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怒海孤魂——青年军往事

1949年的动荡离乱,

改变了无数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有这样一个群体,

他们是一群参军救国的知识青年,

在国共大决战时刻,受命从台湾出发,

北上救援,守卫北平,

却不幸陷入国共、蒋介石与傅作义、

蒋介石同孙立人的政治军事斗争中。

在波诡云谲、前途未卜的历史航轮上,

他们随波逐流,惶惑抉择,伺机求生,如一叶浮萍,寻找各自方向。却终被更大的历史巨浪所吞没。


北上


孙慰祖曾无数次站在这里,眺望远方,等待着祖父的归来。


孙慰祖


孙慰祖从未见过祖父。他与祖父之间唯一的记忆是自己的名字。

孙慰祖(原青年军31军军参谋长孙子仁长孙):当时上海是6月份解放的,他5月份可能在上海呆了三天,可能是等船票还是怎么样?完了之后我母亲已经快生我了,所以他走的时候给我取了个名,叫慰祖,完了之后离开了。

对祖父的牵挂自此落在孙慰祖心田,日后,他常常来到黄浦江边张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去寻找祖父,又或许祖父乘坐的客船能够出现在江面。可是日复一日,祖父杳无音讯。


1970年代末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他们通过香港、新加坡和美国的中文报纸发布寻人启事,希望祖父能够看到。直到十年后,两岸正式互通,孙慰祖一家才从台湾的亲属那里得到消息,祖父已于1950年代被害。

孙慰祖祖父孙子仁离开大陆前同家人合影

祖父的悲剧命运成为压在孙家人心头的一块巨石。祖父身前担任国民党青年军第31军副军长,1949年驻扎北平,在北平和平解放之际,他脱离部队,前往台湾,为何会惨遭杀害呢?

孙慰祖的表兄——担任香港《亚洲周刊》主笔的章海陵为此不断调查走访,终于于2013年在台北档案馆发现了一份重要材料。这是一份1951年中央军事法庭审判孙子仁的判决书,其中详细记录了孙子仁案的前因后果,并牵引出一个群体在1949年的集体命运。

1951年台湾军事法庭审判孙子仁的判决书

1948年9月,驻守台湾的国民党青年军第31军收到紧急军事调令,要求该部即刻整顿,准备北上,前往华北战场作战。

当时,解放军已在全国战场出现了压倒性优势,继中原战场取得重大优势性胜利后,解放军对东北发起全面进攻。国民党军在东北作战节节失利,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的14个军55万人,被迫困守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孤点。9月,解放军攻占山东济南,华北形势急转直下,东北失守已成定局,一旦拿下东北,解放军将挥师南下,进入平津地区。

郝在今(《傅作义传》作者):北平地区当时什么一个态势?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中国当时的战略枢纽,向北连接东北,向西连接西北,向东连接华东,它控制着华北地区的一个枢纽地位。这个地位自古以来就是四战之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

华北局势关乎全局,华北一失,北方半壁江山可能不保。南京国民政府欲以生力军应援东北战场,以期协助傅作义防卫华北。蒋介石抽调驻防台湾的青年军31军北上的目的在于,用一支政治上绝对忠诚于党国的军队,加强对傅作义的监督和牵制。


战场


1948年十月中旬,青年军31军官兵从台湾出发,前往大陆战场。按照战事需要,31军分成两支,204师开往青岛,205师开赴塘沽登陆。205师抵达塘沽后,接到华北“剿总”指令,兵分两路,一路北行进驻唐山协防,一路乘车出山海关驻防。

但部队刚出山海关不到三十里,就碰到了从东北溃散而来的国民党军队。原来,就在10月15日,解放军占领了锦州。东北国民党余部全线震动,大批外围守军知晓败局已定,于是急速溃退进入关内,同欲前往关外驻防的青年军205师一部恰巧相遇。

随即,205师指挥部急电华北剿匪司令部及国防部请示。经蒋介石批准,华北剿匪总司令部覆电,第205师先回运塘沽,然后与驻扎北平的青年军第208师对调防地。

208师是守卫内城的京城卫戍部队,地位相当重要,傅作义为何要在大战来临之际意外用刚从台湾调来的205师换防呢?

傅作义与蒋介石

205师同208师的换防涉及到傅作义跟蒋介石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蒋介石尽管委任傅作义担任了华北“剿总”总司令,但对他并不完全信任。为此,他不仅将李文、石觉的两支嫡系中央军调入华北,还委派其心腹陈继承担任华北“剿总”副司令兼北京警备总司令,以此监督掣肘傅作义,京城卫戍部队208师的调动此前就一直掌握在陈继承手中。

陈继承出身于保定军校,在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追随其身边,被列为蒋介石身边“八大金刚”之一。陈继承长期在军统任职,被派往北平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傅作义。

陈继承

郝在今(《傅作义传》作者):蒋介石采取的办法,他经常是分而治之,在一个战区里边任用不同的派系的军队,而且蒋介石经常是越级指挥,他直接指挥到下边的将领。你像傅作义当了司令,给他派了个陈继成副司令,他就直接听蒋介石的,他不一定听傅作义的。而且陈继承下边还得有自己的军队,所以中央军这几个将领,像石觉这些人,就听陈继承的,就不听傅作义的。

利用自己的特殊的身份,陈继承不仅将李文、石觉等中央军的指挥调动权控制在手中,独立于傅作义的指挥系统,还通过情报系统秘密监控傅作义,挑动中央军将领处处掣肘傅作义。

王晓华(民国史专家):陈继承这个人,因为他一直没有军权吗?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就把这些北平的中央军的这些军长,都叫到一块,说蒋介石当时交代的,军队的调动上,要听傅作义的,其它的任何不要理他。就是他的人事调动、军队的装备,包括训练各方面的这些事情,都不要向傅作义进行汇报。就这样,所以陈继承就利用他这个机会,就抓住中央军的这些军长,想发展自己的军权,所以他跟傅作义之间就有很大的一个矛盾。

1948年7月,就在华北战局渐趋紧张之际,北京因东北流亡学生入关生计无着发生了“七五惨案”,军警开枪射杀了9名游行学生。华北剿总副司令兼北平警备司令陈继承成为肇事祸首。傅作义利用这一契机公开表态,表示同情学生,答应撤职查办肇事头目,厚恤死难者家属,并且同意解决东北学生的生活及就学问题。

“七五事件”现场

傅作义一方面派人善后,一方面致电南京政府请求“处分”及“引咎辞职”,迫使蒋介石撤换陈继承及北平市政府其他几位中统、军统骨干。最终,陈继承被迫去职,青年军208师调离北平。

208师离开后,京城卫戍出现了空缺,205师恰好被填了进来。名义上接替了208师的防务,但实际205师并未被安排进入内城,而是被分散到北平外围几处重要战略据点守卫。

郭光志(台湾青年军协会理事长):到那以后,他就接受北京的所谓战区司令部的傅作义的指导,他自己单独的作战能力已经没有了,我认为是所有军队等于是被消化了。

205师与208师的这一换防,彻底改变了这两支队伍的命运。208师被调往塘沽后担任塘沽港区防御任务,天津战役中在塘沽同解放军对战,造成极大损失。天津失守后,由海路运往上海。1949年4月下旬,解放军突破长江防线后,该军逃至舟山群岛,改隶舟山防卫司令部指挥部。同年9月,该军在解放军发起的解放舟山列岛的战役中大部被歼,其余残部逃往台湾。而205师则在表面平静中迎来了解放军围城。


出路


父亲去世已经三十多年,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因为中风无法正常交流,一些往事便深埋于心中。老四徐德行因为长期照顾父亲,得以了解父亲的过往。他通过父亲留下的材料,逐渐靠近了他在1949年的艰难选择。

徐德行研读父亲留下的材料

徐宪章担任31军副参谋长,解放军围城之后,他负责安定门一线的城防工事指挥。自傅作义和谈的消息传来,徐宪章的内心就未曾平静过。是走是留?他绕室彷徨,犹豫不决。

徐宪章出身农家,父母早逝,由哥哥姐姐抚养长大,十几岁时,他前往武昌求学。

徐德俊(原青年军31军副参谋长徐宪章长子):白天呢就读书,晚上就帮着人家织袜子就这样半工半读,后来在一次上街的时候就碰到了黄埔军校的,在那里演讲,他就听了以后,他就说因为家庭困难嘛,就说决定去参军。

徐宪章回忆录手稿


徐宪章进入黄埔军校读书时,正是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位农家子弟受到革命思想的熏染感召,决意从此舍身报国。不料,他的从军之路很不顺畅。

1931年,徐宪章在张辉赞部队参加对红军的第一次围剿,后兵败被俘。


徐德行(原青年军31军副参谋长徐宪章次子):第一次围剿的时候,就是张辉赞的部队,我父亲就是张辉赞下面的,就被红军当时叫活捉了,就俘虏,俘虏了以后就是当时红军的待遇是愿意留的留,愿意走的我们发路费,就这样我父亲发了路费又回来。

徐宪章想重回部队。不料时逢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军拒绝从红区回来的战俘归队。徐宪章无路可投,失业在家。为了当兵,他不得已伪造军衔,进入陆军军官学校宪兵班学习。


就在此时,他接到家信,父亲被杀了。1931年6月,中共松滋、宜都地区游击大队和农协因镇压当地土豪,引来国民党地方保安团的清剿,徐宪章的父亲徐承高,大哥徐明纪,以及他的儿子徐德清都是农协会员,因此遭到追查。父亲徐承高被以“祖孙三代都是共党”为由,抓捕审讯,刑讯逼供致死,大哥也被以“红军大队长”身份通缉。


徐宪章得知消息,悲愤交集,他前往家乡奔丧,并发起诉讼,为父亲讨回公道。结果地方官官相护,有意拖延推诿。后来,他不得已写信求助于老校长蒋介石,希望委任他担任当地县长,借此身份为父报仇。结果苦苦等了四个月,杳无音信,只得放弃。父亲的事最终不了了之。


这段家恨深埋在徐宪章心底,成为影响他1949年选择的关键性因素。


编辑:苏珍妮、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