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鱼秋风镀
编辑|语非年
喧嚣至上的娱乐时代,高产电影成为很多导演的毕生追求。
当年,刘镇伟执导的《东成西就》仅拍摄一个月,就拿下了香港电影的年度票房冠军。
而王家卫执导的《东邪西毒》,足足拍了两年才剪辑上映,首映票房虽然惨不忍睹,但该片却拿下了第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大奖。
演员们都抱怨他拍的太慢了,张国荣、张曼玉等大咖更是畏惧跟他合作,有同行问他,他回答说:“做不好功课,我舍不得拍摄。”
实际上,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精雕细琢,从前期筹备到拍摄完毕,周期总是需要很久。
《2046》用了整整5年,《一代宗师》竟然用了10年。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瞠目,而他不断精进的执念更让我们动容。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原理,不断精进是每个人向上的本能。精进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而精进的人生,始于刺激,陷于理想,忠于自我,痴于自律。
而王家卫,正是这么一个不断精进的人。
始于刺激
那一年,王家卫出生在上海滩,父亲是海员,有社团背景。
更牛逼的是他的外公,他外公是国家级园林设计师,甚至上海法租界的花园,都以请到他外公设计为荣。
如此优渥的家庭环境,父母也早早替他规划好了人生蓝图:“成为跟外公一样伟大的设计师。”
但王家卫注定是个不安分的孩子,他有他自己的想法,只是当时他说不出来。
再后来,他随父母移居香港,因为说不好粤语,他这个上海小赤佬经常被同学们孤立、排斥。
他后来回忆道:“我只会说上海话,没有朋友,每天都是独自一个人。”
为了排遣他的孤独,母亲便带他去看电影。别的孩子只顾着哈哈大笑,王家卫却在不厌其烦的问母亲:
“这些电影怎么拍的?那个画面好好看。”
渐渐地,母亲心中那一点仅存的关于电影的知识被王家卫刨了个底朝天。
母亲回答不上来的时候,王家卫都会自己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会自己把它拍出来的。”
梦想就这样在心底生根发芽,王家卫开始了他的“导演梦”。
只不过,王家卫也有他自己的困惑。
那就是每次看完电影回家时,都要经过一个“重庆大厦”。
王家卫想进去玩玩,母亲却说:“那个地方太复杂也很危险,你年纪太小不能进去。”理由很是简单粗暴。
无论他如何哀求,母亲就是不让他进去参观。
母亲的决绝深深刺激了年少的王家卫,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神秘的“重庆大厦”全貌。
20多年后,王家卫带着影帝梁朝伟、歌后林青霞,偷拍了《重庆森林》,就此闯入这个童年禁区。
曾经被压抑的有多狠,现在他情感释放的就有多强烈。
王家卫带着摄制组硬闯进重庆大厦取景拍摄,为了躲避大厦里面的印度警卫的围追堵截,王家卫带着剧组东躲西藏,折腾了数月。
用王家卫的话说:“你不让我看,我就狠狠拍给你看。”
王家卫用自己独有的视角与角度,细细还原了重庆大厦里的风俗人情,作为香港融合度最高的地区,重庆大厦里面充斥着各种暴力与声色犬马,而这些正是香港民生百态的缩影。
《重庆森林》上映后大获成功,王家卫一举拿下了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诸多奖项,可谓拿奖拿到手软,一时风光无限。
有记者采访他拍电影成功的秘诀,王家卫却说:“哪有什么秘诀,只不过小时候母亲不让我去重庆大厦,她说我是小孩子不懂是非,我受不了这种刺激,就自己想办法把重庆大厦拍出来了。”
有时候,别人的刺激不一定会是你成功的绊脚石,而是你砥砺前行的动力,而这也是王家卫不断精进的源动力。
陷于理想
王家卫很喜欢戈达尔的一句话,“电影是第一个梦,也是最后一个梦。”
自始至终,王家卫的理想就一个:做全香港独一无二的导演。
做导演很难,做独一无二的导演难上加难。
那一年,王家卫考大学,决定报考导演系。
父母无奈之下,给他两个选择:继承外祖父的职业,成为设计师;报考导演系,但得自己挣钱上学。
那时的香港打工机会很少,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能报考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
王家卫的算盘打得很精:先学两年设计,再暗度陈仓学导演。
两年后,王家卫偷偷考上了TVB第一期编导培训班,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他践行自己理想的绝佳舞台,王家卫决定放手一搏。
他一个人负责了几乎所有剧集的事物。从剧作、摄影、照明、音响、剪接,几乎所有跟电影有关的琐碎事,他事必躬亲,不耻下问。
只不过,那时电影打杂人员薪酬极低,王家卫身心俱疲的同时,还得忍受着上司的责骂,很多实习生都受不了这种虐待,愤而辞职,但王家卫坚持了下来。
那段时间,他活的很卑微,又累的吐血,因为过度压抑,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多年以后,推崇王家卫的周星驰在自己电影《大话西游》里,借至尊宝之口说出了王家卫当时的心境:“你看那个人,好奇怪哦,像一条狗。”
人不如狗,生不如死,很多时候,人是最难的。
但王家卫还是放弃轻生的念头,他苦笑着回忆说:“我不能死,我得拍一部电影出来,这是我的理想,否则太对不起自己了”
某位哲人曾说:“人真正的伟大,不是为了某件事悲壮的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的活着。”
而这件事对王家卫而言,就是矢志不移的导演梦,所以他得活着。
多年煎熬,多年摸爬滚打,王家卫终于摸索出自己的导演技巧与风格:碎片式时间记忆美学。
比如《阿飞正传》中苏丽珍与旭仔分享那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分钟;《重庆森林》里,时间在223与毒贩林青霞在擦身而过间把时间凝住;《2046》里周慕云那无尽回忆旋涡:由白玲一句说话回想到新加坡赌徒苏丽珍,再回想到更早以前,那个叫他魂萦梦牵的陈太太。
这种美学表达手法,或是透过聚焦角色琐碎日常,或是透过穿插角色回忆,把时间顺序打碎重组,构成一种时空穿梭的美感,让观众无法自拔。
这是王家卫独一无二的电影表达手法,也奠定了他在华语影坛的大哥大的地位。
连李安与张艺谋两位世界级“名导”都对王家卫赞不绝口:“在我这辈导演里,真正的天才是王家卫。”
这一刻,王家卫真成了独一无二的存在。
忠于自我
所有跟王家卫合作过的演员都会吐槽王家卫的一个特点:“王导,太以自我为中心了,他拍电影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感受。”
王家卫拍电影,不断的NG及NG。把演员折腾的够呛,甚至大明星也难逃他的“毒手。”
拍《阿飞正传》时,梁朝伟吃梨镜头,拍了27次,王家卫一直跟梁朝伟说:“不行、重来,你以为演电视剧呢,把你那套收起来。”
梁朝伟大受打击,回家嚎啕大哭,足足哭了一个礼拜。他跑去问王家卫:“我是不是真的那么差?”
王家卫沉默不语。
接着遭殃的是张学友,他演一个举头表情,做了60多次,但最后王家卫只说了一句“算了”,便离开了。
张学友感到“心里非常不舒服”,从此两人分道扬镳,再也没合作过。
最惨的是哥哥张国荣,被王家卫骗到阿根廷不说,还熬夜拍摄,死抠镜头美感,哥哥因为水土不服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上吐下泻,但王家卫还是没放过他。
哥哥欲哭无泪:“跟王导合作,太难了。”
有人问王家卫:“你可以NG很多很多次,直到演员崩溃?”王家卫毫不犹豫的回答:“对,直到他们崩溃。”
很多人以为王家卫是个折腾演员的“变态狂”,王家卫却说:“我是导演,我要对我的作品负责,包括我在内,所有人都要为电影服务,这是原则。”
王家卫忠于自己内心要求,凡是稍微不符合他内心所设想的镜头,他都会反复NG,直到拍出他所认为的美感。
这种忠于自我、追求极致的态度,放眼华语影坛,仅王家卫一人做到了。
正因为他太忠于自我,丝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演员们只能玩命演出、贡献演技,我们才看到了一个个精彩作品的问世。
那一年,哥哥张国荣凭借王家卫的电影《阿飞正传》卫冕影帝。这是张国荣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封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而张国荣片中独舞的片段,更是被誉为香港电影史上划时代经典。
王家卫的能耐,可见一斑。
痴于自律
身为世界级知名导演,很多人以为王家卫私生活很丰富,实际上他很素朴。
他很少参加应酬,不抽烟也很少喝酒,朋友们也看不到他,很多人都说他这样苦行僧式的生活太无趣了。但王家卫却说:“这些事情跟演戏有什么关系?我不需要。”
王家卫有一个习惯:不管每天多忙,每天必须写五千字剧本,写完才能睡觉。
因为王家卫极其重视剧本创作,他在拍戏现场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用他的话说:“除了老婆孩子不可以换,其余的都可以推倒重来。”
片场剧本不行的时候,王家卫干脆自己现编现写,后来每天写剧本的习惯,就这么保持下来了。
他自律到什么程度呢?
王家卫夫人陈以靳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他们结婚后一个晚上,在片场忙了一天的王家卫照例拿着手稿,躲进了浴缸中。
未久,陈以靳推开浴室门,发现劳累过度的王家卫睡着了,在他身边,是撒了一地凌乱的手稿。
手稿上歪歪斜斜的全是字,可见即便在意识不清的状态下,王家卫还在坚持创作。
而他右手,仍然紧紧攥着那支笔。
剧本是电影的灵魂,正因为王家卫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作,我们才看到了他电影里的众多经典台词,而这些,无一不是他剧本里的原话,滚烫又火热,真挚又崇高。
正如他在《旺角卡门》里借乌蝇哥之口说的那样:“我宁愿做一日英雄,都不想成世做条虫!”
始于刺激,陷于理想,忠于自我,痴于自律。人生不断精进,凡人也可称雄。
【编排|秀秀 】
【每日话题】关于王家卫 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柴叔爱听~
(欢迎关注,文章版权归砍柴书院平台账号所有,任何媒体平台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