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片馆讲片 抱回金牌 大明海医


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

7-09 老照片收藏馆里讲老照片



7月9日,《老苏州帶倷游古城》读书游学群在吴老师(网名倾听)的组织带领下来到老照片收藏馆,听我讲《老照片,历史可以看见一一苏州摄影简史(清末一一1949)》。
这几天气温升至历史高值,老照片收藏馆有一条"西气东输”的塑膜管道,引西屋空调冷气到东屋,-大一小两电扇,朱老师从家里帶来一只电扇,地板上泼了冷水,室温达尚可忍受的程度,其间有奏乐、有小吃、有吴老师朗颂苏公子读我的PPT演讲稿的点评文,我手持一张张老照片,站着讲了二个半小时的苏州摄影简史,讲者滔滔,听者啧啧,本想留给听众的提问时间也没了。




专题活动结束后,参加者写了多篇诗文记述此亊,颂赞有加。篇幅有限,仅节录苏公子(陶然)《今天,时空,亦或热浪在这里凝聚 --山塘街上访谭老 》-文于下:

江南出梅后的热浪在古老的山塘街上翻滚,快步走过鳞次栉 比的商铺,快步走过依然故我 的古老遗存,我在路的中间环顾和张望。尽管路面热得烫脚,却仍有坚持探访的游人。一如我,一如与我志趣相同的 书友们。当然,更如今天我们 访问的主人,山塘街老照片馆的谭金土先生,我尊他为谭 老。 执著如谭老。这是我对未曾谋 面的遭金土先生的印象。

为准备我们的这次探访,谭先生事先翻箱倒柜找出了许 多“压箱底”的老照片。还做了题为“苏州摄影简史-清末至1949”的PPT,整整89页的 PPT!当天晚上我就读了谭先生的文稿。 深夜时分,我一张一张、认真地翻阅着谭先生的PPT,似在拜读着先生的坚持不懈,体会着先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从1998年12月8日第一张民国照片起始,到现如今的5万张老照片:从最始的第一篇《谁解像中谜》起笔,到现如今的数百余万字的老照片解读文字真正叹为观止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有此妥贴的评价: "兄之文章中,处处可见考据的功夫。你总是要在,也总是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寻出个根本源头来,因之你的文章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趣味。 我似然站在山塘街的路中间思索。山塘街实在太古老了。

1200年前,一位名叫白居易(乐天)的唐代刺史组织苏州人把阊门与虎丘连结了起来从此以后七里山塘到虎丘"留下了一座"白堤"也为山塘街留下了一份文化的沉淀与厚重。 总有一些画面似曾相识,总有 一些画面扣人心弦。我们寻觅 着家乡沧桑岁月的每个角落 记录着乡愁,留下了永恒的记 忆。我想,此处应该有山塘街的旧照,比如,七只“狸"的身影。 西面是古老而网红的通贵桥,那东面呢,就是我一次又一次失之交臂的谭金土老照片馆。

今天,我如愿以偿了。 我曾经跟外地朋友说,来苏州不访阊邱,要访虎丘:去山塘,不访乐天,要访谭老。可我之前却没访过他。 唐代宋之问诗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是在谭老的厚重面前,犹豫踌躇。 好在后来有幸与谭先生成为了"圈友"。谭先生时而发些老物件、老照片、旧书籍,恰巧是我的喜爱。于是有了与老先生线上交流的“斗胆”。 比如,前几天谭金土老师觅得数幅老照片,让我们了解了苏 州怡记照相馆(始于清末), 苏州荣华照相馆(始于清末)和苏州润华照相馆(始于清末民国初)。于是与谭先生群内线上互动。请教苏州荣华照相馆考证为在玄妙观内,不知是在东脚门,还是西脚门?如此等等。但我想,有幸与谭先生搭上话缘的是其即将面世的大作《大明海医》。 谭先生已陆续出版了好几本书,比如我收藏的《觅渡青肠》。今天我又得一本遭先生签名的《童年-故乡》。

我比较完整地收藏了《苏州杂志》。前几天我为赴今天之约,同样翻箱倒柜,找出了谭先生在2013至2015年间发表的作品。时隔8年有余,文字依然鲜活。但是我更感兴趣的是先生呕心之作《大明海医》。

在小暑前一天7月6日的晚上 10点多钟,谭先生在群里说: "《大明海医》已于今晚截稿,64回,加序言和后记,总字数达365098字…… 我有幸在谭先生的公众号里先 读了小说的第十七、十八、十 九及五十六回,感觉很吸引人,用流行的话来说,阅读时“全程无尿点”。这部小说应该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大书、厚书,耐读的书。令人期待。 我觉得,这部小说会吸引如我这个层面的读者:年过半百:喜欢历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等等。 当然不止如此。这本书会有更广泛的读者群。这个群体或许有一个特点,对明代的这段历史,包括事件、人物有所了 解,但还不够深入细致,希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有所得。历史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有所虚构,但基本历史事件是有依据的。文学作品更具戏剧性,内容更丰富,比之相对枯燥的史籍来说,耐读,更易接受。 还有就是小说中不客笔墨叙述 下西洋过程中各地的风土人情也非常吸引人。 有趣的是,书中引入了苏州方言。明清小说中多有方言,尤其吴语甚多。想来,谭先生有所传承了。小说中嵌入吴语、吴医等元素会让吴地读者青睐的。 悄悄告诉大家,谭先生把全书都发给我了,先睹为快了。

于是我毅然地走入了谭金土老照片馆,虽然还有些忐忑。我走上窄窄的楼梯,楼梯发出吱呀的声音,似乎有些晃动,我下意识扶下梯的侧拦。呀,我扶到的是书,满手的书。 自此,我的眼里全是书了,全是老物件了,还有满墙的老股 片了,自从我踏入这间期待已久的所在。谭先生静静地站在书桌前望着我们,周围是书是老物件,是他的至宝--老照片。谭先生就站在那里给我们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房内似乎有些杂乱无章,但谭先生的思维却是并然有序。在堆积如山的"老物事"中,轻易而随手翻出他需要的照片或书籍。

满墙的照片,满屋的书,装不下一只空调了。我想,此时谭先生完全沉浸在他的老照片里了,心内定是一片清凉。 谭先生就一直站着给我们讲2个半小时,额头上,脸上全是汗,竟然没喝几口水。大家甚至忘了谭先生已是古稀之年了。 而我们呢,早已为之倾倒。不止是热浪。(2022年7月9日)

7-05 为老照片收藏馆抱回了一块金牌


7月5日,有幸到昆山梁辰鱼昆剧院参加由苏州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主办,昆山市委组织部、老干部承办的2022年离退休干部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主题党日活动上还颁发了《苏州市离退休干部共享式党建阵地》牌。我的老照片收藏馆终于抱回了一块金字招牌一一苏州市离退休干部共享式党建阵地,而且是全市110亇共享式党建阵地中唯一-个由亇人举办的收藏馆而成为党建阵地。


我的老照片收藏馆引起老干部局的注意是他们曾来征集过红色文献,有多家党支部来老照片收藏馆过党日,市检察院离退体干部处作了推荐。
2021年4月,新华社等多家中央媒体曾来老照片收藏馆釆访。《苏州老干部工作》官方微信(剪辑)报导了这次采访活动:
2021年 4月12-16日,苏州市委老干部局邀请中国老年报社联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网等国家级媒体采访调研组,来苏开展联合调研采访活动,深入宣传苏州老干部工作的经验做法,全面展现苏州老干部老骥伏枥、不忘初心的时代风采。
4月12日下午,中国老年报等国家级媒体采访组一行,现场采访组一行来到山塘街上的“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工作室。
这是由苏州市检察院老干部谭金土呕心沥血创设的,收集和收藏了各类历史老照片约五万多张。他说,今年将用收藏的老照片开展党史教育,通过举办展览、巡回演讲等途径解读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帮助大家深刻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2021年4月12日下午,新华社、中国老年报等国家级媒体采访组一行,釆访老照片收藏馆

授予了《苏州市离退休干部共享式党建阵地》既是对老照片收藏馆的肯定,也是给老照片收藏馆的压力,如何充分展示我收藏的红色文献是-项需要认真思考和实施的问题。


长篇小说《大明海医》截稿

长篇历史小说《大明海医》终于截稿了,六十四回加上序言和后记总计365098字,一个很吉祥很有意思的数字。

2005年应邀参加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论坛陈良绍墓志铭点校论文刊会刊
论文《海医下西洋》刊《郑和研究》
《大明海医》后记(删节) 过去写过小说,都是短篇和中篇,这是第一次写长篇。
2002年我收藏了一块随郑和下西洋的苏州医生陈良绍的墓志铭,中央电视台《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纪制组前来采访,我开始关注和研究郑和下西洋这一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历史事件,撰写了《苏州儒医陈良绍墓志研究报告》一文,参加2005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作交流,论文编入《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又撰写《海医下西洋》的论文参加在马来西亚槟城召开的“世界华人华文论坛”,对郑和的世界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感郑和下西洋这桩大事件被历史的烟尘掩埋得太深太久, 于是便有创作小说的念头。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小说有明末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可惜如同《西游记》一样,它是一部神怪小说,郑和下西洋的事件在这部小说中显得虚幻、怪异,既无历史的真实,也鲜有细节的真实。
英国舰长加文-孟席斯《1421-中国发现世界》一书,写道:“142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 中国人发现澳洲。”此后这位英国退休舰长加文-孟席斯又出版了《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孟席氏认为他不是信口开河,他经过了14年的潜心研究,做了大量的调查,足迹遍及120个国家,访问了900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对于孟席氏的研究结论,中外史学家有不同的议论,赞同者有之,否定者更多,特别是以欧洲文化中心论者更不接受。但如果孟席氏的说法带有想象的成份,这种想象力对一位小说作者来说倒是颇具吸引力的,他的具有想象力的研究毕竟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那么我怎样来写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说呢?要创作郑和下西洋全景式的小说我力不从心,鉴于我对陈良绍墓志的研究和在撰写《海医下西洋》论文时对随郑和下西洋的医生资料的搜集和探索,我决定把小说主题确定为“海医”,即海上的医生,写一批大明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医生们在海上、沿途、异国行医的故事,从侧面和细部来反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大事件。
写作《大明海医》时,很多想法、情节都是突然冒出来的……其实这也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是我对郑和下西洋,对随郑和下西洋的医生以及中医史的长期关注、积累、研究的结果……
我乘参加世界华人华文论坛的机会,漫游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也到过澳大利来、新西兰、韩国旅游,自助式走向海滨、小岛,到过香港、澳门、台湾,体验热带景观,坐在印度尼西亚的火车上观看窗外徐徐滑过的村寨,看远处连绵的山川和火山冒出的烟尘,坐在海船上感受大海的色彩和威力,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在日惹的王宫中听爪哇的宫廷音乐和皮影表演,走访社区里巷,逛古玩店淘旧货,收集东南亚的老照片,尽可能地收集郑和下西洋的点点滴滴的故事。我也阅读了当代人东南亚、非洲的游记,他们描述的景致,他们拍摄的照片,他们旅游的感受。使我对郑和当了的行程有了更直感和更开阔的眼界。
谨以小说《大明海医》展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华医学异彩,愿以中华医学异彩显示《大明海医》们的人类大爱。小说《大明海医》既是对家人朋友支持的文化回报,也表示我战胜病魔的初步胜利。
情景短语

看看天吧

好在天还空着
如果没有空着的天
该多憋屈
我的那个天啊


找找虫子
我喜欢虫子
它让我快乐
带着琵琶的虫
驱赶心灵的孤寂
还有那条大虫的师傅
陪伴着它的懒惰

金太阳
太阳下山了
哪有什么山呀
它只是在屋脊那边
冶炼满天的黄金


双鱼阴阳图

一俯一昂两条鱼,一头一尾两相随。
组合双鱼阴阳图,太极八卦易理推。


天泪留痕

天泪留痕在壁间,无字成行读分明。


粉墙竹影
翠竹数万杆,风吹绿荡漾。
竹影投粉墙,涂成扎染样。


蕉叶绿肥
夏热摧红瘦,蕉叶铺绿肥。
遮天蔽日光,消暑眼底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