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一线代表
潘翔:渔村希望
在宿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只是一句号召,更是早已“春风化雨”的各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浇灌滋润着每一位有着创业梦想的劳动者。出生在泗洪县洪泽湖畔一个贫穷的渔村、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潘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让全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更带动了周边低收入家庭共同致富。
不甘贫困,只身去闯荡
在泗洪县双沟镇双淮村,说起潘翔,熟悉的人都有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懂技术、有爱心的创业带头人,也是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
初见潘翔,一身普通的休闲服,并无其他显眼的地方。1993年,当潘翔还在读初中时,父亲因病不幸去世,给家庭留下了几万元债务。为了省下学费给两个妹妹上学,他只能弃学。也就是从那时起,潘翔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撑起这个家,让母亲和妹妹都能过上好日子。
理想遇见现实,给潘翔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磨难。年龄小,没学历,潘翔只能在村里做点水产生意,维持家用。
1998年夏,一位外地老板来到双淮村收青虾,作为当地人的潘翔给这位老板当起了小工,帮忙了半个月却只字未提工钱,这一点让老板很是意外,特意询问潘翔有什么要求。“我当时没有谈报酬,只是求他带我到南方市场去打拼,学习闯市场、做生意。”潘翔回忆道。正是如此,刚满20岁的潘翔离开了小渔村,一个人到更宽广的天地去闯荡。
自己富了,更盼乡亲富
勤奋、诚实、善良,渔村村民天生的淳朴,在潘翔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
初到苏州,在别人的介绍下,潘翔向苏州南环桥市场花白鲢销售量较大的沈老板学习管理和养殖技术。
“那段时间是自己人生最充实的一段时光。我白天帮忙装鱼,晚上看管增氧车,每天奔波于上海、杭州和苏州几个市场进行配货运输,思维、能力和眼界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潘翔说。
一年后,潘翔不仅得到了老板转赠的两成股份,还独立负责螃蟹销售,以及其他市场花白鲢销售。自己在苏州稳住了脚跟,潘翔首先想到了村里的老乡们。在潘翔的介绍下,来自双淮村的30位老乡前来苏州南环桥市场谋生。如今,首批跟随潘翔打工的老乡们,有的变成了经纪人,有的成为很优秀的老板。
从打工者到老板,始终是潘翔的梦想。在思考一段时间后,潘翔开始独自从事水产品销售,并转战杭州从零开始。“得益于在苏州学习的经验和渠道,我在杭州的发展很顺利,尤其是我经营的花白鲢销售,很快达到日销量七八万斤的成绩。”潘翔说。
生意多了,潘翔又介绍了百余名老乡前来杭州发展。如今,这些从双淮村走出的渔民们,有一半人在杭州市场做了老板。
返乡创业,开拓致富路
最难割舍的是家乡,最难忘却的是乡愁。回家创业,寻求更好的发展成为潘翔新的梦想。
2012年,潘翔回到了家乡,带领乡亲们共同参股,发展了1000多亩“以鱼净藻”工程。此外,还在洪泽湖深水区域,建立花白鲢养殖基地,围网养殖花白鲢,利用鲢鱼滤食蓝绿藻、轮虫等浮游生物,既得到了养鱼的效益,又让洪泽湖水质得到了净化,当年亩产净收入达1000元以上。
当地百姓在潘翔的影响下大力投入,规模得到了较大发展,养殖近两万亩。短短几年来,曾经很多贫困的渔民脱贫,成了很有经济实力的养殖户。他们养殖的花白鲢销往全国各大水产批发市场,年销量达2000万斤。
2017年,政府号召退渔还湿,潘翔积极响应,围栏无偿进行拆除,并通过自己掌握的技术,在泗洪县孙园镇开展内塘河蟹养殖,认真学习苏南的养殖模式,养出了健康无公害大螃蟹,亩产量300至400斤,亩净收入5000元左右。
如今,潘翔的养殖项目带动了多位农民工就业,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2018年,潘翔加入泗洪县康源河蟹科技养殖协会,被推选为协会副理事长,把自己所掌握的养殖技术、市场资源推广给协会会员,产供销资源共享,让会员降本增效,向技术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实现了共同致富、共同发展。
基层社区管理人员代表
李飞:“疫”线先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应有的热闹。作为一名社区管理人员,泗阳县众兴镇红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飞在接到上级抗击疫情的部署要求后,深感责任重大。“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才能有效抗击疫情。”李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抗疫的“战斗员”
去年腊月,李飞通过新闻报道得知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那些即将返乡与家人团聚的乡亲们怎么办?如何才能更好有效地阻断疫情……”李飞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并让“战友”们提前做好战“疫”准备。
第一场阻击战,打响在腊月二十八。晚上10点40分,李飞接到了镇疫情防控指挥部交办的任务:一小区居民王某刚从湖北返乡,需立即上门摸排。忙碌一天、水米未进的李飞,匆匆做好防护措施,和社区“红管家”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王某家中。在核实完王某返乡轨迹后,李飞迅速向镇指挥部汇报了情况。回到社区,面对已经泡烂了的方便面,饥肠辘辘的李飞却因为溃疡的剧烈疼痛而无法下咽。同事看到他难受的样子,赶紧找来医生为他输液。李飞在输液时还不忘设计疫区返乡人员包保方案,为后期居家管理和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飞对“战友”们说:“疫情就是战情,我们只有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研判,才能在和疫情的正面对决中抢得先机。大疫当前,身后就是群众,这个时候我们不冲谁冲?我们必须冲上!”
防疫的“指挥员”
为了改变少数群众对疫情信息了解不多、一线人员对疫情发展程度认识不足等问题,李飞将自己对疫情防控的理解融入具体工作,总结提炼了红光社区疫情防控“1684”工作法。
“1”,就是坚定一个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统领作用,第一时间在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疫情防控党员应急队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6”,就是形成六大合力。在抗疫领导小组的架构设置、党员应急队的人员安排、面向居民的宣传方式、小区疫情防控的体系建设、居家隔离人员的管理服务、与社区卫生室的联合联动等6个方面花心思、下功夫、求实效。“8”,就是打造八方包保。创新推出了由驻片领导、驻村干部、社区书记、社区干部、网格员、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物业专员等八方组成包保体系,成为推动“镇—社区—小区”三级联防联动的有力抓手。“4”,就是发挥“四色”力量。党员楼栋长红色抓引领、物业企业黄色护安全、社区民警蓝色保平安、小区网格员绿色助巡查,让“四色”为疫情防控注入强劲动力。“1684”工作法和各小区推行的临时出入证的做法,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了泗阳县指挥部的认可,并在全县推广。
辖区居民谢某自湖北返乡后一直不适应居家隔离生活,情绪较为低落。李飞第一时间上门安抚,并多次送去米面油菜肉等生活必需品。此外,李飞还为隔离人员安排了社区心理辅导志愿者,舒缓因隔离产生的压力。解除隔离后的第一天,李飞收到了谢某送来的致谢锦旗。
家庭的“外派员”
李飞的母亲2019年12月因病住院,因为工作繁忙,他无法前往照顾,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肩上。“舍小家为大家”,从社区防控临时党支部的成立,到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的筹备;从党员应急小分队的组建,到宣传牌匾、音频制作;从建立健全物业快速响应机制,到疫情地返乡人员的走访排查……当忙完这一切,李飞才怀着愧疚的心情打电话问候病榻上的母亲。
疫情期间,李飞每天走访排查辖区内16个居民小区至少一次,68户从疫区返泗人员经过他的耐心劝说都及时进行了医学观察。李飞和同事们的坚守付出,社区劝导管控的及时到位,该辖区内28600余位居民无一人被感染。
李飞说,疫情防控只是他七年社区工作中的一个片段。在今后的工作中,他将继续履行好“引好便民政策千条线,穿好为民服务一根针”职责,做一名组织放心、群众信赖的基层党组织书记。
青年企业家代表
庞以芹:“硬核”担当
在企业抗击疫情的大军中,有这样一家企业:加足马力保证产能,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为宿迁全市消毒产品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这家企业就是江苏必杰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庞以芹,作为一名80后,她和她的公司,谱写了一曲最美的“抗疫”战歌,彰显了企业的“硬核”担当。
返乡创业,她不怕艰辛重新开始
2000年,刚刚踏入社会的庞以芹,带着一腔热血去了上海,成为了无数个创业者中的一员。经过多年打拼,成就斐然。
2010年,庞以芹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创业。因为曾担任过一家外国知名药企中国区销售总监,庞以芹对国内外医药消毒产业的布局与运营有深入了解,经过再三考虑,她决定在生物医药相关领域开辟一片天地。经过充分调研,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2018 年先后在沭阳创立了润洁生物科技和必杰生物医药两家企业。
创业之初,平台、技术、人才、资金均相对匮乏。关键时刻,沭阳县委县政府在公司经营场地、资金扶持、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庞以芹解决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诸多难题。很快,润洁生物科技和必杰生物医药均实现了产品当年销售、当年盈利。
春节假期,她从国外赶回组织复产
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整个中国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非常春节”。由于儿子在新加坡读书,不能回国团聚,庞以芹和爱人、女儿春节前就到了新加坡,准备在异国他乡过一个团圆年。庞以芹通过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当即决定回国,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好准备。
由于春节放假,企业根本没有制定生产计划,人员、设备、原料、防护装备等均需重新规划。回国后,庞以芹立刻投入到复工复产的筹备工作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庞以芹干脆就住在厂里的办公室,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都由爱人搬到了这个临时的“家”里。
很快,庞以芹接到了沭阳县政府的紧急通知,要求必杰生物医药马上复工生产,为疫情防控做好物资保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也正是春节前的提前筹备和职业敏感性,必杰生物医药上午12点前接到通知,下午1点,员工们已经在车间忙碌,原料生产、设备调试、个人防护等工作井然有序。
共同抗疫,大灾面前交出合格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作为宿迁唯一的具有《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消毒产品企业和首批“全国防疫保障重点企业”,必杰生物医药加足马力生产,展现出了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在非常时期完成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疫情面前,我深深地意识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生产行为,必须要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庞以芹说,由于充分做好了复工复产规划,公司不同部门实现了定人定岗,生产车间人休机器不休“三班倒”生产,有力地保障了急需的消毒防护产品的供应与储备。公司员工主动加班加点,累了困了就在临时宿舍和衣而卧,有的员工甚至一两周都无法回家。特殊岗位的员工需要全程穿防护服,戴口罩,由于防护物资紧缺,很多员工都尽量少喝水,以减少物资损耗。
作为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庞以芹始终认为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基本的底限,越是紧急复工、开足马力生产,越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从紧急复工开始,庞以芹亲自抓安全工作,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企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在“全国一盘棋”的指导下,该公司积极参与湖北省疫情防控物资的捐赠。截至目前,公司除了无偿支援湖北汉川市的100吨消毒液,还向沭阳各界捐赠消毒防护用品近200吨,价值200余万元。目前,仍有近百万元消毒物资正陆续向本地企事业单位捐赠。
“当下,全国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向好,但不获全胜决不能轻言成功。”庞以芹说,公司生产还在继续,她和她的公司时刻准备着!
医护人员代表
吴超:克“毒”致胜
急诊科,是危急重症患者被送往医院的第一站,需要值班医生迅速做出反应,更需要他们用耐心和细致去诊断和治疗。从15年前走上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工作岗位起,吴超就将自己的细心、耐心、爱心全部倾注于为患者的健康服务中,赢得了患者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曾经,为抢救一名大剂量百草枯中毒患者,吴超不分昼夜守护在患者身旁,亲自查看诊疗过程的每一细节,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与死神搏斗持续了整整半个多月,终于,这名患者奇迹般地救治成功了。
在平时的诊治过程中,吴超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生涩的医学知识讲给患者听,以排解他们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正是凭着对患者的耐心与体贴,吴超与患者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医患关系。
吴超埋头“毒窝”、与“毒”较量的故事很多。2015年,医院把CRRT技术引进到急诊,由于起初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摸索总结,吴超就一头扎进了“毒窝”,把CRRT技术用于治疗中毒的实践中。一旦有重症中毒需要灌流的患者,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凌晨两三点,他必从家中赶来。穿刺置管、上机、下机,从单一灌流吸附到多种多样的杂合救治模式,他不断尝试和摸索,对患者血液、尿液及分泌物采样分析,持续改进找出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同事。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中毒救治方面不断精细化。吴超从全身擦浴、全胃肠灌洗、血液净化及治疗药物的选择,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流程并自主创新,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特别是在百草枯中毒方面,救治成功率提高到65%以上,达到江苏省及全国领先水平。为了能在百草枯救治方面取得更高的科研成果,其科室2018年成功获得了《百草枯中毒早期一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省级科研课题立项。
临床医师的工作非常忙碌,急诊科的医师尤为如此,在休息成为一种奢侈的情况下,吴超还能搞出许多“名堂”。急诊抢救室的呼吸机相关内容讲解,找吴超,讲的细致还实用;病房要搞教学查房,找吴超;PPT内容层次梳理,中毒案例的投稿,找吴超……
一天夜里,一位上完夜班的年轻医生路过吴超的办公室,发现他还在不断地调整幻灯片。这位医生忍不住走上前说,“吴医师,早点休息吧!”吴超只回一了句:“今天刚好有个病例,我再总结整理一下。”接着就继续他的工作。对于经手的病例,吴超都会非常细心地把每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清晰地记录在案,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他的诊疗经验。
在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吴超坚持不断创新。诊疗方面遇到困难和问题,为了解除内心的疑惑,他就努力查阅资料和文献,反复琢磨比对,不断分析总结。正是他的这份执着和努力,近年来,吴超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完成和承担市科研课题2项。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作为站在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的急诊科医生,吴超第一时间向医院递交请战书,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誓与疫情战斗到底。吴超被任命为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他冲锋在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每天坚守在医院,培训医护人员、巡视发热门诊和急诊病区,竭尽全力为就诊和住院患者保驾护航,守好宿迁疫情防控的“大门”,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科技创新产业工人代表
陈敏:“编织”梦想
陈敏是江苏德顺纺织有限公司织造三车间班长,她说,是特别的缘分,让她在纺织工作这条路上走了17年!从2003年进入恒力集团开始,17年间,陈敏一直在恒力集团织造车间工作,用创新和坚守,生动刻画了“新时代产业工人”最美的模样。
2003年8月,不到20岁的陈敏和同乡的几个伙伴带着行李走进恒力集团,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从此与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在恒力集团参加完培训后,陈敏就被分配到吴江化纤织造三分厂。
作为一名织布新手,陈敏的领悟力很高,动作敏捷,打结、穿头、挡车等,都是同批学员里最快最好的。她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很热爱这份工作,干劲十足。那时,落布还需要自己抱卷布棍,其他年轻姑娘只能抱一根,而陈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一次抱三根,十几斤重的大丝饼一次能抱四个。最初,挡车的时候因为经验、技术都不成熟,每个人都是挡6台喷水织机,仅仅半个月,陈敏所挡的机台因为生产的坯布疵点少、质量好、生产效率高,获得了操作12台喷水织机的机会。
2016年,因公司发展需要,陈敏从苏州调到宿迁德顺纺织担任班长,继续从事纺织工作。新的环境、新的岗位,陈敏忽然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有压力更有动力,陈敏凭借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娴熟快速的操作技能,很快便对纺织班长的工作得心应手,班组管理工作渐渐步入正轨。
随着科技的发展,公司安装了一整套大数据系统,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会实时反应在车间的大数据平台上。为了适应工作量的变化和保证坯布的产品质量,陈敏摸索、总结出了大量实用的好办法:接班时提前做足准备工作,卷布棍、耳丝、胶带、备用活综丝等一切准备就绪,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生产失误……陈敏总结出的工作经验,为车间其他员工更快适应大数据下的纺织工作做出了贡献,而她,也更好地履行了一名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
工作中,陈敏一直扮演着贴心人的角色。对于分到班组的新员工,陈敏会把她们当做姐妹一样看待,在她们有疑问的时候及时解答,在她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搭把手,帮助她们尽快融入到车间工作中。陈敏时常帮助同事解决生产上的难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管理经验、工作心得、操作技巧与同事们分享,提高车间生产质量和效率。
今年春节后公司复工,受疫情影响,苏州博雅达纺织车间员工到位不足,部分车间存在工作紧缺情况,德顺纺织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陈敏在得知每个车间需要去一个人到苏州帮忙时,二话没说主动报名前去支援。她跟公司领导说:“让我去吧,我家里能走得开!”这就是陈敏,公司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
“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这是陈敏对自己的要求。如何做好一名挡车工?陈敏知道,除了勤学苦练,并无捷径可走。虽然陈敏在车间的操作成绩是最好的,但是她并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刻苦练习操作技巧 。除了基本功的练习,陈敏还不断改进操作方法,在穿头工作上,陈敏反复摸索,由一次穿1根逐渐增为一次穿5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班组里的其他挡车工常说,“别的工人手里拿两根丝穿的时候都能缠绕在一起,陈敏拿五根丝穿,居然能一次到位,太不可思议了!” 这背后,有陈敏长期的艰辛付出。
在德顺纺织,陈敏多次代表公司参加行业内全国性的技能比赛,每一次都载誉而归。 2018年,荣获宿城区织造企业技能操作比赛一等奖;获得两次全国长丝织造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19年,在全国纺织行业“金伦杯”长丝织造织布工职业技能竞赛“机下打结”项目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一本本证书、一份份荣誉,见证了陈敏对纺织工作的热爱。在做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道路上,陈敏正步履铿锵、扎实向前……