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中国派遣军62万大军深陷中国战场,东军73万屯兵我国东北对苏联虎视耽耽。到底是南下还是北进?日军为何最终剑指太平洋?
后来,日本选择与美国开战,偷袭珍珠港,对美展开全力一击。自此,日本人便敲响了通向地狱的丧钟。
日本当时的战略思路,是想驱逐欧美列强在亚洲的势力,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在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关东军先后在中国境内挑起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与苏军发生武装冲突,以武力试探苏联的虚实。但日军踢到了铁板,这两场战役都遭到惨败。
很多人一提到诺门坎战役,就会想到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被苏联红军的机械化部队痛揍。但实际上,在诺门坎战役中获胜的苏联,付出的伤亡和代价比日军还大。虽然苏联无论从装备、人员素质、弹药消耗量各方面都完全碾压日本,但是终归以惨重的代价取得了胜利。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吧:
诺门坎战役苏军作战物资消耗量:8万吨。炮弹炸弹消耗量:3.1万吨;
诺门坎战役日军作战物资消耗量:低于2000吨。炮弹消耗量:低于1万发,不到500吨;
诺门坎战役苏军伤亡:2.5万人
诺门坎战役日军伤亡:1.7万人;
对比一下中国的抗日战争,南京战役日军炮弹消耗量为30万发;八年抗战中国消耗的弹药有多少呢?主流的说法是20万吨。
所以说,日军由于诺门坎被打怕,而不敢北进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1941年,即使苏联远东部队回援莫斯科,仍然有130万大军在远东防守日本。更重要的是,远东地区资源当时还未来得及开发,所以日本北进西伯利亚,没有油水。
还有个说法是由于苏联的高度戒备,日本对苏联没法突然袭击。在历史上,日本的多数对外战争,都以突然袭击开始的,日本力图在战争初期,就对敌造成最大限度的打击,以取得战略上的主动,这可能跟鬼子的民族性有干系。日本人是个喜欢搞突然袭击的民族,甲午战争、日俄、九一八、卢沟桥,东南亚,新加坡、珍珠港等等,无一不是悄悄地进村、偷摸地下手。
日本之所以南下对美开战,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对日本的贸易封锁。不得不说,日军侵华,其物资绝大多数都是由美国人“提供”。抗战之后,在中国政府的不断抗议与斡旋之下,美国最终在珍珠港事变爆发前断绝了美日贸易。
从某种程度上,美国人的釜底抽薪才是日本对美开战的导火索。1941年7月美国冻结日本在美储存的1.3亿美元资产,全面施行石油禁运和钢铁禁运,要日本停止对中国的侵略。美国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日本,多年来日本陆军打得热火朝天,这早已让历来深信“陆军马鹿”的日本海军按捺不住,整天大骂陆军马鹿的海军马鹿们早已摩拳擦掌按耐不住寂寞,导致了日本在“武运长久”的道路上南辕北辙,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