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初大热的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到前不久刚刚结束巡演的百老汇音乐剧《摇滚学校》,音乐剧市场里的“摇滚”风潮似乎还方兴未艾,昨晚,新加坡实践剧场的原创古装摇滚音乐剧《聊斋》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启国内首演,4天连演6场,作为一部华语音乐剧来说着实让人捏了把冷汗,首场不算太好的上座率也印证着观众对这部混搭剧的怀疑,《聊斋》,可以摇滚得好看吗?
图说:古装摇滚音乐剧《聊斋》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音乐抢眼 剧情硬伤
让莫扎特玩摇滚已经够异想天开,如今蒲松龄笔下的鬼怪也开始声嘶力竭唱摇滚,一群三生三世穿越轮回也要相伴终生的痴男怨女,口中唱出的不是死亡重金属,而是摇滚情歌,不进剧场亲眼看看,实在有些难以想象。还好,黄韵仁和小寒这对黄金词曲搭档让这部作品的音乐非常洗脑,一曲改编自蔡健雅《两栖动物》的《什么是爱》让人仿佛回到华语歌坛的黄金时代。
首场演出下来,观众一致对《聊斋》的音乐表示了较高的认可度,但高水准的音乐和过于跳脱的剧本以及审美过时的服装产生了严重的断层。不少人表示剧情配不上音乐,一名观众观演后表示:“编剧应该是想走浪漫喜剧的路线,但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真实与夸张的统一,剧情与其说是荒诞,不如说是无厘头喜剧。”
图说:古装摇滚音乐剧《聊斋》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树立信心 不唯票房
虽然《聊斋》的英文剧名里加了“rocks”(摇滚),但对于听众来说,被吸引到现场的鲜有摇滚迷。这也是《聊斋》在新加坡遇到的窘境,爱听摇滚的观众和爱读《聊斋志异》的根本就是两类人。虽然标榜摇滚音乐剧,并且剧团带来一支摇滚乐队现场伴奏,但就词曲而言,更偏向于古典与流行的结合,并非只有摇滚,而是融入了抒情、说唱等多种音乐元素。导演郭践红表示,《聊斋》传达的,更多是一种摇滚精神,一种反抗世俗偏执到底的精神。
无论是《摇滚莫扎特》《摇滚学校》还是即将演出的《摇滚红与黑》,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冠以“摇滚”二字,就可以轻松赚得高票房。对此,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摇滚,更多的是对音乐风格的表述,或者是当代性的一种体现,并不是票房的保证。《聊斋》在传递摇滚精神的同时,更突出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剧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的信心。对于华语音乐剧应该更有耐心一些,票房并不占第一位。
图说:古装摇滚音乐剧《聊斋》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不同诠释 值得尝试
纵观近年来大爆的音乐剧,一种是有粉丝簇拥的大IP音乐剧,一种是吸引文艺爱好者的高艺术水准戏剧佳作,前者有《悲惨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案例,后者有《叶甫盖尼·奥涅金》《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等案例,二者兼具也是常有的事。
新加坡剧团演绎中文经典,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有些班门弄斧,但实践剧场版《聊斋》带来的确实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诠释。能在音乐剧舞台上看到国外剧团改编的中国故事,这样的尝试本身就值得肯定。(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图说:古装摇滚音乐剧《聊斋》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记者手记|平台很珍贵
对这样一部没有流量明星参演、剧团也不太出名的作品,为何文化广场敢于排出6场?一方面是出于成本考虑,实践剧场70多人的团队第一次海外巡演,为了平衡票价和成本,只能将演出场次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国内的观众可以有更多机会看到这部优秀华语音乐剧。音乐剧《聊斋》推出9年亏多盈少,剧团第一次走到海外多亏有文化广场这个伯乐识中,这个平台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近年来一大批优秀的原创华语音乐剧作品正在孕育与生长,作品对舞台的渴求也更加迫切。文化广场在过去8年间持续搭建优秀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平台,推出了34部作品共94场演出,今年更借由“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的平台,挖掘展示更多优秀作品。秉持着“为中国人选戏与做戏”的运营出发点与准则,文化广场对于华语音乐剧的孵化很有耐心,有些戏做得好又卖得好,剧场肯定欢迎,有些戏可能卖得不那么好,但是品质高,为了打造剧场的文化品牌,文化广场也会引进。套用剧中《什么是爱》里的一句歌词,“如果爱,总难免要等待……是注定或意外,一定很精彩”。(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