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海峡之战:12艘战舰vs整个海军的不对称打击


公元16中世纪中后期,马六甲海峡的两岸始终处于三足鼎立状态。以苏门答腊岛为核心的亚齐苏丹国,始终雄踞南方而图谋称霸一方。位于北面的柔佛苏丹国,代表着本土马来势力的切身利益。至于夹在两者之间的马六甲城,则是葡萄牙帝国联通东西方航路的坚固枢纽。彼此间的边界都十分模糊,永远呈现出纠缠不清的糟糕状态。

因此,所有发生在该区域内的军事冲突,都很容易从双边对抗升格为三角互害。甚至于在某方的部队开拔后,还必须在半途中临时更换任务与攻击目标。例如爆发于1577年初的新加坡海峡之战,就是这么一场充斥着混乱和无序的意外事故。

位于南北两翼的亚齐与柔佛苏丹国

早在1570年代初,数个亚非拉国家为反抗西方霸权而联合,建立了横跨大洋两岸的印度国王同盟。同为葡萄牙海权扩张苦主的亚齐与柔佛,也几乎在相同时间段内收到过入盟邀请。其中,前者还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重要东方盟友,便义无反顾的答应出兵牵制。以至于在稍后的数年时间里,苏丹阿里一世频繁动员大规模部队,给困守马六甲的少量驻军以极大震撼。

葡属马六甲城 经常沦为众矢之的

然而,亚齐人的积极响应,却惹得对岸的柔佛苏丹很不高兴。尽管其王室就源自被征服者鸠占鹊巢的前马六甲苏丹国,却时常感觉自己的穆斯林教友比基督教对手更具威胁。这主要是因为柔佛的领地横跨海峡两岸,必然因亚齐势力的飞速扩张而蒙受重大损失。特别对阿鲁地区的反复争夺,一度让双方的关系将至冰点。甚至还闹出了阿劳丁二世兵败被俘,客死敌营的侮辱性事件。因此,柔佛苏丹国虽在口头上承诺参加联盟,却从未有任何实质性的军事行动。随着战争的胜利天秤逐步倒向葡萄牙方面,自己也再度为气急攻心的亚齐人所惦记。

仿造西方样式建造的大型亚齐桨帆船

公元1575年,阿里的亚齐舰队又一次折戟马六甲,便彻底将攻略重心调整到本地王公头上。因为只有先在更有纵深的马来半岛开辟领地,才能从整体上完成对基督徒控制区的全面合围。所以,新一批远征军的预设登陆点,便从马六甲河转向东面的新加坡海峡。真正意图自然是要占据柔佛主城,让亚齐王室成为区域内最独一无二的圣战者代表。为此,他们重建打造出40艘装备土耳其枪炮的加莱桨帆船战舰,并用配备类似武器的100多数小型辅助舰船予以协助。希望利用技术层面的不对等优势,完成对阵营叛徒的雷霆万钧之击。

早期的葡萄牙盖伦大帆船

另一方面,印度同盟战争的爆发和蔓延,也迫使葡萄牙人重新加强自己的东方军事力量。原本已逐步退化为只使用小型舰艇的近岸巡逻队,如今又再度获得大帆船增援。虽然数量依旧非常有限,所能涵盖的防区也不广袤,还是能对局部的形势走向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在战争末期,印度西海岸的情况已趋于稳定,便可将更多船只派往海峡附近。

葡萄牙舰船上的炮手

公元1576年底,由马蒂亚斯率领的2艘盖伦帆船,便匆匆由果阿开往马六甲。她们此行的首要目的,是要为当年从日本返回的另外2艘货船护航。在完成这项非常轻松的任务后,一行人又决定再为刚刚起航的第二批船只送行。尽管对方是拥有3艘全装帆船和7艘桨帆船战舰的庞大编队,马蒂亚斯还是下令尽快追赶上去。结果却遭遇意外,同拍马杀到的整支亚齐海军迎头相撞。

大部分亚齐战舰 都是对同期欧洲军舰的复制粘贴

事实上,超过150艘规模的亚齐战舰,正是从他们苦心控制的阿鲁地区起航。原先的任务应该是从新加坡海峡进抵柔佛,而不是直接强攻坚固的马六甲要塞。但经历数年战争的葡萄牙人却对此并不清楚,甚至猜测对方是要拦截刚刚离开该水域的访日船队。因而毫不犹豫的上前发起挑战,倒逼着亚齐人必须在登陆前先击败自己。后者也意识到情况有变,却不愿意在危险的深水区与欧洲人的主力舰遭遇。因而在足足2天时间里,都尽可能将所有船只都贴着海岸缓慢前行。任凭葡萄牙大帆船在外围发炮挑衅,也丝毫没任何要做出回应的意思。其中有2艘装备最好的重型帆船,始终由大量小艇如众星拱月般守护者。显然船上在必要的军火外,一定还存放有非常重要的补给品和军饷。这就让马蒂亚斯和他的部下们感到更加兴奋。

部分南洋本地船只 甚至比遭遇到的西方战舰更为大

直到1577年1月1日,葡萄牙人终于利用风向变化,悄悄向着隐忍多日的亚齐舰队逼近。但在即将触及对方的关键时刻,微弱的海风却突然选择罢工。这让5艘盖伦帆船被迫原地停下,并在晨曦中看上去愈发显眼。亚齐方面也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摆脱尴尬境地的最好时机。于是一改往日的低调做派,下令全部船只调头向深水区方向发起冲击。但此举其实也正中马蒂亚斯下怀,马上命所有的大帆船就地组成防御队形,开始用侧舷的致命火力迎接真正挑战。

轻型桨帆船 很难直接对大帆船构成威胁

于是从早上6点起,近百艘亚齐战舰便先后策动数轮集团进攻。奈何在己方船艏的火力进入射程之前,葡萄牙炮兵的热情招呼已扑面而来。除本身配置的重炮外,大帆船的高度优势也让她们拥有更好的射击界面。加之大量辅助用的轻型枪炮协助,足以让分头行动的亚齐人无法有效靠近自己。同时,7艘本方的桨帆船也始终坚持在第一线位置,与身后的全装帆船形成高低掩护。前者替后者拱卫最脆弱的吃水线位置,后者也为保护前者而不断猛烈输出。即便有亚齐船只尝试绕到另一侧实施包夹,还是会因完全相似的境地而进退维谷。

16世纪的 葡萄牙殖民地火枪手形象

到了当天下午1点,数小时的激战已经让整个亚齐人都精疲力竭。许多原本被用来保护旗舰的桨帆船,纷纷在友军遭遇重大伤亡后被替换上冲锋前线。原本还秩序井然的环形编队,如今也变得完全支离破碎。更要命的是,每艘桨帆船都只能携带非常有限的人员或弹药。即便没有被重炮火力摧毁,也必须在几轮连续冲锋后进行全面补充。所以仅仅在中午过后,原先还保持强势姿态的他们就不得不暂停攻势。可激烈的战局本身,又让水面补给变得非常困难。

亚齐海军的精锐力量 其实大都来自奥斯曼土耳其

此时,微弱的风力再度由南方吹拂整个新加坡海峡。马蒂亚斯当机立断,率领部分士兵登上前面的7艘桨帆船,开始借重炮掩护策动全面反攻。许多原本因阻拦他们的亚齐小船,早就因没有弹药与充足人员而丧失战力。或是以半沉半浮的糟糕姿态,眼睁睁看着对手向自己的核心位置挺进。但看似笨重的主力舰还是提前移动位置,依靠大量奴隶桨手挪动硕大身躯。这一举动也直接引发全军上下的集体骚动,让任何尚能航行的战车都调头向四方逃逸。


重型化的南洋帆船 同样在无风环境中缺乏机动力

不过,亚齐人的第二艘大船就无此幸运。由于来不及调整航向,她被几乎所有的葡萄牙桨帆船包围强攻。上面还搭载的数百名士兵与划桨奴,也只能在绝望中阻止对手攀登上舰。但仅仅奋力击杀掉13个葡萄牙水兵,随后便在甲板的混战中彻底崩溃。稍后,整艘战舰连同俘虏一起,全部被当做战利品拖回马六甲示众。

亚齐人的连续失败 意味着整个印度同盟战争的黯然收场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场意外爆发的新加坡海峡之战,就是印度同盟战争的主体收尾。亚齐苏丹国被迫步几位西方盟友的后尘,叫停这类耗费巨大而收效甚微的“自杀性进攻”。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侥幸躲过冲突中心的柔佛人。他们以坐山观虎头的姿态,笑看两大强敌的捉对厮杀。最终在半个世纪后成为这场三足鼎立游戏的真正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