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座公园城市的远大前程
2020年初,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巴黎女市长安妮·伊达尔戈竞选连任,她将 “ 15分钟的巴黎 ” 列为竞选宣言,并且顺利当选。此后,C40城市集团(一个国际城市联合组织,成员来自中、美、加、英、法、德、日、韩、澳等国)在全球大力推广 “ 15分钟城市 ” 理念,作为疫情之后重振活力的战略蓝图。
“ 15分钟城市 ” ,意思不难理解,就是你在离家15分钟内就能解决生活所需,除了吃喝玩乐,还包括工作、学习等。与其说这是对疫情的被动应对,毋宁说是疫情加速了人们对城市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现代城市兴起200多年来,乐观者坚信技术进步可以消灭一切 “ 大城市病 ” ,但是当一座座辉煌壮丽的世界名城在看不见的病毒的攻击下几乎溃不成军时,人们终于开始痛苦反思:城市应该为每个人服务,而不是把每个人都异化为这个巨型机器的螺丝钉!
疫情加速世界城市回归于它的主体 —— “ 人 ” 。人本导向,才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第一性原则。
其实,早在三年前,成都就已经开始进行持续不断地率先探索和大胆创新,为现代城市回归人本导向提供中国答案。这个答案的名字,叫公园城市。
近现代以来,人们关于城市的思辨、梦想和探索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公园城市这个名字,貌似听上去不新鲜,前有新加坡花园城市,更早的还有霍华德的 “ 田园城市 ” ,赖特的 “ 广亩城市 ” 。
不过 “ 田园城市 ” 从来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 广亩城市 ” 畸变为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离奇图景,至于花园城市,更多的是对新加坡城市景观化的赞誉。
公园城市与以上所有这些都不同,它是一项 “ 前无古人 ” 的创举 ——
1、变 “ 产-城-人 ” 为 “ 人-城-产 ” ;
2、变“城市里建公园”为 “ 公园里建城市 ” ;
3、变 “ 空间建造 ” 为 “ 场景营造 ” 。
这三条,每一条都是干货,直指现代城市关键核心。
第一条是营城逻辑的革新,让现代城市从生产的容器和工具变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承载地,让城市回归初心;
第二条涉及到城市与自然的关系,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让建筑与生态有机融合,而不是像油渍一样无限蔓延;
第三条则更加具象,公园不只是城市的绿色点缀,而应活化为市民可参与可感知的美好生活场景,由此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转换。这有点类似于互联网思维,把人的存在提升到空前高度。
自从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首提 “ 公园城市 ” 开始,梦想在成都生根发芽,不断茁壮成长,全世界最长的绿道体系 —— 天府绿道加速成型,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 —— 龙泉山森林公园郁郁葱葱;锦城湖、兴隆湖、青龙湖 …… 一座座城市湖泊灿若明珠;江滩公园、沸腾小镇、锦江公园……一个个多元场景变身网红。
古人笔下 “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的盛景,在今日一一重现。
成都正以迥异寻常、万象更新的气度与风貌,呈立于全世界面前。
笔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三年来,加在 “ 公园城市 ” 前面的定语发生了悄然变化,从 “ 美丽宜居 ” 变为 “ 践行新发展理念 ” 。定语的转变,意味着 “ 公园城市 ” 的内涵在不断加深。
“ 公园城市 ” 如何建?为谁建?谁来建?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成都召开实施“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 动员大会,给出了坚定回答。
从实践层面来看,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涵盖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城市更新、创新创业、城市安全、全龄友好等十大领域,每个方面都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每一项都有专项推进组负责实施,都有翔实具体的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行动计划。今年4月21发布的首批应用场景和投资机会清单,更是以城市总动员的方式,让 “ 十大工程 ” 成为全社会 “ 共建共治共享 ” 的集体行为。
动员大会召开以来, “ 十大工程 ” 已策划实施重大项目350余个,完成投资2068亿元。仅以市民最关心的 “ 教育、医疗、养老 ” 三大热点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56所;新晋三甲医院15家,创历史之最;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110户,一大批新型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今年4月, “ 中国美好生活城市 ” 发布盛典首次在成都举办(此前14年一直在北京),成都一举荣获全国 “ 十大大美之城 ” “ 十大向往之城 ” 两项殊荣。《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显示,市民整体幸福感较上年提升25.44%,位列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三甲。
人人都享有幸福和美的生活体验场景、人人都享有城景相融的生态宜居场景、人人享有高效协同的工作奋斗场景 ……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图景中,成都2093.8万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每一个细微声音都没有被忽略。
短短三年时间,成都接连做出事关城市未来的两大战略性部署 —— 建设公园城市、推进 “ 十大工程 ” ,二者关系如何界定?上周五(23日)召开的一场重大会议给出了回答。这场会议通过了两项决定,一个是《关于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高水平创造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决定》,一个是《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
在笔者印象中,这是成都市发布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将 “ 公园城市 ” 与 “ 幸福美好生活 ” 相提并论。二者的关系不言而喻 —— 公园城市是成都的未来形态和形象标识,幸福美好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归依。
这份决定的名称界定也更进一步: “ 高质量建设 ” & “ 高水平创造 ” ,并从六大方面给出了具体路径 ——
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公园城市,为幸福美好生活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建设以协调为新优势的公园城市,为幸福美好生活提供永续承载空间;
建设以绿色为新形态的公园城市,为幸福美好生活营建美丽宜居环境;
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公园城市,为幸福美好生活丰富多元优质供给;
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公园城市,为幸福美好生活增强可感可及体验;
建设以安全为新特质的公园城市,为幸福美好生活构建现代治理范式。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新发展理念的五大关键词,在路线图中都有具体细化表达;此外,基于超大城市更需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的现实需要,路线图中特别增加了 “ 安全发展 ” ,强调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顶层设计到扎实落地,简直就是人本导向下的现代城市建设治理新样本。
某种意义上说,公园城市是“形”,幸福美好生活是 “ 神 ” ,而第二份 “ 决定 ” ——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与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则负责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谋求以科技创新推动现代产业发展既是当今世界城市的竞争主流,也是成都基于资源禀赋和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形神兼备、引擎强大的成都,由此登上了与世界城市第一集团同台竞技的新赛道!
现在, “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 、 “ 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美好生活城市 …… 已是成都广为人知的显著Title。《全球城市史》作者乔尔·科特金曾说:“ 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聚集。 ”这句话略显清高,其实把 “ 知识分子 ” 换成 “ 高素质人才 ” 更合适。
近十年来成都新增近600万人,在国内城市净流入数量位居第三,不正是充分证明了公园城市幸福美好生活的独特魅力吗?
血液永远年轻,城市不会老去。唯有吸引人、留住人、凝聚人,才是决定城市未来的根本!
前述的重大会议,给出了成都市未来十五年的分阶段发展目标
—— 到2025年,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态基本构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
—— 到2030年,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建成,幸福美好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到2035年,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可持续的特质充分彰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为全国样板,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
从成都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再到本次会议的重要决议,从具体目标到实现路径,成都的公园城市宏伟图景一步一步清晰可见,幸福美好城市生活也一点一滴可感可及——它在夜游锦江的灯火辉煌里,在天府绿道的蓝绿交织里,在太古里、香香巷的熙熙攘攘里,在竹艺村、明月村的焕然一新里,更在金融城的起伏天际线里,在远眺雪山的巍峨雄壮里 ……
在成都,每一刻都是未来,都触手可及。
去年底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既是对三年来成都持续探索与创新城市建设的高度肯定,更是从国家层面赋予成都的新使命 —— 为现代城市文明探出一条新路!
计利当计天下利。成都,这座三千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泱泱大城,她不仅始终予自己的人民以温柔相待,予天下四方来客以开放包容,提供安逸巴适的生活,构筑逐梦圆梦的舞台;更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披荆斩棘勇毅前行,一次次攀向更高峰!
这样的城,值得你我奋斗一生,托付一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