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啊——捱过今时,听日好起来。”9月20日晚,大型现代粤剧《红头巾》在佛山市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剧场成功演出,动人的故事、写意的舞台、精湛的演绎令现场800多名观众大过戏瘾。谢幕时,观众眼泛泪光报以久久不息的掌声,不少观众久久不愿离场。
粤剧《红头巾》以三水妇女“下南洋”为原型,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灾荒年间,三水女人卢带好、阿月和阿丽姐妹结群去南洋当“红头巾”谋生养家的往事,展现三水女性自尊自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剧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出品,三水区芦苞镇人民政府支持创作,并入选《广东省文艺创作生产重点选题规划(2018—2021年)》和佛山市委宣传部2019文艺精品扶持项目。
据悉,粤剧《红头巾》由“省市区镇+广东粤剧院”历时3年打造,由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饰演主人翁“卢带好”。8月24日,该剧在广东粤剧院成功首演并连演7天,接下来将在三水区文化中心连续上演至9月23日。
20日晚8时,三水区文化中心大剧场人气爆棚。拥有1200个座位的场馆内,吸引了800余名观众前来观看粤剧《红头巾》。
“听说,新加坡街头上修建了‘红头巾’雕像,还把我们写进了课本里。”音乐响起,粤剧《红头巾》大幕拉开。上世纪80年代,在芦苞胥江祖庙前,年迈的三水阿婆卢带好、阿月、阿丽坐下闲话家常,回忆起数十年前结伴“下南洋”的往事。
就这样,故事以倒叙的形式徐徐展开。上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卢带好姐妹三人漂洋过海,在新加坡的建筑工地上做女工。她们和众多三水妇女一起,每人包一方红色头巾,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族的生存,并参与新加坡城市建设,被当地人称为“红头巾”。
胥江祖庙、三江汇流、镬耳建筑……舞台上,三水元素频现。这不仅展现了浓郁的岭南特色,更映衬出那个时代背景下,三水妇女“下南洋”的悲喜交集。
“命生好丑唔怕捱,几大都要捱过来。”在剧中,“捱”字被反复吟咏,唱出了三水妇女与命运抗争的勤劳勇敢,也饱含着对家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
粤剧《红头巾》剧情之丰富、演绎之生动,让现场观众情不自禁地融入人物所处的环境中,不少人眼泛泪光,鼓掌叫好。
“看完之后内心很感动。‘红头巾’身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市民李苑说,红头巾的故事搬上舞台,作为三水人很骄傲。她小时候曾在电视上了解过红头巾的事迹,当晚在现场观剧,更深刻地感受到三水妇女远渡重洋、努力拼搏的生命力量。
该剧在采用传统粤剧唱腔外,还结合了西方音乐剧的现代舞和摇滚说唱等不同的艺术元素,加入了“船底舱”“建筑工地”等一系列的女性群体舞蹈。有现场观众认为,这样的设置让人耳目一新,享受粤剧传统艺术表演的同时,还有了更现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
粤剧《红头巾》于9月20日-23日20:00,在三水区文化中心连演4场,并计划于年内到北京展演。
历时3年打造,三水文化印记深厚
粤剧《红头巾》由“省市区镇+广东粤剧院”共同打造,具体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广东粤剧院、佛山市委宣传部、三水区委宣传部、三水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出品,特别鸣谢芦苞镇人民政府。
该剧主创团队“大咖”云集。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艺术家张曼君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担纲主演。
历经3年筹备,10余次易稿,粤剧《红头巾》得以在8月24日在广东粤剧院成功首演,并于8月24日-30日连演7场,获得了省内外专家和观众好评。9月20日,该剧回到三水进行公演。
三水是红头巾的发源地。而三水红头巾下南洋的起点,是在芦苞胥江祖庙。早在今年7月,粤剧《红头巾》全体演员就曾前往三水区芦苞镇,到当年三水红头巾下南洋的多个重要节点采风,追寻近百年前她们漂洋过海的历史渊源,了解她们的成长环境。
“胥江祖庙在三水人心中很神圣,通过实地采风,演员能对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有所了解,从而代入到剧中人物情感中去。”主演曾小敏是三水籍演员,其太祖母也是“红头巾”的一员。
她说,“红头巾”是三水独有的历史文化,她们身上传递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也盼望着粤剧《红头巾》能被家乡的乡亲父老喜爱和传唱,让这种优秀精神代代相传。
三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区艳阳表示,“红头巾”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下南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三水和新加坡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三水的文化名片。粤剧《红头巾》再现了三水女性时代传奇,希望成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