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起底新加坡首富张勇和他的海底捞王国

张勇于1971年出生在四川省简阳市。

简阳是省直辖县级市,由成都市代管。也是因为毗邻成都,在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勇初中毕业后遵从父母的意愿,进了一所包分配的技工学校学习电焊。毕业后顺利进入国营四川拖拉机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焊工,而他的父亲则是该厂的厨师。

在张勇的一些官方介绍里,说他毕业于长江商学院。而张勇有自知之明,一直以自己是个初中毕业生自居。

从1988年开始在拖拉机厂上班,张勇干了6年时间,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行家里手。但嘈杂的车间和闪耀着的电弧光显然无法承载他的梦。

上个世纪90年代,那是创业者的黄金年代。一个日渐开放的国家蕴藏了庞大的、各式各样的需求,而廉价的劳动力几乎可充盈到任何新开辟的战线上。

1994年,改革开放的第16个年头,23岁的张勇终于放弃了国企焊工的铁饭碗,选择了下海。

他承袭了父亲的衣钵,把创业的方定在了餐饮业。

除了张勇以外,创业者还有三人,他当时的女友、现在的妻子舒萍,好友施永宏和李海燕,而后者也是一对恋人。

舒萍、施永宏、李海燕共同出资8000元,每人占股25%,成立了一家火锅店。张勇当时没有钱,也获得了等值的股份。

把店名起为“海底捞”似乎也很随意,那其实源自一个四川麻将俗语“海底捞月”,指赢了最后一张牌。据传有一天是舒萍打麻将胡牌了,正好就是“海底捞月”,于是张勇当即拍板定下了“海底捞”这个店名。

这第一家店开在四川省简阳市四知街的一个临街铺面,还是开在2楼,那并不是一个好的铺面。而且规模也略显寒酸,只有四张桌子。

这四个年轻人刚开始做生意时,连炒料都不会。刚刚做出来时,火锅的味道也一般。

开饭馆是最不需要门槛的创业方式,为什么张勇就获得成功了呢?

在经营过程中,张勇认为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客人要什么速度快,有什么不满要赔笑。

海底捞为何在后来以服务著称,很可能在一开始就种下了这样的因子。、

经过一年的发展,海底捞在小小的简阳县火了。4张桌子变成了20来张桌子,哪怕这样仍然每天都要排队。杨丽娟等得力干将也是在这一时期早早加入了海底捞。

在架构上,四人创业天团即是股东也是员工,管理结构简单。赚钱了,大家平分;赔钱了,一同均摊。出现问题了,集体决策。

可当海底捞渐渐做大之后,张勇觉得,这样的模式并不利于海底捞的长远发展。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核心。

那么,谁来掌控海底捞呢?

张勇觉得非自己莫属。

由自己来统筹火锅店的运营,其他三个则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再后来,张勇于2004年,让自己的妻子舒萍和施永宏的妻子李海燕离开海底捞,只当股东。

到了2007年,张勇让施永宏出局,并且以原始出资额购买了施永宏夫妇18%的股权。

对于那次股权出让,施永宏颇感无奈,只能说道:

不同意怎么办,一直是他说了算!

至此,张勇夫妇成为海底捞绝对控股股东。

若干年后,张勇的妻子舒萍、施永宏夫妇再次回归。不过,那已是后话。

1998年,张勇才在简阳开出了第二家店。

但在1999年,古城西安海底捞便开张了,此后以平均两年一座新城市的速度攻城略地。

2002年,进入河南郑州。

2004年,进入北京。

……

特别是在颐海国际、海底捞分别在2016年、2018年相继上市之后,资本加持下,其扩张速度变得更快。

截止2021年年底,海底捞在全球开设1443家直营餐厅,其中1392家门店位于中国大陆,114家门店位于新加坡、美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一个火锅帝国已经成型,稳坐铁王座的那个人叫张勇。

在2016年,张勇夫妇完成投资移民,正式加入新加坡籍。而在“2020年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上,张勇夫妇位列首位。

电焊工出身的张勇从一家小县城的四张餐桌做起,凭什么做成了风靡全国,享誉海外的标杆性餐饮,恐怕这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迷。

但是很多人认为海底捞的成功,是它给人带来的极致服务体验。

在海底捞,客人排队等位的时候可以免费做美甲、擦鞋,服务员会送免费的水果零食。

在你吃饭时,有人帮你剥虾壳,表演拉面、变脸。甚至在洗手间的时候还会有人给你开水龙头、递擦手纸。

这样的服务体验,让海底捞在全国各地拥有了一众拥泵,也维持了长达数年的口碑红利,让一众餐企业纷纷效仿,为其马首是瞻。

而实际上,极致的服务体验只是光鲜的外壳,能支撑海底啦把店面开遍全国,走向世界的,是它极致的、独特的经营理念。

比如海底捞所独创的“师徒制”,作为一项激励政策,绑定了员工、店长、门店、公司各个环节的利益。

每家店的店长要开新店,就需要选一名徒弟升任店长,这样就形成了正式的师徒关系。店长不仅可以享有本店的业绩提成,还能从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

在这样的一种机制下,店长不仅有充分的动力管理好其具体负责的门店,他也会尽全力培养出有潜质的徒弟店长。

这样的师徒制是海底捞发展的战略核心,并在2016年海底捞的董事会上被进一步明确。

从1994年,那偏于一隅由四张餐桌所组成的火锅小店开始,到2018年在港交所成功敲钟,张勇用了24年时间。

但从火锅第一股到走下神坛,前后还不到4年时间。

2022年8月14日,海底捞发布了上半年财务报表,上半年净亏损预计超2亿元。最高4800亿港元的估值,而今只有900多亿。

现在去论海底捞的成败为时尚早,但他所面临的内外交困也是不争的事实。

2020年疫情初期,整个餐饮业的惨淡有目共睹,而张勇却认为:

新冠疫情在9月份就会过去,决定抄底,逆势扩张。

仅用了一年时间,海底捞的门店数量从935家,增加到1597家。在内部,海底捞的人才储备根本就不能适应这样的扩张速度。

而外部,张勇对疫情的预测不仅没有如期出现,那疫情如巨轮总不期而至、摧天毁地般滚滚前来,众多行业被其碾压得哀鸿一片。所谓逆势扩张的海底捞则损失更重。

等远在新加坡的张勇意识到这个问题,时间已经到了2021年3月份,

张勇与杨利娟

在承认自己决策失误的同时,张勇卸任CEO,由爱将杨利娟接任。

杨利娟上任伊始,就宣布实施啄木鸟计划,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对海底捞的运营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这一场改革最终的成效如何,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是就当前而言,海底捞在外界风评的变化,也是亟待张勇和杨利娟破解的难题。

近日,伴随着海底捞的盈利预警,“人们不爱吃海底捞了”这一话题上了热搜。可能这中间有炒作的成分,但是海底捞店面翻台率的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

更甚者,曾经让海底捞引以为傲的极致服务如今也饱受诟病,以至于一些人说,如果你狠一个人,就带他去海底捞过生日。

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本质原因是,消费者追求变化,喜欢创新,而海底捞似乎还是以前那个海底捞。品牌老化是海底捞所面临的另一个尴尬现实。

国内众多难题需要破局,海外餐厅运营主体特海国际却于2022年7月14日发布了香港上市招股书。

如果特海国际能够上市成功,意味着张勇将会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另外两家是2016年上市以生产火锅底料为主的颐海国际,2018年上市的海底捞。

或许这位新加坡商人还在下一盘大棋,那我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