomas J. Christensen)在《外交政策》上发文表示,美国与中国的竞争是有限度的,双方之间不会出现新冷战。他通过将美中竞争与美苏竞争作对比分析,指出美中出现冷战需要三个基本且相互关联的要素:

第一,中美并未在全球范围内针对第三方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

第二,高度全球化的世界无法被严格划分为相互独立的经济集团;

第三,美国和中国也不是对立同盟体系的领导者。

然而,实际情况就是这三个因素都没有。故而,“新冷战”的说法并不成立。柯庆生还指出,如果美国单方面对中国采取不合时宜的冷战立场,可能会破坏美国与印太地区盟友与合作伙伴强化合作的努力。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而美国的部分政客鼓吹美中“新冷战”的说法,目的是通过此种说辞给美国民众制造危机感,以在与中国竞争时赢得国内的舆论支持和在国会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当然,也不排除美国试图通过这种诋毁中国形象的舆论造势的方式来获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同时也能削弱中国的国际舆论基础,为美国打压中国的行动凝聚国际共识。

观察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到,这种手法其实并不少见。作为长期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超级大国,非常善于利用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大旗,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舆论引导、渗透。如冷战期间美国对苏联的和平演变计划,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攻击等。

面对美国针对中国采取的舆论战,中国在保持高度警惕的同时,也要灵活且主动地对外进行反向的舆论引导,提高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理性看待中国崛起

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还是中国自己,看待中国崛起都需秉持理性。

就中国自身而言,今天的中国虽然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强大。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仍面临不少现实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以美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打压的政策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

美国意图打压遏制中国,不仅仅是双边层面的,它还积极在国际社会拉帮结派,试图构建多边对抗中国的联盟。即便今天的中国能在经济和外交给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带来利益,但是也不可否认,中国的崛起确实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恐慌,尤其是在中国周边。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美国在背后的煽动。但是无论怎么样,中国在看待自己的发展壮大时应该更多一些理性,或者说是多点低调。对外交往中,在秉持底线思维的基础上实行有理有力的灵活外交。

美国需要端正心态,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首先,中国的崛起是既成事实,正如一些有识之士所说的那样,美国要学会接受中国的发展,努力找到两国的正确相处之道。

美国前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就曾表示,虽然两国因为相对实力的变化、文化差异、政治制度差异等因素引发双方关系的紧张,但美国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崛起是无法阻止的,美国需要找到与中国的相处之道。

其次,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了一个相互依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日益密切。在今天这个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国际社会,美国试图通过像过去冷战时期的政策来遏制打压中国的崛起。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从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整体上是不可能阻挡中国前进发展的步伐的。

最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建立在和合文化基础之上的。

纵观古今,中国都不是一个好战国家。所以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好,还是其它相关国家也好,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崛起并非是一个带有威胁性的崛起。相反,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承担自身的大国责任,为周边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拜登上任以来的国际舆论和美国国内的舆论来看,中美关系受到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国家政要劝诫美国不要挑起与中国的冲突,不希望中美之间发生持续的对抗,期待中美之间的争端能够通过政治对话来进行解决。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中国也屡次站出来表达了中国的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曾表示,中国发展的目标是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同美国争高下、拼输赢。中方致力于同美方发展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关系,同时将继续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但是,从美国近来的一系列举措以及以往的中美交往史来看,美国很有可能会选择性地解读中国的立场,甚至会歪曲抹黑中国的立场以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舆论主导权,好借机拉拢盟友与伙伴关系来打压中国。

虽然美国的多数盟友、合作伙伴关系与中国有着重大的经济利益联系,但是也不排除它们为了安全等其它方面的利益转而疏远中国。不管怎么样,中国需要做好通过更多的对美政治外交互动来塑造美国对华政策的心理准备。

“别激怒中国”成国际共识,美国舆论场开始发生变化

可以预见,两国的互动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当然,美国也需要学着接受和适应时代发展和中国发展的变化,摒弃过去的唯我独尊和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

上一篇新闻

隔夜美股 | 三大指数齐跌 美国市场重演股债双杀 金价创两年来新低

下一篇新闻

融资发布丨新加坡时尚电商平台Zilingo获5400万美元C轮投资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