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孔学堂展览上新:带上玩心在时间笔触里“散步”



有一首老歌,叫做《时间都去哪儿了》。人会感叹时间的流逝,但也试图力挽狂澜,把时间的刻痕凿得深一点,留得久一点。4月16日,孔学堂展览上新,主题是“溪山翰迹·时间的笔触”廖国松油画展。百余幅作品,时间跨度长达57年,这是一个画家,用大半生的时间挥洒的笔触。

“溪山翰迹·时间的笔触”廖国松油画展孔学堂开展廖国松,笔名梅翁、老柏,1941年出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也有半个世纪之久,贵州文艺界的同仁爱称他“老伯”。老伯虽老,但玩心很大,玩音响、收藏、画画、小说、诗歌样样不落,贵州学者余未人称其为“顶尖玩家”,他也从不以“诗人”“作家”“画家”自居。这次在孔学堂办展,他也开门见山:“画画就是玩,我就是个业余画家。”
廖国松在开展仪式上致辞

开展仪式上,贵州文化界、艺术界的大咖们悉数到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自诩“业余画家”的老伯一开展,“惊动了”大半个贵州美术圈和文化圈。戴明贤、余未人、蒲国昌、陈争、潘闻丞、曹琼德、张建建等贵州文艺界大咖悉数到场,大家回忆着与廖老伯的相处时光,在展馆内,作品间,开启了一段“时间的美学散步”。

贵州文化界、艺术界大咖们相聚畅聊

看画展,开启一段“时间的美学散步”

“一个作家的画往往能看到清晰的成长脉络,但老伯的画一开始就很成熟。”如原贵州画院院长,贵州美术馆馆长陈争所说,这次展览虽是按照时间的脉络,集中展示了廖老伯1964年至2021年间的创作,但是对比70年代和近年来的绘画感受,廖老伯的画没有所谓的固定套路,而更像是把时间“掰碎”在自由的笔触中。

龙洞堡的小河(1978年)

70、80年代的小画,虽然只有成人的巴掌般大小,但色块分明、笔触有力,而画中,多是老贵阳的身影,从南明河畔到花溪郊外,从室内的静物写生到郁郁葱葱的乡村旷野,充满了一种朴拙的灵动和自由。画家蒲国昌说:“小画虽小,但分量很重。”在经历过纷乱的70年代,廖老伯凭着一份对绘画的“玩心”,给那段时间留下了简单质朴,厚重但不压抑的色彩。

山野(1986年)

从普通观赏者的角度,如果说早期绘画还“认得出”,那到了90年代、2000年之后,廖老伯的绘画则似乎越发让人“产生错觉”。例如《水塘》《山溪》,一眼望去,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实景印象。画布大了,细节多了,但更加大胆的色彩运用和张弛有度的黑色点和线,让形状的边界被打破支离,时间好像被揉得更碎了。

展览现场

面对廖老伯如此意境迷离的绘画,文艺评论家张建建把他与印象派画家塞尚作比,认为,“廖国松也是一位能够把他自己的诗性意蕴幻变为视觉对象的画家,数十年的文化浸润,数十年的画技琢磨,当年游弋在朝霞夕阳中提着简陋画箱写生的爱好者,也已经从自发的‘印象主义式’画家磨练成为独出心裁画风别致的诗意画家。”

水塘2(2018年)

从廖老伯创作的《荷影》《月色》《山村夜色》等作品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国式写意的笔墨使用,虽有西方的印象派风格,但却能感受浓厚的中国意境。张建建认为,他是一位中国式的文人画家,他描述的即是中国式的美学认知,也描述了中国艺术的一种超越性精神。廖老伯更加直白言说道,他是扎根在中国文化里的。

展览现场

在馆内“散步”间,年过八旬的廖老伯回忆起刚拿起画笔的那段时光,“我是逍遥派,结交的那几个朋友都是画画的,我就屁颠屁颠地跟在他们后面,也背个画箱。其实连素描都没画过就开始写生了。”像个不老顽童,他打趣说道:“不想这一玩就玩了半辈子,时不时也玩到什么画展上去。作为一个蹩脚的业余画者,我当是幸运的。”

展布上写着“画画就是玩”在今天听到此番言论,颇有“凡尔赛”的意味。但著名学者戴明贤这样解释道:“玩心,浅层意思是说贪玩、玩耍,另一层深意是玩味、玩赏。这是说他研究到了精微细致之处。廖老伯的玩心属于后者,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在创作过程中展示出来的游戏心态,而这样的心态要靠大量的才与学的积累,以及对美学的始终追求。”

画展一角

一个展,百幅画,展出的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位扎根贵州文艺创作者半个世纪的光阴和道不尽的故事。“这个展从策划到展出,前前后后两年时间。但今天看来,能给大众带来美的体验,为大众讲述更多贵州的文艺故事,这都是值得的。”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周之江表示,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孔学堂将会把展览搬到线上,让更多人感受来自贵州艺术家的精彩创作。

记者:田钰琳 摄影 张杰



展览小贴士


主题:“溪山翰迹·时间的笔触”廖国松油画展

地址:贵阳孔学堂艺文馆

开展时间:4月16日—520


根据目前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前来观展的市民朋友,请自行准备并佩戴好口罩入场,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提前进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扫码、大数据行程扫码等检查,未通过检查的人员严禁入场。


作者简介



廖国松,笔名戈梅、梅翁、老柏。1940 年生,祖籍贵州江口,长居贵阳。高中毕业后当过乡村代课老师、文化馆工作人员、公路测量工人。1980 年调入贵阳市文联《花溪》编辑部。1998 年调入贵阳画院。1957 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出版过诗集、小说集、散文集,曾任《花溪》文学杂志副主编。系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美协会员。其油画习作曾多次参加省内外美展,有作品被新加坡斯民画苑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